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癥是一種與年齡增長相關的骨骼肌減少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減退。綜合干預對肌少癥的管理至關重要。本患者版指南通過《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改編形成,有利于肌少癥綜合干預的患者健康教育和指南的推廣傳播。
引用本文: 李代萍, 沈妍交, 郝秋奎, 張蒙, 先紅, 董碧蓉, 岳冀蓉. 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患者版).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8): 876-878. doi: 10.7507/1672-2531.20240309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1]主要供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及康復從業者使用。患者版通過改編《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內容,將專業知識轉化成便于患者理解的內容,推動肌少癥綜合干預的健康教育和指南的普及應用。
1 推薦意見形成方法
本指南的推薦意見改編自《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證據質量和推薦等級均按原版指南進行劃分,具體見表1。

2 肌少癥相關知識問答
問題1:本指南的目的是什么?
本指南目的是通過總結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專家意見,為老年肌少癥患者提供一套科學、有效的肌少癥管理方案,主要包括運動干預、營養干預和藥物干預內容。通過運動、合理飲食和必要的營養補充,我們可以有效地預防肌少癥,讓老年人保持活力,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問題2:本指南適用于哪些人群?
本指南適用于60歲及以上無認知障礙、吞咽障礙和嚴重活動障礙的肌少癥老年人。
不適用于以下幾類肌少癥人群:由臥床休息、久坐的生活方式、負重降低等引起的運動相關的繼發性肌少癥人群;與晚期器官衰竭、炎癥性疾病、惡性腫瘤或內分泌疾病相關的肌少癥人群;因吸收不良、胃腸道疾病或使用導致厭食癥的藥物引發膳食攝入能量、蛋白質、維生素不足等營養相關的肌少癥人群。
問題3:什么是老年肌少癥?
老年肌少癥是一種與年齡增長相關的骨骼肌減少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減退[2]。肌少癥可能導致老年人出現功能障礙、跌倒、骨折等問題,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嚴重影響生活質量[3]。還可能增加65歲以上老年患者的住院費用。
問題4:肌少癥的發病率如何?
肌少癥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近年來,中國老年人群的肌少癥總患病率為6.8%~18.5%,在養老機構老年人群中可上升至28.8%[4]。
問題5:肌少癥怎么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肌少癥與老年人跌倒和生活質量受損密切相關,常導致老年人軀體功能障礙、衰弱、跌倒、骨折、再入院、甚至死亡。
3 肌少癥相關臨床問題問答?
問題6:本指南涉及哪些臨床問題?
本指南涉及老年肌少癥患者的以下幾個臨床問題:運動干預、營養干預、運動+營養干預、藥物干預。
問題7:老年肌少癥患者平常應選擇什么樣的運動?
運動可抑制蛋白質的分解,促進蛋白質的合成,還能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質量,推薦老年肌少癥患者適當運動,可作為非藥物治療措施之一,遵循下列原則:
① 運動前充分評估患者身體情況,對于不宜運動的患者,待病情穩定后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強推薦
② 建議個性化運動方案[5-7],每周2次的抗阻運動(每次3~5組,每組10~15分鐘)和每周2~3次的有氧運動/平衡運動(每次30分鐘)。抗阻運動包括:彈力帶訓練、舉重、臥推、重量訓練設備、肌肉強化訓練、壺鈴及抗體重運動等。有氧運動包括:步行、快走、慢跑、太極、健身舞、跳繩、韻律操、競走及騎自行車等。平衡運動包括:平衡車、平衡木、平面支撐及普拉提等(強推薦
③ 肌少癥患者建議進行規律的運動鍛煉(強推薦
④ 運動時應注意安全,避免運動受傷、跌倒或骨折等(強推薦
⑤ 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基礎疾病者,應根據個人情況適度降低運動強度和縮短運動時間。
問題8: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老年肌少癥患者應怎樣運動?
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老年肌少癥患者,建議采用單獨有氧運動或平衡運動[5]。運動的頻率、強度和時間應個體化,如每周2~3次,每次30分鐘。注意運動風險,如跌倒或骨折,以預防負面事件(弱推薦
問題9:老年肌少癥患者營養補充劑應該如何選擇?
