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劉晨茜, 汪婭蓓, 汪悅. 女性生殖行為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因果關系:一項孟德爾隨機化研究.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10): 1149-1155. doi: 10.7507/1672-2531.20231212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關節組織的異常增生和滑膜的炎癥。該病的癥狀和體征涵蓋關節疼痛、僵硬和腫脹等[1]。盡管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至今對RA的確切根源仍尚存爭議。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RA在男女之間的發病情況呈現明顯差異。根據我國2019年的數據[2],女性患RA的標化發病率為16.89/10萬,是男性患病率的2.5倍。性激素在RA的發病和發展過程中可能扮演一定角色[3]。據估計,約有3/4的女性RA患者在懷孕后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在分娩后可能會出現癥狀的復發。然而,RA與女性生殖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至今仍不明確。因此,要明確這些生殖行為與RA之間的關聯,還需進一步研究。
在傳統流行病學研究中,存在多種方法可用于推斷病因與疾病之間的關聯,例如觀察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然而,由于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和混雜因素,觀察性研究常因固有設計所致偏倚,無法確定明確的因果關系[4]。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作為一種新興的因果推斷方法,能夠克服觀察性研究的限制[5]。MR分析利用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作為遺傳工具變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來評估相關暴露對結果的影響[6,7]。MR的最大優勢在于作為工具變量的SNP是隨機分布的,從而避免了潛在的混雜因素或反向因果關系的影響。然而,MR也可能受到標記物之間的多效性或連鎖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的影響[8]。有效的IV必須滿足三個假設:① 作為IV的SNP與暴露(生殖行為)顯著相關;② 作為IV的SNP與暴露和結局之間的潛在混雜因素無關;③ 作為IV的SNP與結局(RA)沒有直接關聯,其影響僅通過生殖行為產生因果聯系。若IV與混雜因素相關,則與前述假設相矛盾,可能導致潛在的偏倚和錯誤結論。為衡量IV混雜因素之間的關聯,可通過雙向MR、多變量MR來糾正其對結果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雙向MR方法來評估女性生殖行為與RA之間的潛在因果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設計
本研究進行了雙向MR和多變量MR分析。雙向MR分析旨在探討4種生殖行為對RA的影響。研究對象均限定為歐洲血統,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口分層的偏倚。利用多變量MR來調整吸煙行為和肥胖對結局風險的直接影響。
本研究選取4種生殖行為包括初潮、絕經、首次妊娠年齡和末次妊娠年齡作為暴露因素,RA為結局指標。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GWAS匯總數據來自大型公開可檢索的Ieu Open GWAS項目數據庫。初潮和絕經的匯總統計數據分別涵蓋了252 514和69 360名參與者[9,10]。首次妊娠年齡的GWAS數據來自Mills等[11]的研究,包含542 901名個體。末次妊娠年齡數據則來自于UK Biobank[12],樣本量為170 248名個體。有關RA的GWAS匯總數據來自Finngen聯盟的第九輪分析[13]。RA病例樣本量包括242 675名個體,其中包含2 813名RA患者和240 862名對照者。見表1。

