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陽文, 劉沁, 周亮. 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4, 24(11): 1332-1336. doi: 10.7507/1672-2531.20240513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同等重要。健康科普是科普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我國提出健康中國戰略[1],把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列為15個重大行動之首[2]。
新媒體是應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實現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數據服務的所有新傳播手段和傳播形式的總稱[3],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以及形式豐富多樣的特點[4-6],已成為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健康科普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新媒體賬號準入門檻低、發布信息監管不嚴,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健康科普作品質量參差不齊[7,8],削弱了健康科普傳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目前幾乎沒有針對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評價健康科普作品仍然停留在依靠傳播量、點贊量等單一指標的階段,無法真正篩選出具有較好傳播力、影響力的健康科普作品。本研究旨在構建一個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評價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提供定量評價工具。
1 資料與方法
1.1 形成評價指標體系雛形
1.1.1 文獻檢索與篩選
計算機檢索CBM、VIP、WanFang Data、CNKI、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搜集與新媒體評價體系相關的專家意見類文獻,例如針對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或新媒體作品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間均為建庫至2023年10月31日。檢索詞包括:新媒體、社交媒體、評價指標、評價指標體系、new media、social media、evaluation indicator、evaluation system等。
1.1.2 文獻質量評價
采用澳大利亞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提出的專家意見類文獻質量評價標準對文獻質量進行評價[9]。專家意見被定義為關于某事的專家觀點或判斷,可以基于正式的經驗性證據,也可以是專家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或建議[10]。
1.1.3 文獻資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獨立進行文獻篩選及信息提取,并交叉核對。出現意見分歧時,協商解決,如無法達成一致,則請第3位研究者協助判斷解決。提取文獻信息包括題目、類型、發表年份、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主要結果。
1.1.4 構建指標體系
采用Meta整合[9,11,12]的匯集性整合方法,歸納納入文獻中相同或相似的評價指標,形成評價指標體系雛形。
1.2 專家咨詢
1.2.1 咨詢專家邀請
邀請醫療機構、高等院校、新聞媒體等長期從事新媒體健康科普傳播及其他傳媒工作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進行專家咨詢。專家選擇要求:年齡30歲以上;工作年限超過10年;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具有傳播學學歷背景,或在新媒體健康科普傳播、其他傳媒相關領域具有較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
1.2.2 專家咨詢及評價
根據德爾菲法要求設計專家咨詢問卷,包括收集專家基本資料、評價指標重要程度、提出修改意見、專家熟悉程度和判斷依據自評4個部分。共進行兩輪專家咨詢,第一輪專家咨詢問卷回收后,整理、分析專家意見和評價情況,調整、增補、刪減相關指標,第二輪專家咨詢對調整后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再咨詢。通過專家積極程度、專家權威程度、專家咨詢集中程度、專家咨詢協調程度對專家咨詢可靠性進行評價[13-15]。
1.3 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值
采用層次分析法[16]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值。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專家積極程度、專家權威系數,指標重要性得分的算術平均數、標準差、滿分頻率、變異系數,專家Kendall協調系數,以及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max和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CR)。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及評價結果
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43 542篇,經逐層篩選,最終納入18篇文獻。質量評價結果顯示,10篇為A級文獻,8篇為B級文獻。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評價等級見表1。

2.2 評價體系雛形的構建
共提取出356個評價指標,將與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相關的87個評價指標進行整合歸納總結,將相同或相似指標進行合并,形成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雛形,包括2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表2)。

2.3 專家咨詢結果
2.3.1 咨詢專家基本情況
