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已成為一個既定和持續的衛生問題。本共識首次聚焦居家/社區、住院及康復期等多場景人群,針對目前尚未形成共識的醫學營養管理問題,在全面梳理現有證據的基礎上結合專家意見制訂本共識,以期與現有指南/共識相互補充。
引用本文: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 四川省營養師協會,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營養科,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中心.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醫學營養管理專家共識.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 2025, 25(1): 24-31. doi: 10.7507/1672-2531.20241006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循證醫學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2023年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型冠狀(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感染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歷時三年多的新冠大流行宣告結束。截至2023年底,根據WHO發布的數據,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7.7億,累計死亡699萬人[1]。從2019年到2021年兩年時間內,全球預期壽命下降1.8歲,健康預期壽命下降1.5歲,均回到2012年的水平[2]。
2022年12月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了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十條針對性措施,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大流行的結束并非意味著新冠病毒消失,“二陽”(前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甚至“三陽”頻頻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是一個既定和持續的衛生問題。合并多種疾病的老年患者或免疫抑制的人群,再次感染的后果比首次感染更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3, 4]。2023年9月起,在EG.5毒株的流行背景下,美國政府重啟免費新冠病毒檢測;2023年12月19日,新冠病毒BA.2.86 的亞分支JN.1變異株被世界衛生組織調整為“關注變異株”,其在愛爾蘭、冰島、葡萄牙等多個歐洲國家感染比例呈現指數級增長;2023年12月19日起,新加坡重開方艙,恢復病例數據日報制;2024年5月3日,JN.1變異株的第三代亞分支KP.2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需要監測的變異株”。我們仍面對新冠病毒變異以及與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威脅,該問題值得持續關注。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5]中將營養治療明確為新冠病毒感染綜合治療核心內容之一,提出營養風險評估、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支持以及腸道微生態制劑等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診療中的重要價值。目前也已有多個學會協會或研究者圍繞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營養問題發布共識或專家建議[6-19],內容涵蓋膳食指導、食品安全及營養支持治療等,其中半數發表于2020年大流行伊始,截止目前并未更新,且尚有多個臨床問題未達成共識[20]。
本共識首次聚焦居家/社區、住院及康復期等多場景人群,針對目前尚未形成共識的醫學營養管理問題,在全面梳理現有證據的基礎上結合專家意見制訂本共識,以期與現有指南/共識相互補充。
1 共識制訂方法與流程
1.1 成立編寫小組
由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分會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中心發起,于2023年1月成立共識工作組,包括專家委員會、制訂小組、秘書組及外部評審組,含臨床營養、循證醫學、重癥醫學、呼吸內科、康復醫學等領域專家。本共識已在國際實踐指南注冊與透明化平臺注冊(注冊號:PREPARE-2023CN205)。
1.2 臨床問題的形成和遴選
共識工作小組經討論后初步確定20個與營養和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的臨床問題和結局指標。將臨床問題和結局指標重要性評價編制為問卷星電子問卷后發出至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營養學科聯盟及四川省臨床營養質量控制中心成員單位進行專家意見征詢。重要性評分分為0~10分,分值越大,重要性越高。重要性評分7.5分及以上的關鍵臨床問題和關鍵結局指標入選本共識。根據專家意見最終形成了9個關鍵臨床問題和關鍵結局指標。
1.3 證據檢索、提取和篩選
1.3.1 納入與排除標準
證據來源為系統評價、Meta分析、隨機對照試驗、非隨機對照試驗及觀察性研究。如有多個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選擇檢索時限最新的研究結果納入。