在多變量MR研究中,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的GWAS數據來自于UK Biobank,樣本量為461 460名個體[12]。吸煙行為的GWAS數據則源自Liu等[14]在Nature genetics發表的Meta分析,包括337 334名參與者。
1.3 IV的選擇
與暴露和結局相關的IV應符合以下要求:① 全基因組意義閾值為(P<5×10?8);② 連鎖不平衡(r2<0.001,10 000 kb),去除連鎖不平衡的SNP;③ 對來自千人基因組計劃的歐洲血統樣本進行了r2值的估計,為減少弱工具變量的影響,單獨計算了每個SNP的F統計量,并過濾了F統計量小于10的弱工具。
1.4 統計分析
有研究表明,當不存在水平多效性和異質性時,逆方差加權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被認為是最穩定和準確的因果關系方法[15],通常作為MR分析的首選統計方法[16]。在檢測到異質性的情況下,可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此外,還可采用加權中位數(weighted median,WME)、基于加權模型的方法(weighted mode,WM)、MR-Egger回歸模型和簡單眾數法(simple mode,SM)四種互補方法,以評估結果的穩健性。多效性對WME模型的影響較小,當至少有50%的權重來自有效的IV時,WME模型的結果仍然是無偏倚的[17]。SM模型將單個的SNP形成聚類,將因果效應估計值定為最大SNP簇的因果效應估計值。WM使用相同的過程,但為每個SNP分配權重。MR-Egger方法將平均多效性效應估計為截距,允許所有遺傳變異都具有多效性,但其結果可能不夠精確[18]。
作為兩樣本MR的延伸,本研究采用了基于IVW的多變量MR。以探究多種風險因素對RA風險的因果影響[19]。研究的目標是證明女性生殖行為對RA風險的直接影響是否獨立于BMI和吸煙行為,并排除其可能介導的影響。本研究還采用了反向MR分析,以推斷在正向MR分析中已識別的女性生殖行為與RA之間是否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在多效性的鑒定和校正中,本研究采用了MR-PRESSO方法,通過逐步刪除SNP,然后對未被判斷為異質的SNP執行IVW法[20]。采用Cochran’s Q統計量來評估每個SNP的異質性[21]。采用留一法進行敏感性分析以評估MR對特定SNP的依賴性[22]。采用漏斗圖進行發表偏倚檢測。本研究所有統計分析使用R 4.3.0、Mendelian Randomization 0.9.0和TwoSample MR 0.5.7軟件包進行。
2 結果
2.1 IV信息
根據篩選標準,本研究包含了4個女性生殖行為的IV,結果顯示每個IV的F統計量均超過了10,這表明在研究中不存在弱工具變量。
2.2 兩樣本MR研究
使用Cochran’s Q檢驗檢測IV的異質性,P>0.05,可認為IV間不存在異質性,主要使用IVW進行因果關系的探討;反之,使用隨機效應模型。根據圖1所示,首次妊娠年齡和末次妊娠年齡與RA存在負相關的因果關系,而其他生殖行為則未顯示出因果關系。

在首次妊娠年齡與RA的關聯研究中,從首次妊娠年齡的GWAS中提取67個顯著相關水平(P<5×10?8)和連鎖不平衡(r2<0.001,10 000 kb)的SNP,并與RA的數據集進行了合并。經過篩選,刪除了11個回文SNP,并進行了MR-PRESSO分析以檢測離群值,結果發現一個離群值。SNP的F統計量為29.69~143.75。最終納入50個SNP進行MR分析。5種統計方法顯示了相似的趨勢,總體效應方向一致,表現為負相關。MR-Egger、WME、IVW、SM、WM的結果分別為[OR=0.74,95%CI(0.55,1.00),P=0.056]、[OR=0.89,95%CI(0.81,0.98),P=0.019]、[OR=0.91,95%CI(0.85,0.98),P=0.011]、[OR=0.84,95%CI(0.66,1.06),P=0.141]、[OR=0.84,95%CI(0.70,1.00),P=0.060],結果表明女性首次妊娠年齡可能是RA的保護因素。