邀請的10位專家均從事健康傳播、新媒體傳播、傳媒社會學等與本研究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邀請專家平均年齡45.9歲;平均工作年限20年;中級職稱3人,副高及以上職稱7人;醫療機構專家4人,高等院校專家4人,新聞傳播媒體專家2人。
2.3.2 專家可靠性評價
2.3.2.1 專家積極程度
兩輪專家咨詢表回收率均為100%。第一輪專家咨詢有6位(60.00%)對評價指標體系提出意見或建議。第二輪專家咨詢所有專家對評價指標體系表示認同,沒有提出修改意見或建議(附件表1)。
2.3.2.2 專家權威程度
10位專家平均熟悉程度得分為0.94;平均判斷依據得分為0.94;綜合專家權威系數得分為0.94(附件表2)。
2.3.3 專家咨詢集中程度
第一輪專家咨詢,8個三級指標重要性評價得分平均值為4.23,“轉發量”指標得分最低(3.60),“閱讀量”指標得分最高(4.80)。“閱讀量”“閱讀(播放)完成率”2個指標滿分頻率最高,均為80%;“轉發量”“是否被權威媒體轉載”2個指標滿分頻率最低,均為30%。
第二輪專家咨詢,新增3個三級指標“全網轉發量”“分享率”“是否獲得政府或相關部門獎項”的重要性評價得分平均值分別為4.70、3.90、4.20,滿分頻率分別為80%、20%、40%(附件表3)。
2.3.4 專家咨詢協調程度
第一輪專家咨詢,8個三級指標中“轉發量”“是否被權威媒體轉載”變異系數最高(0.26);其他指標變異系數均小于0.25,“閱讀量”變異系數最低(0.08)。第一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較低,8個三級指標總體協調系數為0.291(P<0.05)。
第二輪專家咨詢,新增3個三級指標“全網轉發量”“分享率”“是否獲得政府或相關部門獎項”變異系數分別為0.14、0.18、0.18。第二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為0.321(P<0.05)。詳見附件表3、附件表4。
2.4 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及權重
經過兩輪專家咨詢,對評價指標體系作出相關調整后,最終形成的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2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及權重詳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Meta整合、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Meta整合方法廣泛應用于質性研究中,是一種系統化的整合方法,其過程的系統性和開放性有利于減少質性研究中由于各種因素造成的偏倚,增加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復性。另外,本研究嚴格遵循德爾菲法對邀請專家的構成進行了限制[35-37]。經過兩輪專家咨詢,專家積極程度較好,專家權威程度較高,專家咨詢集中程度、協調程度逐漸變好,重要性平均得分、滿分頻率均增加,說明咨詢專家對評價指標體系意見逐漸趨于一致,專家意見波動程度較小、協調,評價指標體系的可靠性較好。
本研究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從傳播力、影響力2個維度對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進行綜合性評價,并且結合新媒體在傳播方面的特點,分成了傳播程度、傳播互動、社會影響、個人影響4個方面,共包括2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
一級指標中,“傳播力”權重高于“影響力”。傳播力是作品信息有效達到、觸及、覆蓋公眾的程度,影響力是在接收到作品信息的公眾中,被作品信息影響的情況,好的傳播力是形成廣泛影響力的基礎,傳播力越強,影響力就越大[38]。二級指標中,在一級指標“傳播力”下,傳播程度是傳播互動的基礎,“傳播程度”權重高于“傳播互動”。在一級指標“影響力”下,“社會影響”權重和“個人影響”權重相差不大,“個人影響”和“社會影響”重要程度相似。
三級指標中,“評論量”綜合權重最高,對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力、影響力的促進作用最大,這是因為如今新媒體時代,好的健康科普作品常常廣泛引發公眾的共鳴和討論,評論量大,會帶來更多流量和關注度,也就增強了健康科普作品的傳播力、影響力。“轉粉率”是影響力指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綜合權重排名第二,因為只有公眾閱讀或觀看了健康科普作品后,認為獲得了正向促進作用,才會成為該新媒體平臺的粉絲。“閱讀(播放)完成率”綜合權重排名第三,它是代表傳播深度的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講,閱讀(播放)量是衡量健康科普作品標題對公眾吸引程度的指標,而閱讀(播放)完成率是衡量健康科普作品內容對公眾吸引程度的指標。“全網轉發量”綜合權重排名第四,強調了二次傳播行為的重要性。曾經有學者將媒體的傳播定義為一級傳播,受眾對媒體傳播內容的加工與再次呈現稱為二次傳播[39]。然而在新媒體傳播時代,二次傳播行為已經發生了改變,不僅受眾可以在新媒體平臺進行二次傳播,其他新媒體賬號同樣可以實現二次傳播,且較傳統媒體更為快捷,更符合社交網絡的傳播特點[40]。
本研究構建的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優勢:第一,具有一定普適性,適用于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今日頭條、快手等各類新媒體平臺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第二,為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從傳播力、影響力綜合評價健康傳播作品,避免了僅依靠作品閱讀量、點贊量等單一指標進行評價的局限性。第三,對體系內不同指標設定了不同權重,更綜合全面地進行定量評價,有利于定量分析健康科普作品的優勢和劣勢,為提高健康科普作品質量提供建議和策略。
對使用該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建議如下:第一,為了避免各類新媒體平臺數據統計標準不同,建議選擇同一類型新媒體平臺的作品進行評價。第二,為了消除各指標數據的量綱和數量級差異,建議對收集到的各評價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再進行評價。第三,對于評價指標數據缺失的情況,可采用數據填補方式進行補充,或者直接剔除該指標僅用剩余指標進行評價。
