患者作為藥物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和醫療實踐的參與者,最能體會自身病情、了解自身需求。基于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出“以患者為中心的藥物研發”并發布系列指導原則,希望將患者的體驗、觀點、需求和偏好納入藥物的研發和評估過程。如何識別患者重要信息,需要建立收集和提取患者體驗數據的方法。本文基于FDA指導原則二,重點介紹患者體驗數據收集方法中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的特點、常見方法及注意事項,以期為收集患者體驗數據提供參考。
引用本文: 史夢龍, 張晨瑤, 吳曉蕾, 馬毓聰, 杜亮, 劉炳林, 曹璐佳, 張俊華. “以患者為中心藥物研發”中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技術要點.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4): 478-483. doi: 10.7507/1672-2531.202307069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藥物研發的目的是解決患者痛苦,患者作為藥物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和醫療實踐的參與者,最能體會自身病情、了解自身需求、并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直接的體驗,因此藥物研發應以患者的健康需求出發[1-3]。患者作為藥物的消費者、受試者和評價者,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和選擇,從而改變患者被動參與藥物研發過程的現狀。為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于2012年5月提出“以患者為中心的藥物研發”(patient-focused drug development,PFDD)的概念,強調要收集患者的體驗、觀點、需求和偏好,并將有意義的體驗數據納入到藥物研發和評估中。這在藥物研發領域是具有導向性的重要轉變[4-6]。
FDA于2016年成立PFDD小組,由FDA藥物評價和研究中心(FDA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DER)考慮如何將患者意見納入決策。PFDD計劃發布4項指導原則為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使用及在藥物研發中發揮作用提供方法學指導:指導原則1討論了如何收集綜合且有代表性的信息,簡要介紹了患者體驗數據及收集時需注意的事項[7];指導原則2從方法學角度討論了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項[8];指導原則3討論了如何選擇、開發或完善適用于研發目標的臨床結局評估工具[9];指導原則4討論了如何收集和分析用于監管決策的臨床結局評估數據的方法、標準和技術[10]。
本文將基于指導原則2重點闡述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及其技術要點,從而指導患者體驗數據的正確收集。
1 定性研究
1.1 定性研究的特點
定性研究是指通過患者描述自身的體驗、觀點、偏好和感受,以達到深入了解患者體驗的目的。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有一對一訪談、焦點小組、德爾菲法、觀察法、患者會議討論等。在實施過程中,不同的定性研究方法有其自身優勢和局限性(表1),應用時需結合研究目的和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11]。

1.2 常見的定性研究方法
1.2.1 一對一訪談
一對一訪談是指訪談者和被訪談對象通過一對一討論,來獲取患者詳細的個人數據,或探索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中的不同表現。在實施中需注意患者招募、數據收集和訪談者培訓等重要環節的設置[12]。