另外,在末次妊娠年齡與RA的關聯研究中,從末次妊娠年齡的GWAS中提取6個顯著相關水平(P<5×10?8)和連鎖不平衡(r2<0.001,10 000 kb)的SNP,并與RA的數據集進行了合并。經過篩選,無回文SNP,無MR-PRESSO離群值,SNP的F統計量為31.36~74.46。最終納入6個SNP進行MR分析。5種統計方法顯示了一致的結果,總體效應方向也為負相關。具體來說,IVW方法的統計學結果呈現顯著性。MR-Egger、WME、IVW、SM、WM的結果分別為[OR=0.13,95%CI(0.01,1.31),P=0.159]、[OR=0.55,95%CI(0.28,1.06),P=0.074]、[OR=0.54,95%CI(0.31,0.93),P=0.026]、[OR=0.55,95%CI(0.21,1.48),P=0.291]、[OR=0.48,95%CI(0.20,1.04),P=0.121],結果表明女性末次妊娠年齡可能同樣是RA的保護因素。
2.3 敏感性分析
如表2所示,首次妊娠年齡與末次妊娠年齡不存在水平多效性[P(首次妊娠年齡-RA)=0.169、P(末次妊娠年齡-RA)=0.283]。Cochran’s Q檢驗結果表明女性妊娠行為與RA的異質性較小。MR-PRESSO多效性測試未能檢測到離群SNP,這表明所選擇的工具變量對于與RA的因果關系的影響相對可靠。如附件圖1所示,留一法結果表明,即便消除任何一個SNP,也未見對因果相關的估計造成顯著影響,這顯示MR分析結果具有穩健性。在漏斗圖中,呈現的因果效應分布也基本對稱,未顯示出明顯的偏倚,見附件圖2。

2.4 反向MR分析結果
如圖2所示,通過對女性生殖行為及RA進行反向MR分析,發現首次妊娠年齡與RA間存在正向因果關系[OR=1.07,95%CI(1.02,1.11),P=0.001],末次妊娠年齡結果顯示與RA間不存在因果關系。附件表1結果顯示,反向MR結果敏感性分析均未發現存在異質性或水平多效性,且無離群值。

2.5 多變量MR研究
如圖3所示,考慮到BMI和吸煙行為的影響后,我們對女性生殖行為進行了多變量MR分析。結果表明,女性首次生殖年齡與RA風險仍然存在負向因果關系[OR=0.88,95%CI(0.80,0.97),P=0.010]。此外,女性末次生殖年齡也與RA風險呈負向因果關系[OR=0.68,95%CI(0.48,0.97),P=0.033]。然而,初潮和絕經的結果則無明顯的關系。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雙向MR方法,探討了女性4種生殖行為特征與RA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應用多變量MR方法剔除了可能潛在的混雜因素(BMI和吸煙行為),從而提高了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結果表明,在遺傳水平上,女性妊娠年齡與RA有明顯因果關系,而初潮和絕經與RA無因果關系。妊娠年齡與RA發病風險負相關。反向MR分析顯示,首次妊娠年齡與RA發病正相關,末次妊娠年齡與RA無因果關系。多變量MR分析也證實,妊娠年齡是RA的保護因素。總之,不論是首次還是末次懷孕,妊娠均可能對RA具有保護作用。
近年來,關于月經和RA之間的關系一直存在爭議。目前的數據表明初潮與RA的疾病進展和嚴重程度之間關系不明顯[23]。然而,針對絕經前后的RA發病情況,某些數據顯示55~64歲的女性患病率最高[24]。這些現象引發了一種假設,即女性激素在RA疾病發展中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25]。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一個關鍵的生理轉變階段,絕經的開始與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關,被認為是導致RA發病率增加的一個推動因素[26]。Alpizar-Rodriguez等[27]的研究表明,卵巢功能急劇下降可能有助于與RA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的發展。激素水平變化被認為可能是絕經前后某些疾病演變的觸發因素[28]。過去的研究表明,觸發RA,特別是在絕經前的女性,可能與雌激素受體的多態性有關[29]。RA與性激素平衡的改變有關,其特點是雌激素含量較高,而雄激素含量較低[30]。然而,也有研究認為性激素的變化不足以解釋初潮對RA的影響,而不同年齡可能是更具解釋力的因素。例如,Kobak等[31]進行了年齡較小和較大RA患者的疾病進展和表現的比較,結果顯示,相對于年輕患者,老年患者在發病時更容易出現急性發作、全身癥狀,更頻繁地累及大關節,但類風濕因子陽性率降低。多數研究表明,年齡是影響疾病嚴重程度的一個因素。Kuiper等[32]確認了發病年齡較大與疾病嚴重程度增加之間的直接關系。Pawlowska等[33]的研究報告稱,隨著年齡增長,由于CD4+標志物的激活增加,疾病嚴重程度也會增加。而Kobak等[31]則指出,老年人患RA時,疾病嚴重程度更高,這與Camacho等[34]的研究一致。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長,RA的表現和進展趨于加重。與初潮相比,絕經后RA的發病率增加,這一現象似乎更能說明年齡與RA之間的關聯性。