本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局限:第一,基于Meta整合形成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性不足,未來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調整,比如分別形成新媒體平臺視頻類、圖文類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第二,本研究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還沒有進行實證研究,未來應在多個新媒體平臺上對不同科普作品進行實證研究,進一步驗證其信效度情況和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構建了一個可靠性好、普適性強、結構合理的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同等重要。健康科普是科普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我國提出健康中國戰略[1],把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列為15個重大行動之首[2]。
新媒體是應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實現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數據服務的所有新傳播手段和傳播形式的總稱[3],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以及形式豐富多樣的特點[4-6],已成為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健康科普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新媒體賬號準入門檻低、發布信息監管不嚴,新媒體平臺發布的健康科普作品質量參差不齊[7,8],削弱了健康科普傳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目前幾乎沒有針對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的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評價健康科普作品仍然停留在依靠傳播量、點贊量等單一指標的階段,無法真正篩選出具有較好傳播力、影響力的健康科普作品。本研究旨在構建一個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以期為評價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提供定量評價工具。
1 資料與方法
1.1 形成評價指標體系雛形
1.1.1 文獻檢索與篩選
計算機檢索CBM、VIP、WanFang Data、CNKI、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搜集與新媒體評價體系相關的專家意見類文獻,例如針對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或新媒體作品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間均為建庫至2023年10月31日。檢索詞包括:新媒體、社交媒體、評價指標、評價指標體系、new media、social media、evaluation indicator、evaluation system等。
1.1.2 文獻質量評價
采用澳大利亞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提出的專家意見類文獻質量評價標準對文獻質量進行評價[9]。專家意見被定義為關于某事的專家觀點或判斷,可以基于正式的經驗性證據,也可以是專家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或建議[10]。
1.1.3 文獻資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獨立進行文獻篩選及信息提取,并交叉核對。出現意見分歧時,協商解決,如無法達成一致,則請第3位研究者協助判斷解決。提取文獻信息包括題目、類型、發表年份、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主要結果。
1.1.4 構建指標體系
采用Meta整合[9,11,12]的匯集性整合方法,歸納納入文獻中相同或相似的評價指標,形成評價指標體系雛形。
1.2 專家咨詢
1.2.1 咨詢專家邀請
邀請醫療機構、高等院校、新聞媒體等長期從事新媒體健康科普傳播及其他傳媒工作相關專業領域的專家進行專家咨詢。專家選擇要求:年齡30歲以上;工作年限超過10年;中級及以上技術職稱;具有傳播學學歷背景,或在新媒體健康科普傳播、其他傳媒相關領域具有較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
1.2.2 專家咨詢及評價
根據德爾菲法要求設計專家咨詢問卷,包括收集專家基本資料、評價指標重要程度、提出修改意見、專家熟悉程度和判斷依據自評4個部分。共進行兩輪專家咨詢,第一輪專家咨詢問卷回收后,整理、分析專家意見和評價情況,調整、增補、刪減相關指標,第二輪專家咨詢對調整后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再咨詢。通過專家積極程度、專家權威程度、專家咨詢集中程度、專家咨詢協調程度對專家咨詢可靠性進行評價[13-15]。
1.3 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值
采用層次分析法[16]確定評價指標權重值。
1.4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21.0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專家積極程度、專家權威系數,指標重要性得分的算術平均數、標準差、滿分頻率、變異系數,專家Kendall協調系數,以及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λmax和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CR)。
2 結果
2.1 文獻檢索及評價結果
初檢共獲得相關文獻43 542篇,經逐層篩選,最終納入18篇文獻。質量評價結果顯示,10篇為A級文獻,8篇為B級文獻。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及評價等級見表1。

2.2 評價體系雛形的構建
共提取出356個評價指標,將與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相關的87個評價指標進行整合歸納總結,將相同或相似指標進行合并,形成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雛形,包括2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8個三級指標(表2)。

2.3 專家咨詢結果
2.3.1 咨詢專家基本情況
邀請的10位專家均從事健康傳播、新媒體傳播、傳媒社會學等與本研究相關專業領域的工作。邀請專家平均年齡45.9歲;平均工作年限20年;中級職稱3人,副高及以上職稱7人;醫療機構專家4人,高等院校專家4人,新聞傳播媒體專家2人。
2.3.2 專家可靠性評價