在患者招募方面,應根據研究內容選擇合適的抽樣方法,如概率抽樣(簡單隨機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等)和非概率抽樣(主觀抽樣、定額抽樣等)[9]。在醫療機構/中心、學術機構等招募患者時,應評估招募次數、招募地點及所招募患者的代表性。
在數據收集方面,應根據研究目標選擇合適的訪談類型和實施方法,如面對面訪談或遠程訪談。根據使用環境設計問題和使用手冊,提前測試和修正。
在訪談者培訓方面,應提前測試訪談時間和實施方法的適宜性,根據疾病/病癥的專業知識、研究人群的特點等對訪談者開展培訓。
1.2.2 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指多個被訪談對象在訪談者的引導下圍繞某個主題進行討論,可在較短時間內獲取多個被訪談對象的一系列觀點。常見的形式是單一焦點小組,即一個訪談者引導一群參與者[13]。
除了一對一訪談的注意事項,焦點小組還應注意以下方面:① 應選擇經過良好培訓或有經驗的訪談者;② 焦點小組數量應根據研究的復雜性、話題敏感性、參與者多樣性等因素確定;③ 應控制每個焦點小組的規模,使其既能對所有參與者進行深入了解,又能在人群代表性方面獲得廣泛觀點。每個焦點小組人數沒有明確要求。
1.2.3 其他方法
德爾菲法、觀察法、患者會議討論也可用來獲取研究對象的體驗數據。① 德爾菲法是一個多階段的調查過程,目標是實現專家和利益相關者就重要主題達成共識;② 觀察法是指研究人員在自然環境(如在教室中觀察注意力缺陷與多動癥兒童)或虛擬環境(如在社交媒體中觀察患者言論)中觀察研究對象的日常行為、生活,并獲取其體驗數據;③ 患者會議討論是指在包括患者、照護人員和患者代表的公共會議上,獲取對特定疾病/病癥有用的公眾意見和觀點。PFDD小組組織過此類患者會議討論[6],相比于焦點小組,患者會議討論并不需要專業的主持人引導會議。
1.3 定性研究實施的注意事項
在定性研究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方法的選擇和無偏倚數據的收集。
1.3.1 選擇合適的實施方法
一對一訪談和焦點小組均可通過面對面或遠程實施(電話音頻或線上視頻會議)[14],但實施方法應根據研究目標和人群、實施方法的優勢和局限進行選擇(表2)。

1.3.2 實施過程中收集研究對象無偏倚的信息
盡管研究對象自發性的回答是收集無偏倚數據的理想方式,但也需要通過一些提示性問題來激發參與者的討論以獲取更多信息。但提示性問題不同于誘導性問題,誘導性問題(如訪談者暗示研究對象選擇某個答案)可能會得到偏倚或錯誤的答案,因此應避免使用誘導性問題。
2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過收集可量化的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繼而描述、比較或關聯患者的體驗。在實施中需要設計合適的調查工具,以收集患者和利益相關者的定量數據,因而應注意調查工具的設計和驗證等問題[15]。
2.1 定量研究實施方法
定量研究實施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研究目標和患者情況來確定。由患者主導的自填式調查工具可以通過紙質形式或電子設備實施,其優點是成本較低、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在方便時完成調查。由訪談者主導的訪談式調查工具通過當面或遠程實施,引導患者完成調查,可避免數據遺漏或缺失,完成數據的實時收集和分析。但是,相比于患者主導的自填式調查工具,訪談者主導的訪談式調查工具可能會存在訪談者偏倚。
2.2 定量研究調查工具的問題設置
2.2.1 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的選擇
調查工具中的問題設置形式主要包括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是指讓患者在設計好的備選答案中選擇合適的選項,可方便快捷地獲取患者可靠數據,并提供給研究人員進行分析。開放式問題是指沒有固定選項、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描述的問題,相比于封閉式問題,開放式問題允許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描述,可獲得較為獨特的個人數據,但分析難度較高。
2.2.2 問題設置的注意事項