妊娠期間RA癥狀自然緩解的現象最早由Philip Hench于1938年首次描述[35]。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數十年間,約有63%~90%的患者觀察到了妊娠對疾病的有益影響[36-38]。然而,隨著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RA疾病治療的新方法的普及,更多的RA患者能夠在疾病活動較低的情況下懷孕[39,40],因此,懷孕期間RA改善的比例已低于過去的水平,目前大約在48%~65%之間[41,42]。妊娠期間RA患者疾病活動的自然改善,暗示促炎和抗炎機制在妊娠期間重新達到平衡狀態。此外,胎兒抗原以及高水平的雌激素、孕激素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誘導這種有益免疫調節的重要因素。隨后,胎兒-母體界面出現了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變化,并在全身誘導出一種耐受性環境。因此,妊娠期間RA癥狀的改善可能是與妊娠相關的免疫調節的一種附帶現象。
本研究采用了MR研究方法,獲得了一系列可靠的結果。首先,與觀察性研究和RCT相比,MR分析具有避免混雜因素、節省時間和資源的優勢;其次,本研究沒有觀察到潛在的水平多效性,這加強了結果的可信度;最后,本研究還進行了反向MR和多變量MR分析以進一步驗證結果的可靠性。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生殖行為是一種性別特異性變量,但RA、吸煙和BMI的GWAS并不僅限于女性。其次,研究數據僅涉及歐洲人群,限制了結果的泛化性。另外,盡管已采取措施來識別和消除異常變異,但像所有已發表的MR研究一樣,不能完全排除未觀察到的多效性對結果的潛在影響[43]。在MR分析中,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本研究采用了5種基于不同假設的方法,可能導致結果的不一致性,進而使研究的結論顯得模糊[44]。
綜上所述,該研究采用MR方法,結果表明妊娠年齡可能與RA發病風險負相關,初潮和絕經與RA無因果關系。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關節組織的異常增生和滑膜的炎癥。該病的癥狀和體征涵蓋關節疼痛、僵硬和腫脹等[1]。盡管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至今對RA的確切根源仍尚存爭議。有流行病學研究顯示,RA在男女之間的發病情況呈現明顯差異。根據我國2019年的數據[2],女性患RA的標化發病率為16.89/10萬,是男性患病率的2.5倍。性激素在RA的發病和發展過程中可能扮演一定角色[3]。據估計,約有3/4的女性RA患者在懷孕后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在分娩后可能會出現癥狀的復發。然而,RA與女性生殖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至今仍不明確。因此,要明確這些生殖行為與RA之間的關聯,還需進一步研究。