1.3.2 證據檢索
基于確定的關鍵臨床問題,系統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 4個外文數據庫及CNKI、WanFang Data共2個中文數據庫,并補充檢索相關學會協會網站、預印版biorxiv、F1000、Google學術網頁及部分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部分臨床問題涉及藥食同源食品,同步檢索日本綜合學術信息數據庫(CiNii)、日本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集成數據庫(J-STAGE)、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字館藏(NDL Digital Collections)及Nurimedia韓國學術期刊數據庫(DBpia)。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3年1月31日(已更新檢索至2024年1月15日)。中文檢索詞包括:營養、口服營養補充、腸內營養、新型冠狀、新冠等,英文檢索詞包括:nutrition risk、enteral nutrition、nutrition therapy、COVID 19、sars cov 2、2019-ncov等。
1.3.3 證據提取、篩選及評價
初檢共獲得11 976篇相關文獻,最終納入51篇文獻。由系統評價制定小組設計初始文獻信息提取表。每個臨床問題均由2名研究者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獨立進行文獻篩選,并在預實驗后根據臨床問題修訂完善適用于該臨床問題的文獻信息提取表。出現意見分歧時,征詢第三方意見。
基于納入的原始研究進行證據合成。由2名研究者分別采用Cochrane偏倚風險工具、非隨機對照研究偏倚風險評價工具(ROBINS-I)及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OS)獨立評價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非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的文獻質量。出現意見分歧時,征詢第三方意見。采用GRADE分級對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進行質量評價和分級,根據評價結果將證據質量分級為“高”“中”“低”“極低”。
1.4 編寫共識初稿
基于研究證據評價結果,由制訂小組優先采納最高級別證據結合相關臨床實踐經驗形成共識初稿。
1.5 編制專家函詢問卷并進行專家函詢
基于共識初稿編寫專家函詢問卷。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對各推薦意見的推薦等級進行判斷及收集修改意見。采取線上電子問卷形式。發放對象為專家委員會全體成員。
1.6 召開專家論證會
共識編寫小組于2024年5月召開線上共識會議,專家委員會成員全體出席會議,對擬形成的共識意見文字描述的適宜性和準確性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并針對每一條共識意見進行投票,同意率超過70%視為達成共識。記錄員完整記錄會議過程及內容,綜合考慮專家函詢及會議現場專家意見,形成共識終稿。
1.7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專家積極系數、權威系數、意見集中程度和協調程度。集中程度以滿分比和變異系數表示,協調程度以Kendall W協調系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專家一般資料
共邀請20位高級職稱專家,均應答問卷并參與共識會議,積極系數為100%。其中重癥醫學專家2名,呼吸與危重癥專家2名,康復醫學專家2名,循證醫學專家1名,臨床營養專家13名。覆蓋四川、江蘇、上海、山東、遼寧、湖北、重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東、廣西共10個省、直轄市或自治區的綜合三甲醫院。
2.2 專家集中程度及協調程度
專家權威系數為0.935,結果可信。推薦意見變異系數均低于0.25,滿分比均高于60%,Kendall W協調系數為0.413,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專家修改意見
專家函詢共10位專家提出修改意見。專家論證會時共8位專家提出修改意見,所有問題均在論證會現場達成共識。
3 共識內容
3.1 適用范圍
本共識適用于所有居家健康管理、社區健康管理、非重癥監護病房住院、重癥監護病房住院、康復期等多場景下的人群及從事新冠感染患者診療的醫生、營養師及護士等專業技術人員。
3.2 居家/社區非住院超重/肥胖和肌肉減少人群的營養管理
共識意見1:肌肉質量指數減少和體脂量增加可能增加住院風險。相比非肥胖患者及正常體重患者,重度肥胖患者(BMI≥40 kg/m2)感染新冠病毒后因COVID-19住院風險增加。需重點關注合并重度肥胖或肌肉減少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共識率90%)