調查工具的問題設置應滿足以下條件:① 所有問題的設置應與研究目標一致;② 每個問題應充分闡明所研究的內容,避免某個研究內容設置較多問題,增加患者負擔;③ 患者能充分理解;④ 格式簡單方便操作;⑤ 應提前評估患者的反應偏差,因為有的患者在調查時可能不以題目內容和自身情況為依據,而傾向于聽從他人的觀點;⑥ 使用電子設備的調查工具應提前測試以確保能正常使用;⑦ 訪談者引導的訪談式調查工具應確保問題格式的標準化。
此外避免使用以下5類問題:① 研究內容闡述不完整的問題,會導致研究結果難以分析;② 誘導性的問題,可能導致偏倚或錯誤的答案;③ 語句表述不清晰、措辭不當、難以讀懂的問題,會增加患者負擔;④ 一個問題中同時包含兩個或多個研究內容,無法收集全面的數據;⑤ 一個問題中同時包含兩個或多個否定詞,使患者難以理解。
2.2.3 選項設置的注意事項
調查工具的選項設置主要包括二分類、等級排序類、數字評分類、視覺模擬類等。此外可以設置過濾性問題,過濾性問題可以起到篩選的作用,避免納入與研究目標不相關的人群,如評估眼鏡對患者的負擔,可設置過濾性問題(您是否戴眼鏡?是/否,避免納入不戴眼鏡的人群)。
在設置問題時應注意問題的順序和間隔。問題的順序設置應從寬泛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較為復雜、具體的問題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生理疲勞,因而常將復雜、具體的問題放在最后以避免順序偏差。問題之間應設置適當的間隔,以減少患者的反應偏差,因為問題的題干或選項可能對患者產生影響,繼而影響患者對同一界面其他問題的回答。
2.2.4 其他注意事項
還要考慮患者完成調查工具的難易程度,因為較為復雜的調查會增加訪談者和患者的操作負擔,使訪談者和患者無法高效地完成調查,導致所收集的數據質量較差。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改進,如:① 簡化調查工具的布局,方便訪談者或患者使用;② 設置能清晰闡述研究內容的問題,避免問題的重復設置;③ 提前測試問題并預估完成的時間。
3 混合研究
3.1 混合研究方法的分類
混合研究方法是指在單一研究中同時使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獲取患者體驗數據,可分為聚合平行設計(convergent parallel design)、解釋性序列設計(explanatory sequential design)和探索性序列設計(exploratory sequential design)[16],見圖1。

3.1.1 聚合平行設計
是指基于并行設計的混合研究方法,可用于討論定量和定性結果之前的趨同或分歧。例如,一項研究通過一對一訪談(定性研究)來調查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患者的生活經歷,同時收集癥狀功能評分量表(定量研究),并對兩項研究方法的數據進行分析。
3.1.2 解釋性序列設計
是指基于定量研究起始的混合研究方法[17]。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定量研究收集量性數據,第二階段通過定性研究收集質性數據,第二階段收集的數據是對第一階段數據的深入探討或解釋。例如,一項研究首先使用調查工具(定量研究)來探索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況,研究人員分析數據后發現女性ACS患者的抑郁和焦慮之間存在相關性。為進一步探索這種關聯只存在于ACS女性患者的原因,研究人員再次開展定性研究,對患有ACS抑郁癥的患者進行定性采訪(定性部分)。
3.1.3 探索性序列設計
是指基于定性研究起始的混合研究方法[18]。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定性研究獲取質性數據,第二階段通過定量研究收集量性數據。第一階段收集的數據常用于第二階段的定量研究工具(如問卷、量表)的開發。例如,一項研究先使用焦點小組(定性研究)的方式初步獲取糖尿病患者的體驗數據,然后對不同個體進行一對一訪談(定性研究)以了解糖尿病患者更深層次的經歷和感受。以上由定性研究收集的患者體驗數據將被用于開發一種糖尿病的調查工具(定量研究),并驗證定性研究獲取的患者體驗數據在所有糖尿病患者的適用程度。
3.2 混合研究方法的特點及注意事項