在傳統流行病學研究中,存在多種方法可用于推斷病因與疾病之間的關聯,例如觀察性研究和實驗研究。然而,由于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和混雜因素,觀察性研究常因固有設計所致偏倚,無法確定明確的因果關系[4]。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作為一種新興的因果推斷方法,能夠克服觀察性研究的限制[5]。MR分析利用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作為遺傳工具變量(instrumental variables,IV),來評估相關暴露對結果的影響[6,7]。MR的最大優勢在于作為工具變量的SNP是隨機分布的,從而避免了潛在的混雜因素或反向因果關系的影響。然而,MR也可能受到標記物之間的多效性或連鎖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的影響[8]。有效的IV必須滿足三個假設:① 作為IV的SNP與暴露(生殖行為)顯著相關;② 作為IV的SNP與暴露和結局之間的潛在混雜因素無關;③ 作為IV的SNP與結局(RA)沒有直接關聯,其影響僅通過生殖行為產生因果聯系。若IV與混雜因素相關,則與前述假設相矛盾,可能導致潛在的偏倚和錯誤結論。為衡量IV混雜因素之間的關聯,可通過雙向MR、多變量MR來糾正其對結果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雙向MR方法來評估女性生殖行為與RA之間的潛在因果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設計
本研究進行了雙向MR和多變量MR分析。雙向MR分析旨在探討4種生殖行為對RA的影響。研究對象均限定為歐洲血統,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口分層的偏倚。利用多變量MR來調整吸煙行為和肥胖對結局風險的直接影響。
本研究選取4種生殖行為包括初潮、絕經、首次妊娠年齡和末次妊娠年齡作為暴露因素,RA為結局指標。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GWAS匯總數據來自大型公開可檢索的Ieu Open GWAS項目數據庫。初潮和絕經的匯總統計數據分別涵蓋了252 514和69 360名參與者[9,10]。首次妊娠年齡的GWAS數據來自Mills等[11]的研究,包含542 901名個體。末次妊娠年齡數據則來自于UK Biobank[12],樣本量為170 248名個體。有關RA的GWAS匯總數據來自Finngen聯盟的第九輪分析[13]。RA病例樣本量包括242 675名個體,其中包含2 813名RA患者和240 862名對照者。見表1。

在多變量MR研究中,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的GWAS數據來自于UK Biobank,樣本量為461 460名個體[12]。吸煙行為的GWAS數據則源自Liu等[14]在Nature genetics發表的Meta分析,包括337 334名參與者。
1.3 IV的選擇
與暴露和結局相關的IV應符合以下要求:① 全基因組意義閾值為(P<5×10?8);② 連鎖不平衡(r2<0.001,10 000 kb),去除連鎖不平衡的SNP;③ 對來自千人基因組計劃的歐洲血統樣本進行了r2值的估計,為減少弱工具變量的影響,單獨計算了每個SNP的F統計量,并過濾了F統計量小于10的弱工具。
1.4 統計分析
有研究表明,當不存在水平多效性和異質性時,逆方差加權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被認為是最穩定和準確的因果關系方法[15],通常作為MR分析的首選統計方法[16]。在檢測到異質性的情況下,可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此外,還可采用加權中位數(weighted median,WME)、基于加權模型的方法(weighted mode,WM)、MR-Egger回歸模型和簡單眾數法(simple mode,SM)四種互補方法,以評估結果的穩健性。多效性對WME模型的影響較小,當至少有50%的權重來自有效的IV時,WME模型的結果仍然是無偏倚的[17]。SM模型將單個的SNP形成聚類,將因果效應估計值定為最大SNP簇的因果效應估計值。WM使用相同的過程,但為每個SNP分配權重。MR-Egger方法將平均多效性效應估計為截距,允許所有遺傳變異都具有多效性,但其結果可能不夠精確[18]。
作為兩樣本MR的延伸,本研究采用了基于IVW的多變量MR。以探究多種風險因素對RA風險的因果影響[19]。研究的目標是證明女性生殖行為對RA風險的直接影響是否獨立于BMI和吸煙行為,并排除其可能介導的影響。本研究還采用了反向MR分析,以推斷在正向MR分析中已識別的女性生殖行為與RA之間是否存在反向因果關系。在多效性的鑒定和校正中,本研究采用了MR-PRESSO方法,通過逐步刪除SNP,然后對未被判斷為異質的SNP執行IVW法[20]。采用Cochran’s Q統計量來評估每個SNP的異質性[21]。采用留一法進行敏感性分析以評估MR對特定SNP的依賴性[22]。采用漏斗圖進行發表偏倚檢測。本研究所有統計分析使用R 4.3.0、Mendelian Randomization 0.9.0和TwoSample MR 0.5.7軟件包進行。