對于有營養不良風險的老年肌少癥患者,建議在進行抗阻運動和平衡運動的基礎上,進行營養補充[5],營養補充建議遵循以下原則:
① 補充蛋白質可增加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推薦蛋白質的常用劑量范圍為1.2~2.0g/(kg·d)(弱推薦
② 如果老年肌少癥患者存在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可以在補充蛋白質基礎上加維生素D,改善肌肉質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弱推薦
③ 建議進行多重營養補充劑,以改善生活質量(弱推薦
④ 不建議肌少癥患者單獨補充維生素D、β羥基β甲基丁酸(HMB)或其他營養補充劑(弱反對
⑤ 營養補充時需注意腎功能等因素,特殊情況需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進行營養補充(弱推薦
問題10:藥物干預老年肌少癥的效果如何?
目前,藥物治療老年肌少癥的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明確,因此指南不推薦使用藥物干預,如比瑪盧單抗、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中藥五味子、左旋肉堿和催產素等(強反對
問題11:如何預防和治療老年肌少癥?
預防和治療老年肌少癥主要包括運動干預、營養補充和藥物治療。推薦的運動干預包括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和平衡運動。營養補充方面,建議在運動的基礎上補充蛋白質、維生素D或多重營養補充劑。目前,藥物治療的效果尚不明確,不推薦作為主要干預手段。
4 指南的優勢與局限
本指南作為國內第一部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領域的患者指南,為患者提供了比較清晰且易于理解的推薦意見,可以提高老年肌少癥患者對肌少癥綜合干預措施的認知,具有健康教育和推廣的作用。但是,本指南在制訂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指南改編自《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未新增問題,可能不能覆蓋老年肌少癥患者所關注的所有問題(如居家和社區管理等),未來可以對老年肌少癥患者進行調研,增加其關注的問題,更新指南,更好地解答老年肌少癥患者關切的實際問題。
參加本指南制訂的專家
白小涓(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心臟病學)、丁國憲(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學)、胡懷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營養學)、胡亦新(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洪華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金醒昉(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老年醫學)、李小鷹(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老年醫學)、劉曉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劉靜民(清華大學,運動人體科學)、魯翔(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老年醫學)、李雪(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林展翼(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病學)、李舍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學)、馬麗娜(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老年醫學)、石漢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外科學)、王勃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學)、肖謙(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老年醫學)、先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于康(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學)、周曉輝(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病學)。
執筆者:李代萍、沈妍交、郝秋奎、張蒙、先紅、董碧蓉、岳冀蓉。
《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1]主要供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護人員及康復從業者使用。患者版通過改編《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內容,將專業知識轉化成便于患者理解的內容,推動肌少癥綜合干預的健康教育和指南的普及應用。
1 推薦意見形成方法
本指南的推薦意見改編自《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證據質量和推薦等級均按原版指南進行劃分,具體見表1。

2 肌少癥相關知識問答
問題1:本指南的目的是什么?
本指南目的是通過總結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專家意見,為老年肌少癥患者提供一套科學、有效的肌少癥管理方案,主要包括運動干預、營養干預和藥物干預內容。通過運動、合理飲食和必要的營養補充,我們可以有效地預防肌少癥,讓老年人保持活力,享受高質量的生活。
問題2:本指南適用于哪些人群?
本指南適用于60歲及以上無認知障礙、吞咽障礙和嚴重活動障礙的肌少癥老年人。
不適用于以下幾類肌少癥人群:由臥床休息、久坐的生活方式、負重降低等引起的運動相關的繼發性肌少癥人群;與晚期器官衰竭、炎癥性疾病、惡性腫瘤或內分泌疾病相關的肌少癥人群;因吸收不良、胃腸道疾病或使用導致厭食癥的藥物引發膳食攝入能量、蛋白質、維生素不足等營養相關的肌少癥人群。
問題3:什么是老年肌少癥?
老年肌少癥是一種與年齡增長相關的骨骼肌減少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軀體功能減退[2]。肌少癥可能導致老年人出現功能障礙、跌倒、骨折等問題,甚至可能導致死亡,嚴重影響生活質量[3]。還可能增加65歲以上老年患者的住院費用。
問題4:肌少癥的發病率如何?
肌少癥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近年來,中國老年人群的肌少癥總患病率為6.8%~18.5%,在養老機構老年人群中可上升至28.8%[4]。
問題5:肌少癥怎么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肌少癥與老年人跌倒和生活質量受損密切相關,常導致老年人軀體功能障礙、衰弱、跌倒、骨折、再入院、甚至死亡。
3 肌少癥相關臨床問題問答?
問題6:本指南涉及哪些臨床問題?