混合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點:① 不同方法的結果交互證實;② 用一個方法補充或解釋另一個方法的結果;③ 用一個方法為另一個方法的設計提供信息;④ 發現矛盾或新的觀點;⑤ 根據研究問題的不同組成部分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而擴展研究問題的范圍。
在應用混合研究方法解決研究問題時,應考慮: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誰占據主導或處于同等地位;兩者應當先后進行還是并行。當混合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結果相互沖突后,研究人員應以研究背景和目標為指導,思考矛盾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4 其他考慮
4.1 特殊人群的患者報告
以上研究方法可能不適用于所有目標人群,可根據以下方法來獲取自我報告障礙人群的數據:① 兒童群體:可通過繪畫、道具等方式幫助獲取兒童群體的體驗數據;② 身體缺陷人群:針對身體、感官或交流障礙的人群,應確保患者具備使用調查工具的能力。如對于視力障礙患者,可使用大字體的材料完成調查;③ 認知障礙患者:應評估患者的認知能力以確保其能提供有效數據。
4.2 有照護人員的患者
對于有照護人員的患者,應首先考慮患者能否完成自我報告(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19],若不能完成自我報告應通過照護人員獲取觀察者報告結局(observer-reported outcome,ObsRO),對于能完成自我報告的患者還應考慮是否需要照護人員的協助。① 對于無法自我報告的患者,引出照護人員從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行為和患者的言語,可以避免代理報告(如照護人員將自己視為患者本人);② 對于能完成自我報告的患者,患者的照護人員應當回避;若出于患者身體原因照護人員必須在場時,應減少照護人員通過語言或動作對訪談造成影響。研究方案應詳細記錄照護人員的參與情況以便在分析和報告時明確信息的來源。
4.3 患者文化、語言的影響
文化、語言等因素也會影響患者數據的收集:① 在多元文化中使用調查工具時,調查工具的語言設置應注意文化差異,使用適應文化的語言;② 應提前了解不同文化社會中,患者對相同問題的反應差異;③ 應提前對調查工具進行可譯性評估,避免翻譯不佳的調查工具影響數據收集;④ 調查工具的翻譯和文化適應需保證研究內容的相似性;⑤ 在翻譯調查工具時,應保留調查工具的格式。
4.4 收集數據的媒介
使用定性、定量或混合研究收集患者體驗數據的媒介,除了前文提及的紙質形式和電子設備(電話音頻或視頻會議),社交媒體也可用于收集患者的體驗數據。如通過觀察社交媒體中的討論,可以定性收集數據;通過在社交媒體中使用調查工具,可以定量收集數據[20]。
使用社交媒體收集數據時,應注意:① 選擇合適的研究設計:在社交媒體中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可以增加獲得信息的深度;② 選擇合適的社交媒體平臺: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吸引的人群不同可能影響收集數據的廣泛性;匿名程度不同會影響討論內容的深度;③ 收集完整的患者信息:使用社交媒體收集患者數據時應保證患者個人信息的完整性,如患者身份、診斷和其它特征等;④ 評估數據質量、核實內容和來源,避免虛假信息;⑤ 保護患者隱私:當主題較敏感時允許患者以網名的形式保護隱私。
5 收集患者體驗數據的面臨問題和挑戰
5.1 全面收集患者數據
研究人員應全面收集患者信息,在試驗過程中減輕患者負擔。收集患者體驗數據時,不同患者人群的醫學常識、文化水平、技術知識的差異都將限制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甚至增加患者的負擔。研究人員應根據具體疾病特征、研究目標選擇合適的數據收集方法,滿足適用性、科學性和便捷性等原則,在整個過程中高效開展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
5.2 受試者的培訓
在研究開始前,應提前對受試者進行告知及培訓,使其充分了解數據收集過程中所采用的新技術、注意事項、獲益與潛在風險等內容,保障受試者的權益、提高受試者依從性,并鼓勵其如實表達對疾病和臨床試驗實施的意見和需求,從而提高患者體驗數據收集的質量和效率。
5.3 數據質量控制