共納入21篇隊列研究報告了超重、肥胖、肌肉質量指數、高體脂肪與新冠入院關聯。共識工作組基于其中10篇隊列研究[21-30](極低質量)開展系統評價,結果顯示:以正常體重患者為對照,消瘦[RR=1.10,95%CI(1.00,1.22)]、超重[RR=1.03,95%CI(0.93,1.14)]和肥胖[RR=1.19,95%CI(0.84,1.64)]患者住院率無顯著增加。在BMI≥35 kg/m2[RR=1.04,95%CI(0.97,1.11)][23-25]也未發現住院率增加,但BMI≥40 kg/m2[23, 25, 28, 30]的患者住院風險增加28%[RR=1.28,95%CI(1.05,1.55)]。2篇隊列研究[31, 32](n=469 382,極低質量)報告了3級肥胖與非3級肥胖住院結局關聯,系統評價結果顯示:BMI≥40 kg/m2患者相比BMI<40 kg/m2的住院風險增加94%[RR=1.94,95%CI(1.62,2.32)]。1篇隊列研究[33](n=177,極低質量)顯示,肌肉質量指數增加與住院風險降低相關[OR=0.49,95%CI(0.00,17 387.6)],第三腰椎處內臟脂肪組織/總脂肪組織比值增加與住院風險增加相關[OR=1.42,95%CI(0.12,16.40)]。1篇孟德爾隨機化隊列研究[34](n=177,低質量)表明體脂量與COVID-19住院獨立相關[OR=2.38,95%CI(1.56,3.61)]。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已被描述為甲型H1N1流感等多種呼吸道感染嚴重程度的獨立預測因素。BMI較高者,可能通過膈肌移動減少導致通氣改變、慢性炎癥和免疫功能受損等機制加重COVID-19嚴重程度。此外,肥胖可能導致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改變,促進COVID-19感染后的代謝紊亂,可能有助于解釋這種關聯背后的病理生理學。肌肉減少,尤其是胸部肌肉減少,可能會導致COVID-19感染后住院風險增加,綜上,需重點關注合并重度肥胖或肌肉減少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居家/社區患者,及時進行醫學營養治療,減少其入院風險。并密切關注其病情進展,如有必要及時住院,減少重癥發生,縮短治療周期。
3.3 非重癥監護病房(ICU)住院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營養管理
3.3.1 非ICU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
共識意見2: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不包括重癥醫學科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率高,且存在營養風險與使用機械通氣、住院時間延長和死亡相關,入院后需及時完善營養風險篩查。(共識率100%)
17篇隊列研究和1篇橫斷面研究報告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入院的非重癥醫學科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結果。隊列研究(n=3 614,極低質量)顯示營養風險率達70.7%[35]。1篇隊列研究(n=30,極低質量)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相比無營養風險的患者住院時間延長(21.17±3.83天 vs. 13.17±5.53天,P=0.02)[36];1篇橫斷面研究(n=121,極低質量)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更易發生院內死亡[OR=1.45,95%CI(1.95,2.01)][37];1篇隊列研究(n=562,極低質量)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死亡[PR=1.72,95%CI(1.20,2.47)],更容易需要機械通氣[PR=1.89,95%CI(1.08,3.28)][38]。入院后建議使用營養風險篩查工具NRS-2002在24 h內完成營養風險篩查。對于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NRS-2002評分<3分)進一步行營養狀況評價以便開展營養支持治療。
3.3.2 非ICU住院患者營養紊亂的識別
共識意見3:新冠病毒感染非ICU住院患者存在營養紊亂包括營養不良、超重或肥胖、衰弱、肌肉減少、低白蛋白或前白蛋白、低鋅血癥等,增加發生重癥感染、并發癥、轉入ICU治療、使用機械通氣治療、死亡的風險,延長住院時間。應加強上述營養問題的識別。(共識率100%)
系統評價(低質量)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感染非ICU住院患者存在營養紊亂[39],具體包括但不限于營養不良[OR=3.43,95%CI(2.55,5.40)][40-42]、超重或肥胖[OR=1.48,95%CI(1.16,1.87)][43, 44]、衰弱[HR=3.14,95%CI(2.34,4.20)][45]、肌肉減少[OR=3.47,95%CI(1.16,10.47)][46]、低白蛋白[OR=1.96,95%CI(1.01,3.45)][47]或前白蛋白[OR=3.48,95%CI(1.14,10.64)][48]、低鋅血癥[OR=10.90,95%CI(2.30,51.60)][49]等,增加發生重癥感染[43, 47]、并發癥[46, 50]、轉入ICU治療[43, 46]、使用機械通氣治療[41, 43]、死亡[40, 42, 44-46, 48]的風險,延長住院時間。建議專業技術人員在ICU患者住院過程中加強上述營養問題的識別[39-50]。
3.3.3 可經口進食的非ICU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食量減少時的營養管理
共識意見4:非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患者,當飲食攝入不足或存在營養風險時,可進行口服營養補充(ONS),有助于提高患者總蛋白水平。(共識率95%)