本指南涉及老年肌少癥患者的以下幾個臨床問題:運動干預、營養干預、運動+營養干預、藥物干預。
問題7:老年肌少癥患者平常應選擇什么樣的運動?
運動可抑制蛋白質的分解,促進蛋白質的合成,還能提高肌肉的耐力和質量,推薦老年肌少癥患者適當運動,可作為非藥物治療措施之一,遵循下列原則:
① 運動前充分評估患者身體情況,對于不宜運動的患者,待病情穩定后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強推薦
② 建議個性化運動方案[5-7],每周2次的抗阻運動(每次3~5組,每組10~15分鐘)和每周2~3次的有氧運動/平衡運動(每次30分鐘)。抗阻運動包括:彈力帶訓練、舉重、臥推、重量訓練設備、肌肉強化訓練、壺鈴及抗體重運動等。有氧運動包括:步行、快走、慢跑、太極、健身舞、跳繩、韻律操、競走及騎自行車等。平衡運動包括:平衡車、平衡木、平面支撐及普拉提等(強推薦
③ 肌少癥患者建議進行規律的運動鍛煉(強推薦
④ 運動時應注意安全,避免運動受傷、跌倒或骨折等(強推薦
⑤ 對有心腦血管疾病等其他基礎疾病者,應根據個人情況適度降低運動強度和縮短運動時間。
問題8: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老年肌少癥患者應怎樣運動?
無法進行抗阻運動的老年肌少癥患者,建議采用單獨有氧運動或平衡運動[5]。運動的頻率、強度和時間應個體化,如每周2~3次,每次30分鐘。注意運動風險,如跌倒或骨折,以預防負面事件(弱推薦
問題9:老年肌少癥患者營養補充劑應該如何選擇?
對于有營養不良風險的老年肌少癥患者,建議在進行抗阻運動和平衡運動的基礎上,進行營養補充[5],營養補充建議遵循以下原則:
① 補充蛋白質可增加肌肉質量和肌肉力量。推薦蛋白質的常用劑量范圍為1.2~2.0g/(kg·d)(弱推薦
② 如果老年肌少癥患者存在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可以在補充蛋白質基礎上加維生素D,改善肌肉質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弱推薦
③ 建議進行多重營養補充劑,以改善生活質量(弱推薦
④ 不建議肌少癥患者單獨補充維生素D、β羥基β甲基丁酸(HMB)或其他營養補充劑(弱反對
⑤ 營養補充時需注意腎功能等因素,特殊情況需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進行營養補充(弱推薦
問題10:藥物干預老年肌少癥的效果如何?
目前,藥物治療老年肌少癥的效果和安全性尚不明確,因此指南不推薦使用藥物干預,如比瑪盧單抗、選擇性雄激素受體調節劑、中藥五味子、左旋肉堿和催產素等(強反對
問題11:如何預防和治療老年肌少癥?
預防和治療老年肌少癥主要包括運動干預、營養補充和藥物治療。推薦的運動干預包括抗阻運動、有氧運動和平衡運動。營養補充方面,建議在運動的基礎上補充蛋白質、維生素D或多重營養補充劑。目前,藥物治療的效果尚不明確,不推薦作為主要干預手段。
4 指南的優勢與局限
本指南作為國內第一部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領域的患者指南,為患者提供了比較清晰且易于理解的推薦意見,可以提高老年肌少癥患者對肌少癥綜合干預措施的認知,具有健康教育和推廣的作用。但是,本指南在制訂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指南改編自《老年肌少癥綜合干預循證臨床實踐指南》,未新增問題,可能不能覆蓋老年肌少癥患者所關注的所有問題(如居家和社區管理等),未來可以對老年肌少癥患者進行調研,增加其關注的問題,更新指南,更好地解答老年肌少癥患者關切的實際問題。
參加本指南制訂的專家
白小涓(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心臟病學)、丁國憲(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學)、胡懷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臨床營養學)、胡亦新(解放軍總醫院,老年醫學)、洪華山(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金醒昉(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老年醫學)、李小鷹(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老年醫學)、劉曉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劉靜民(清華大學,運動人體科學)、魯翔(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老年醫學)、李雪(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學)、林展翼(廣東省人民醫院,心臟病學)、李舍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內分泌代謝學)、馬麗娜(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老年醫學)、石漢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外科學)、王勃詩(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學)、肖謙(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老年醫學)、先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于康(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學)、周曉輝(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病學)。
執筆者:李代萍、沈妍交、郝秋奎、張蒙、先紅、董碧蓉、岳冀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