2.3.2.1 專家積極程度
兩輪專家咨詢表回收率均為100%。第一輪專家咨詢有6位(60.00%)對評價指標體系提出意見或建議。第二輪專家咨詢所有專家對評價指標體系表示認同,沒有提出修改意見或建議(附件表1)。
2.3.2.2 專家權威程度
10位專家平均熟悉程度得分為0.94;平均判斷依據得分為0.94;綜合專家權威系數得分為0.94(附件表2)。
2.3.3 專家咨詢集中程度
第一輪專家咨詢,8個三級指標重要性評價得分平均值為4.23,“轉發量”指標得分最低(3.60),“閱讀量”指標得分最高(4.80)。“閱讀量”“閱讀(播放)完成率”2個指標滿分頻率最高,均為80%;“轉發量”“是否被權威媒體轉載”2個指標滿分頻率最低,均為30%。
第二輪專家咨詢,新增3個三級指標“全網轉發量”“分享率”“是否獲得政府或相關部門獎項”的重要性評價得分平均值分別為4.70、3.90、4.20,滿分頻率分別為80%、20%、40%(附件表3)。
2.3.4 專家咨詢協調程度
第一輪專家咨詢,8個三級指標中“轉發量”“是否被權威媒體轉載”變異系數最高(0.26);其他指標變異系數均小于0.25,“閱讀量”變異系數最低(0.08)。第一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較低,8個三級指標總體協調系數為0.291(P<0.05)。
第二輪專家咨詢,新增3個三級指標“全網轉發量”“分享率”“是否獲得政府或相關部門獎項”變異系數分別為0.14、0.18、0.18。第二輪專家咨詢協調系數為0.321(P<0.05)。詳見附件表3、附件表4。
2.4 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及權重
經過兩輪專家咨詢,對評價指標體系作出相關調整后,最終形成的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2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及權重詳見表3。

3 討論
本研究采用Meta整合、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Meta整合方法廣泛應用于質性研究中,是一種系統化的整合方法,其過程的系統性和開放性有利于減少質性研究中由于各種因素造成的偏倚,增加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復性。另外,本研究嚴格遵循德爾菲法對邀請專家的構成進行了限制[35-37]。經過兩輪專家咨詢,專家積極程度較好,專家權威程度較高,專家咨詢集中程度、協調程度逐漸變好,重要性平均得分、滿分頻率均增加,說明咨詢專家對評價指標體系意見逐漸趨于一致,專家意見波動程度較小、協調,評價指標體系的可靠性較好。
本研究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從傳播力、影響力2個維度對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進行綜合性評價,并且結合新媒體在傳播方面的特點,分成了傳播程度、傳播互動、社會影響、個人影響4個方面,共包括2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9個三級指標。
一級指標中,“傳播力”權重高于“影響力”。傳播力是作品信息有效達到、觸及、覆蓋公眾的程度,影響力是在接收到作品信息的公眾中,被作品信息影響的情況,好的傳播力是形成廣泛影響力的基礎,傳播力越強,影響力就越大[38]。二級指標中,在一級指標“傳播力”下,傳播程度是傳播互動的基礎,“傳播程度”權重高于“傳播互動”。在一級指標“影響力”下,“社會影響”權重和“個人影響”權重相差不大,“個人影響”和“社會影響”重要程度相似。
三級指標中,“評論量”綜合權重最高,對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力、影響力的促進作用最大,這是因為如今新媒體時代,好的健康科普作品常常廣泛引發公眾的共鳴和討論,評論量大,會帶來更多流量和關注度,也就增強了健康科普作品的傳播力、影響力。“轉粉率”是影響力指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綜合權重排名第二,因為只有公眾閱讀或觀看了健康科普作品后,認為獲得了正向促進作用,才會成為該新媒體平臺的粉絲。“閱讀(播放)完成率”綜合權重排名第三,它是代表傳播深度的指標,從某種意義上講,閱讀(播放)量是衡量健康科普作品標題對公眾吸引程度的指標,而閱讀(播放)完成率是衡量健康科普作品內容對公眾吸引程度的指標。“全網轉發量”綜合權重排名第四,強調了二次傳播行為的重要性。曾經有學者將媒體的傳播定義為一級傳播,受眾對媒體傳播內容的加工與再次呈現稱為二次傳播[39]。然而在新媒體傳播時代,二次傳播行為已經發生了改變,不僅受眾可以在新媒體平臺進行二次傳播,其他新媒體賬號同樣可以實現二次傳播,且較傳統媒體更為快捷,更符合社交網絡的傳播特點[40]。
本研究構建的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優勢:第一,具有一定普適性,適用于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今日頭條、快手等各類新媒體平臺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第二,為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從傳播力、影響力綜合評價健康傳播作品,避免了僅依靠作品閱讀量、點贊量等單一指標進行評價的局限性。第三,對體系內不同指標設定了不同權重,更綜合全面地進行定量評價,有利于定量分析健康科普作品的優勢和劣勢,為提高健康科普作品質量提供建議和策略。
對使用該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建議如下:第一,為了避免各類新媒體平臺數據統計標準不同,建議選擇同一類型新媒體平臺的作品進行評價。第二,為了消除各指標數據的量綱和數量級差異,建議對收集到的各評價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再進行評價。第三,對于評價指標數據缺失的情況,可采用數據填補方式進行補充,或者直接剔除該指標僅用剩余指標進行評價。
本研究仍然存在以下局限:第一,基于Meta整合形成的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性不足,未來應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調整,比如分別形成新媒體平臺視頻類、圖文類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第二,本研究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還沒有進行實證研究,未來應在多個新媒體平臺上對不同科普作品進行實證研究,進一步驗證其信效度情況和可操作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構建了一個可靠性好、普適性強、結構合理的新媒體健康科普作品傳播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