臨床試驗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是藥物有效性評價的基石。收集患者體驗數據需要重視調查工具的設計和驗證,用于收集患者體驗數據的調查工具應適應研究目標、調查人群、文化環境等,并提前驗證以確保實用性。此外,應注意患者數據的保密性,確保受試者權益和數據安全。
6 小結
本文通過闡述以患者為中心藥物研發相關數據收集方法中,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特點、分類和注意事項。進一步明確收集對患者重要的信息,是了解疾病/病癥并生成患者體驗數據的重要途徑。PFDD數據收集方法應根據具體疾病特征進行選擇,滿足適用性、科學性和便捷性原則。未來還應拓展患者信息的獲取途徑,如利用中醫古籍、人用經驗、現代醫學數據平臺等收集古今患者的健康/疾病信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患者數據收集方式,從而獲得更全面、有效的患者體驗數據,為藥物研發和評估提供基礎信息。
藥物研發的目的是解決患者痛苦,患者作為藥物臨床試驗的受試者和醫療實踐的參與者,最能體會自身病情、了解自身需求、并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直接的體驗,因此藥物研發應以患者的健康需求出發[1-3]。患者作為藥物的消費者、受試者和評價者,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充分尊重患者意愿和選擇,從而改變患者被動參與藥物研發過程的現狀。為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于2012年5月提出“以患者為中心的藥物研發”(patient-focused drug development,PFDD)的概念,強調要收集患者的體驗、觀點、需求和偏好,并將有意義的體驗數據納入到藥物研發和評估中。這在藥物研發領域是具有導向性的重要轉變[4-6]。
FDA于2016年成立PFDD小組,由FDA藥物評價和研究中心(FDA 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CDER)考慮如何將患者意見納入決策。PFDD計劃發布4項指導原則為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使用及在藥物研發中發揮作用提供方法學指導:指導原則1討論了如何收集綜合且有代表性的信息,簡要介紹了患者體驗數據及收集時需注意的事項[7];指導原則2從方法學角度討論了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方法及注意事項[8];指導原則3討論了如何選擇、開發或完善適用于研發目標的臨床結局評估工具[9];指導原則4討論了如何收集和分析用于監管決策的臨床結局評估數據的方法、標準和技術[10]。
本文將基于指導原則2重點闡述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方法(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及其技術要點,從而指導患者體驗數據的正確收集。
1 定性研究
1.1 定性研究的特點
定性研究是指通過患者描述自身的體驗、觀點、偏好和感受,以達到深入了解患者體驗的目的。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有一對一訪談、焦點小組、德爾菲法、觀察法、患者會議討論等。在實施過程中,不同的定性研究方法有其自身優勢和局限性(表1),應用時需結合研究目的和問題選擇合適的方法[11]。

1.2 常見的定性研究方法
1.2.1 一對一訪談
一對一訪談是指訪談者和被訪談對象通過一對一討論,來獲取患者詳細的個人數據,或探索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中的不同表現。在實施中需注意患者招募、數據收集和訪談者培訓等重要環節的設置[12]。
在患者招募方面,應根據研究內容選擇合適的抽樣方法,如概率抽樣(簡單隨機抽樣、分層抽樣、整群抽樣等)和非概率抽樣(主觀抽樣、定額抽樣等)[9]。在醫療機構/中心、學術機構等招募患者時,應評估招募次數、招募地點及所招募患者的代表性。
在數據收集方面,應根據研究目標選擇合適的訪談類型和實施方法,如面對面訪談或遠程訪談。根據使用環境設計問題和使用手冊,提前測試和修正。
