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哲 1,2 , 姜棋競 3 , 盧珍珍 1,2 , 黃麗紅 1,2
  • 1.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生物統計室(上海 200032);
  • 2.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臨床醫學研究院臨床研究中心(上海 200032);
  • 3.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上海 20003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醫學研究的人群中常存在潛在亞人群具有與其他個體不同的特征或變化趨勢,但無法直接識別。潛變量混合模型基于“總體是由有限個亞群混合構成”的思想,可根據后驗概率為個體分配潛在類別組,既適用于橫斷面數據,也可用于縱向數據。本文從統計學角度出發,詳細闡述潛變量混合模型的4種常見方法的基本原理,總結基本建模流程,并結合既往案例和實際數據對其合理應用進行述評。潛變量混合模型是一種靈活的分類工具,可用于識別和分析研究人群中的潛在類別,深入探討影響潛在類別的預測因素或其對結局變量的影響,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引用本文: 李秉哲, 姜棋競, 盧珍珍, 黃麗紅. 潛變量混合模型原理及其在臨床研究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10): 1224-1230. doi: 10.7507/1672-2531.20240200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中醫藥高質量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制訂理論與實踐基礎—推薦意見中的實施方案規范化
  • 下一篇

    網狀Meta分析證據確信度分級與結果解讀:方法與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