2 結果
2.1 IV信息
根據篩選標準,本研究包含了4個女性生殖行為的IV,結果顯示每個IV的F統計量均超過了10,這表明在研究中不存在弱工具變量。
2.2 兩樣本MR研究
使用Cochran’s Q檢驗檢測IV的異質性,P>0.05,可認為IV間不存在異質性,主要使用IVW進行因果關系的探討;反之,使用隨機效應模型。根據圖1所示,首次妊娠年齡和末次妊娠年齡與RA存在負相關的因果關系,而其他生殖行為則未顯示出因果關系。

在首次妊娠年齡與RA的關聯研究中,從首次妊娠年齡的GWAS中提取67個顯著相關水平(P<5×10?8)和連鎖不平衡(r2<0.001,10 000 kb)的SNP,并與RA的數據集進行了合并。經過篩選,刪除了11個回文SNP,并進行了MR-PRESSO分析以檢測離群值,結果發現一個離群值。SNP的F統計量為29.69~143.75。最終納入50個SNP進行MR分析。5種統計方法顯示了相似的趨勢,總體效應方向一致,表現為負相關。MR-Egger、WME、IVW、SM、WM的結果分別為[OR=0.74,95%CI(0.55,1.00),P=0.056]、[OR=0.89,95%CI(0.81,0.98),P=0.019]、[OR=0.91,95%CI(0.85,0.98),P=0.011]、[OR=0.84,95%CI(0.66,1.06),P=0.141]、[OR=0.84,95%CI(0.70,1.00),P=0.060],結果表明女性首次妊娠年齡可能是RA的保護因素。
另外,在末次妊娠年齡與RA的關聯研究中,從末次妊娠年齡的GWAS中提取6個顯著相關水平(P<5×10?8)和連鎖不平衡(r2<0.001,10 000 kb)的SNP,并與RA的數據集進行了合并。經過篩選,無回文SNP,無MR-PRESSO離群值,SNP的F統計量為31.36~74.46。最終納入6個SNP進行MR分析。5種統計方法顯示了一致的結果,總體效應方向也為負相關。具體來說,IVW方法的統計學結果呈現顯著性。MR-Egger、WME、IVW、SM、WM的結果分別為[OR=0.13,95%CI(0.01,1.31),P=0.159]、[OR=0.55,95%CI(0.28,1.06),P=0.074]、[OR=0.54,95%CI(0.31,0.93),P=0.026]、[OR=0.55,95%CI(0.21,1.48),P=0.291]、[OR=0.48,95%CI(0.20,1.04),P=0.121],結果表明女性末次妊娠年齡可能同樣是RA的保護因素。
2.3 敏感性分析
如表2所示,首次妊娠年齡與末次妊娠年齡不存在水平多效性[P(首次妊娠年齡-RA)=0.169、P(末次妊娠年齡-RA)=0.283]。Cochran’s Q檢驗結果表明女性妊娠行為與RA的異質性較小。MR-PRESSO多效性測試未能檢測到離群SNP,這表明所選擇的工具變量對于與RA的因果關系的影響相對可靠。如附件圖1所示,留一法結果表明,即便消除任何一個SNP,也未見對因果相關的估計造成顯著影響,這顯示MR分析結果具有穩健性。在漏斗圖中,呈現的因果效應分布也基本對稱,未顯示出明顯的偏倚,見附件圖2。

2.4 反向MR分析結果
如圖2所示,通過對女性生殖行為及RA進行反向MR分析,發現首次妊娠年齡與RA間存在正向因果關系[OR=1.07,95%CI(1.02,1.11),P=0.001],末次妊娠年齡結果顯示與RA間不存在因果關系。附件表1結果顯示,反向MR結果敏感性分析均未發現存在異質性或水平多效性,且無離群值。

2.5 多變量MR研究
如圖3所示,考慮到BMI和吸煙行為的影響后,我們對女性生殖行為進行了多變量MR分析。結果表明,女性首次生殖年齡與RA風險仍然存在負向因果關系[OR=0.88,95%CI(0.80,0.97),P=0.010]。此外,女性末次生殖年齡也與RA風險呈負向因果關系[OR=0.68,95%CI(0.48,0.97),P=0.033]。然而,初潮和絕經的結果則無明顯的關系。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雙向MR方法,探討了女性4種生殖行為特征與RA之間的關系。并通過應用多變量MR方法剔除了可能潛在的混雜因素(BMI和吸煙行為),從而提高了結果的準確性和可信度。結果表明,在遺傳水平上,女性妊娠年齡與RA有明顯因果關系,而初潮和絕經與RA無因果關系。妊娠年齡與RA發病風險負相關。反向MR分析顯示,首次妊娠年齡與RA發病正相關,末次妊娠年齡與RA無因果關系。多變量MR分析也證實,妊娠年齡是RA的保護因素。總之,不論是首次還是末次懷孕,妊娠均可能對RA具有保護作用。