在訪談者培訓方面,應提前測試訪談時間和實施方法的適宜性,根據疾病/病癥的專業知識、研究人群的特點等對訪談者開展培訓。
1.2.2 焦點小組
焦點小組是指多個被訪談對象在訪談者的引導下圍繞某個主題進行討論,可在較短時間內獲取多個被訪談對象的一系列觀點。常見的形式是單一焦點小組,即一個訪談者引導一群參與者[13]。
除了一對一訪談的注意事項,焦點小組還應注意以下方面:① 應選擇經過良好培訓或有經驗的訪談者;② 焦點小組數量應根據研究的復雜性、話題敏感性、參與者多樣性等因素確定;③ 應控制每個焦點小組的規模,使其既能對所有參與者進行深入了解,又能在人群代表性方面獲得廣泛觀點。每個焦點小組人數沒有明確要求。
1.2.3 其他方法
德爾菲法、觀察法、患者會議討論也可用來獲取研究對象的體驗數據。① 德爾菲法是一個多階段的調查過程,目標是實現專家和利益相關者就重要主題達成共識;② 觀察法是指研究人員在自然環境(如在教室中觀察注意力缺陷與多動癥兒童)或虛擬環境(如在社交媒體中觀察患者言論)中觀察研究對象的日常行為、生活,并獲取其體驗數據;③ 患者會議討論是指在包括患者、照護人員和患者代表的公共會議上,獲取對特定疾病/病癥有用的公眾意見和觀點。PFDD小組組織過此類患者會議討論[6],相比于焦點小組,患者會議討論并不需要專業的主持人引導會議。
1.3 定性研究實施的注意事項
在定性研究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方法的選擇和無偏倚數據的收集。
1.3.1 選擇合適的實施方法
一對一訪談和焦點小組均可通過面對面或遠程實施(電話音頻或線上視頻會議)[14],但實施方法應根據研究目標和人群、實施方法的優勢和局限進行選擇(表2)。

1.3.2 實施過程中收集研究對象無偏倚的信息
盡管研究對象自發性的回答是收集無偏倚數據的理想方式,但也需要通過一些提示性問題來激發參與者的討論以獲取更多信息。但提示性問題不同于誘導性問題,誘導性問題(如訪談者暗示研究對象選擇某個答案)可能會得到偏倚或錯誤的答案,因此應避免使用誘導性問題。
2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過收集可量化的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繼而描述、比較或關聯患者的體驗。在實施中需要設計合適的調查工具,以收集患者和利益相關者的定量數據,因而應注意調查工具的設計和驗證等問題[15]。
2.1 定量研究實施方法
定量研究實施方法的選擇需要根據研究目標和患者情況來確定。由患者主導的自填式調查工具可以通過紙質形式或電子設備實施,其優點是成本較低、患者可根據自身情況在方便時完成調查。由訪談者主導的訪談式調查工具通過當面或遠程實施,引導患者完成調查,可避免數據遺漏或缺失,完成數據的實時收集和分析。但是,相比于患者主導的自填式調查工具,訪談者主導的訪談式調查工具可能會存在訪談者偏倚。
2.2 定量研究調查工具的問題設置
2.2.1 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的選擇
調查工具中的問題設置形式主要包括封閉式和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是指讓患者在設計好的備選答案中選擇合適的選項,可方便快捷地獲取患者可靠數據,并提供給研究人員進行分析。開放式問題是指沒有固定選項、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描述的問題,相比于封閉式問題,開放式問題允許患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描述,可獲得較為獨特的個人數據,但分析難度較高。
2.2.2 問題設置的注意事項
調查工具的問題設置應滿足以下條件:① 所有問題的設置應與研究目標一致;② 每個問題應充分闡明所研究的內容,避免某個研究內容設置較多問題,增加患者負擔;③ 患者能充分理解;④ 格式簡單方便操作;⑤ 應提前評估患者的反應偏差,因為有的患者在調查時可能不以題目內容和自身情況為依據,而傾向于聽從他人的觀點;⑥ 使用電子設備的調查工具應提前測試以確保能正常使用;⑦ 訪談者引導的訪談式調查工具應確保問題格式的標準化。
此外避免使用以下5類問題:① 研究內容闡述不完整的問題,會導致研究結果難以分析;② 誘導性的問題,可能導致偏倚或錯誤的答案;③ 語句表述不清晰、措辭不當、難以讀懂的問題,會增加患者負擔;④ 一個問題中同時包含兩個或多個研究內容,無法收集全面的數據;⑤ 一個問題中同時包含兩個或多個否定詞,使患者難以理解。
2.2.3 選項設置的注意事項
