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國家心血管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阜外醫院醫學研究統計中心(北京 10003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回顧基于隨機對照試驗開發的個體處理效應(individual treatment effect,ITE)模型,旨在系統總結模型開發現狀,評價偏倚風險。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和Embase數據庫,篩選1990年至2024年6月14日發表的研究。使用CHARMS清單提取數據,PROBAST風險偏倚工具評估模型質量。結果 納入11篇研究,包含19個ITE模型。ITE建模方法有含交互作用項的回歸模型(n=8,42.1%)、雙方程模型(n=5,26.3%)和機器學習(n=6,31.6%)。ITE模型的區分度、校準度和臨床有效性報告率分別為78.9%、73.2%和10.5%。14個模型評定為高風險偏倚(73.7%),尤其是統計分析領域,原因是缺失數據處理不當(n=15,78.9%),不恰當考慮模型最優擬合問題(n=5,26.3%)等。結論 ITE模型開發的常用方法有構建交互項、雙方程理論和機器學習,但存在模型開發數量少,建模方法較復雜和報告不規范等問題。未來應強調對ITE模型進一步探索,鼓勵多元建模方法和規范報告,以提高模型的臨床推廣和實際應用價值。

引用本文: 閆明海, 朱映璇, 林小瑩, 李衛, 王楊. 基于隨機對照試驗的個體處理效應預測模型的系統評價.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11): 1299-1304. doi: 10.7507/1672-2531.20240311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右美托咪定用于正頜手術控制性降壓效果的系統評價
  • 下一篇

    基于COSMIN指南對中文版老年人跌倒恐懼評估工具的系統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