近年來,關于月經和RA之間的關系一直存在爭議。目前的數據表明初潮與RA的疾病進展和嚴重程度之間關系不明顯[23]。然而,針對絕經前后的RA發病情況,某些數據顯示55~64歲的女性患病率最高[24]。這些現象引發了一種假設,即女性激素在RA疾病發展中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25]。更年期是女性生命中一個關鍵的生理轉變階段,絕經的開始與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關,被認為是導致RA發病率增加的一個推動因素[26]。Alpizar-Rodriguez等[27]的研究表明,卵巢功能急劇下降可能有助于與RA相關的自身免疫疾病的發展。激素水平變化被認為可能是絕經前后某些疾病演變的觸發因素[28]。過去的研究表明,觸發RA,特別是在絕經前的女性,可能與雌激素受體的多態性有關[29]。RA與性激素平衡的改變有關,其特點是雌激素含量較高,而雄激素含量較低[30]。然而,也有研究認為性激素的變化不足以解釋初潮對RA的影響,而不同年齡可能是更具解釋力的因素。例如,Kobak等[31]進行了年齡較小和較大RA患者的疾病進展和表現的比較,結果顯示,相對于年輕患者,老年患者在發病時更容易出現急性發作、全身癥狀,更頻繁地累及大關節,但類風濕因子陽性率降低。多數研究表明,年齡是影響疾病嚴重程度的一個因素。Kuiper等[32]確認了發病年齡較大與疾病嚴重程度增加之間的直接關系。Pawlowska等[33]的研究報告稱,隨著年齡增長,由于CD4+標志物的激活增加,疾病嚴重程度也會增加。而Kobak等[31]則指出,老年人患RA時,疾病嚴重程度更高,這與Camacho等[34]的研究一致。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長,RA的表現和進展趨于加重。與初潮相比,絕經后RA的發病率增加,這一現象似乎更能說明年齡與RA之間的關聯性。
妊娠期間RA癥狀自然緩解的現象最早由Philip Hench于1938年首次描述[35]。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數十年間,約有63%~90%的患者觀察到了妊娠對疾病的有益影響[36-38]。然而,隨著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對RA疾病治療的新方法的普及,更多的RA患者能夠在疾病活動較低的情況下懷孕[39,40],因此,懷孕期間RA改善的比例已低于過去的水平,目前大約在48%~65%之間[41,42]。妊娠期間RA患者疾病活動的自然改善,暗示促炎和抗炎機制在妊娠期間重新達到平衡狀態。此外,胎兒抗原以及高水平的雌激素、孕激素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誘導這種有益免疫調節的重要因素。隨后,胎兒-母體界面出現了先天性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變化,并在全身誘導出一種耐受性環境。因此,妊娠期間RA癥狀的改善可能是與妊娠相關的免疫調節的一種附帶現象。
本研究采用了MR研究方法,獲得了一系列可靠的結果。首先,與觀察性研究和RCT相比,MR分析具有避免混雜因素、節省時間和資源的優勢;其次,本研究沒有觀察到潛在的水平多效性,這加強了結果的可信度;最后,本研究還進行了反向MR和多變量MR分析以進一步驗證結果的可靠性。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限制。首先,生殖行為是一種性別特異性變量,但RA、吸煙和BMI的GWAS并不僅限于女性。其次,研究數據僅涉及歐洲人群,限制了結果的泛化性。另外,盡管已采取措施來識別和消除異常變異,但像所有已發表的MR研究一樣,不能完全排除未觀察到的多效性對結果的潛在影響[43]。在MR分析中,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本研究采用了5種基于不同假設的方法,可能導致結果的不一致性,進而使研究的結論顯得模糊[44]。
綜上所述,該研究采用MR方法,結果表明妊娠年齡可能與RA發病風險負相關,初潮和絕經與RA無因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