調查工具的選項設置主要包括二分類、等級排序類、數字評分類、視覺模擬類等。此外可以設置過濾性問題,過濾性問題可以起到篩選的作用,避免納入與研究目標不相關的人群,如評估眼鏡對患者的負擔,可設置過濾性問題(您是否戴眼鏡?是/否,避免納入不戴眼鏡的人群)。
在設置問題時應注意問題的順序和間隔。問題的順序設置應從寬泛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較為復雜、具體的問題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生理疲勞,因而常將復雜、具體的問題放在最后以避免順序偏差。問題之間應設置適當的間隔,以減少患者的反應偏差,因為問題的題干或選項可能對患者產生影響,繼而影響患者對同一界面其他問題的回答。
2.2.4 其他注意事項
還要考慮患者完成調查工具的難易程度,因為較為復雜的調查會增加訪談者和患者的操作負擔,使訪談者和患者無法高效地完成調查,導致所收集的數據質量較差。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改進,如:① 簡化調查工具的布局,方便訪談者或患者使用;② 設置能清晰闡述研究內容的問題,避免問題的重復設置;③ 提前測試問題并預估完成的時間。
3 混合研究
3.1 混合研究方法的分類
混合研究方法是指在單一研究中同時使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獲取患者體驗數據,可分為聚合平行設計(convergent parallel design)、解釋性序列設計(explanatory sequential design)和探索性序列設計(exploratory sequential design)[16],見圖1。

3.1.1 聚合平行設計
是指基于并行設計的混合研究方法,可用于討論定量和定性結果之前的趨同或分歧。例如,一項研究通過一對一訪談(定性研究)來調查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患者的生活經歷,同時收集癥狀功能評分量表(定量研究),并對兩項研究方法的數據進行分析。
3.1.2 解釋性序列設計
是指基于定量研究起始的混合研究方法[17]。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定量研究收集量性數據,第二階段通過定性研究收集質性數據,第二階段收集的數據是對第一階段數據的深入探討或解釋。例如,一項研究首先使用調查工具(定量研究)來探索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狀況,研究人員分析數據后發現女性ACS患者的抑郁和焦慮之間存在相關性。為進一步探索這種關聯只存在于ACS女性患者的原因,研究人員再次開展定性研究,對患有ACS抑郁癥的患者進行定性采訪(定性部分)。
3.1.3 探索性序列設計
是指基于定性研究起始的混合研究方法[18]。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定性研究獲取質性數據,第二階段通過定量研究收集量性數據。第一階段收集的數據常用于第二階段的定量研究工具(如問卷、量表)的開發。例如,一項研究先使用焦點小組(定性研究)的方式初步獲取糖尿病患者的體驗數據,然后對不同個體進行一對一訪談(定性研究)以了解糖尿病患者更深層次的經歷和感受。以上由定性研究收集的患者體驗數據將被用于開發一種糖尿病的調查工具(定量研究),并驗證定性研究獲取的患者體驗數據在所有糖尿病患者的適用程度。
3.2 混合研究方法的特點及注意事項
混合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點:① 不同方法的結果交互證實;② 用一個方法補充或解釋另一個方法的結果;③ 用一個方法為另一個方法的設計提供信息;④ 發現矛盾或新的觀點;⑤ 根據研究問題的不同組成部分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而擴展研究問題的范圍。
在應用混合研究方法解決研究問題時,應考慮: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誰占據主導或處于同等地位;兩者應當先后進行還是并行。當混合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結果相互沖突后,研究人員應以研究背景和目標為指導,思考矛盾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4 其他考慮
4.1 特殊人群的患者報告
以上研究方法可能不適用于所有目標人群,可根據以下方法來獲取自我報告障礙人群的數據:① 兒童群體:可通過繪畫、道具等方式幫助獲取兒童群體的體驗數據;② 身體缺陷人群:針對身體、感官或交流障礙的人群,應確保患者具備使用調查工具的能力。如對于視力障礙患者,可使用大字體的材料完成調查;③ 認知障礙患者:應評估患者的認知能力以確保其能提供有效數據。
4.2 有照護人員的患者
對于有照護人員的患者,應首先考慮患者能否完成自我報告(patient-reported outcome, PRO)[19],若不能完成自我報告應通過照護人員獲取觀察者報告結局(observer-reported outcome,ObsRO),對于能完成自我報告的患者還應考慮是否需要照護人員的協助。① 對于無法自我報告的患者,引出照護人員從患者身上觀察到的行為和患者的言語,可以避免代理報告(如照護人員將自己視為患者本人);② 對于能完成自我報告的患者,患者的照護人員應當回避;若出于患者身體原因照護人員必須在場時,應減少照護人員通過語言或動作對訪談造成影響。研究方案應詳細記錄照護人員的參與情況以便在分析和報告時明確信息的來源。
4.3 患者文化、語言的影響
文化、語言等因素也會影響患者數據的收集:① 在多元文化中使用調查工具時,調查工具的語言設置應注意文化差異,使用適應文化的語言;② 應提前了解不同文化社會中,患者對相同問題的反應差異;③ 應提前對調查工具進行可譯性評估,避免翻譯不佳的調查工具影響數據收集;④ 調查工具的翻譯和文化適應需保證研究內容的相似性;⑤ 在翻譯調查工具時,應保留調查工具的格式。
4.4 收集數據的媒介
使用定性、定量或混合研究收集患者體驗數據的媒介,除了前文提及的紙質形式和電子設備(電話音頻或視頻會議),社交媒體也可用于收集患者的體驗數據。如通過觀察社交媒體中的討論,可以定性收集數據;通過在社交媒體中使用調查工具,可以定量收集數據[20]。
使用社交媒體收集數據時,應注意:① 選擇合適的研究設計:在社交媒體中使用混合研究方法可以增加獲得信息的深度;② 選擇合適的社交媒體平臺:不同的社交媒體平臺吸引的人群不同可能影響收集數據的廣泛性;匿名程度不同會影響討論內容的深度;③ 收集完整的患者信息:使用社交媒體收集患者數據時應保證患者個人信息的完整性,如患者身份、診斷和其它特征等;④ 評估數據質量、核實內容和來源,避免虛假信息;⑤ 保護患者隱私:當主題較敏感時允許患者以網名的形式保護隱私。
5 收集患者體驗數據的面臨問題和挑戰
5.1 全面收集患者數據
研究人員應全面收集患者信息,在試驗過程中減輕患者負擔。收集患者體驗數據時,不同患者人群的醫學常識、文化水平、技術知識的差異都將限制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甚至增加患者的負擔。研究人員應根據具體疾病特征、研究目標選擇合適的數據收集方法,滿足適用性、科學性和便捷性等原則,在整個過程中高效開展患者體驗數據的收集。
5.2 受試者的培訓
在研究開始前,應提前對受試者進行告知及培訓,使其充分了解數據收集過程中所采用的新技術、注意事項、獲益與潛在風險等內容,保障受試者的權益、提高受試者依從性,并鼓勵其如實表達對疾病和臨床試驗實施的意見和需求,從而提高患者體驗數據收集的質量和效率。
5.3 數據質量控制
臨床試驗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是藥物有效性評價的基石。收集患者體驗數據需要重視調查工具的設計和驗證,用于收集患者體驗數據的調查工具應適應研究目標、調查人群、文化環境等,并提前驗證以確保實用性。此外,應注意患者數據的保密性,確保受試者權益和數據安全。
6 小結
本文通過闡述以患者為中心藥物研發相關數據收集方法中,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混合研究方法的研究特點、分類和注意事項。進一步明確收集對患者重要的信息,是了解疾病/病癥并生成患者體驗數據的重要途徑。PFDD數據收集方法應根據具體疾病特征進行選擇,滿足適用性、科學性和便捷性原則。未來還應拓展患者信息的獲取途徑,如利用中醫古籍、人用經驗、現代醫學數據平臺等收集古今患者的健康/疾病信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新患者數據收集方式,從而獲得更全面、有效的患者體驗數據,為藥物研發和評估提供基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