納入1篇24例患者的RCT[51](低質量),結果顯示:相比干預前,2周后2種ONS制劑均提高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和血紅蛋白水平,但呼吸系統疾病專用型小分子肽型產品相比整蛋白型可更顯著提高總蛋白(63.79±3.09 g/L vs. 61.05±3.20 g/L,P<0.05)、白蛋白(38.48±3.61 g/L vs. 37.83±3.78 g/L,P<0.05)、前白蛋白(165.22±35.69 g/L vs. 147.65± 32.29 g/L,P<0.05)和血紅蛋白(125.83±23.46 g/L vs. 120.39±21.84 g/L,P<0.05),絕對效應量結果顯示,總蛋白(+3.36 g/L)、白蛋白(+1.80 g/L)、前白蛋白(+20.82 g/L)和血紅蛋白(+2.11 g/L)增加,僅總蛋白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1篇NRSI(n=357,低質量)[52]結果顯示:需要ONS的患者(26.9%)表現出良好的干預依從性(79.3%),其中95.7%在補充時間內達到估計能量需要量,與不需要ONS的患者出院率相似(92.2% vs. 91.9%,P=1.00)。另1篇NRSI(n=516,低質量)結果顯示ONS組和非ONS組經過傾向性評分匹配后住院時間(9天 vs. 9天,P=0.053)無明顯差異[53]。ONS可改善非ICU患者的營養狀況,有助于達到能量需要量,與攝入充足的患者實現無差異出院率。個體化配制的口服營養補充或疾病專用型口服營養補充制劑或較整蛋白型更適用于新冠住院患者。建議非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患者,當飲食攝入不足或存在營養風險時,進行口服營養補充,有助于提高患者總蛋白水平。可選擇整蛋白制劑或呼吸系統疾病專用型小分子肽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癥患者營養治療專家建議》[18]提出,重癥患者在經口飲食不能達到目標能量時,可進行口服營養補充,推薦每日400~600 kcal。
3.4 血流動力學穩定的ICU住院患者的早期腸內營養支持
共識意見5: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癥患者,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情況下,應在48小時內盡早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共識率100%)
沒有直接證據闡述新冠住院患者進入ICU后48小時內的腸內營養干預對臨床效果的影響。但檢索到2項回顧性隊列研究探討了進行氣管插管后不同時間施行腸內營養干預的臨床效果。其中一項隊列研究[54](n=131,極低質量)觀察了新冠肺炎成人ICU患者,比較了腸內營養支持不同的開始時間與插管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插管后≤12小時開始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插管時間>12小時且在ICU中<36小時開始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及插管后>12小時且在ICU中>36小時開始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與未插管的患者相比,雖然住院時間、死亡率和插管時間之間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但是在插管后≤12小時開始營養支持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最短,而在插管后>12小時且在ICU中>36小時開始營養支持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插管時間最長。另一項研究[55](n=861,極低質量)比較了插管后3天內開始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和插管后開始腸內營養支持4天及以上的患者后發現,腸內營養支持雖未延長生存時間,但可以減少住院天數[HR=1.53;95%CI(1.23,1.91)]、機械通氣天數[HR=1.25;95%CI(1.01,1.54)]并降低成本[?22 443美元,95%CI(?32 342美元,?1 234美元)]。早期開始腸內營養支持可能有助于減少住院時間、重癥監護室時間,降低機械通風的需要,并減少相關費用。建議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癥患者,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情況下,應在48小時內盡早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對于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延遲EN待血流動力學穩定后開始低劑量EN,并警惕胃腸道并發癥的發生。
3.5 康復期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3.5.1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院時衰弱的識別
共識意見6: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院時存在衰弱可降低康復期生活質量、增加新發呼吸困難癥狀的風險,不利于出院康復。應重點關注存在衰弱的人群。(共識率95%)
1篇隊列研究(極低質量)納入了382例65歲及以上長新冠(新冠病毒感染癥狀持續>12周,患者出院后或處于康復期仍存在癥狀)的患者,觀察患者出院時存在衰弱對出院后1、3、6個月后預后的影響,相比出院時無衰弱患者,出院時存在衰弱的患者在出院1個月后,行動困難風險[OR=
3.5.2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的營養干預
共識意見7: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接受包含營養干預的綜合性康復方案,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共識率100%)
系統評價納入了1項非隨機對照試驗和1項隊列研究。1項非隨機對照試驗(極低質量)納入149例患者,對以心理學家為主導的跨學科虛擬康復方案效果進行觀察。該方案以連續7周的課程形式執行,其中第3周課程涉及營養管理。通過歐洲五維健康生活評估工具發現,患者接受課程后的總體健康狀況比接受課程前改善(58.65±20.09 vs. 48.51±21.98,P<0.01)[58]。1項隊列研究(極低質量)納入37名新冠病毒感染后在康復中心接受包含營養管理的個體化綜合康復的患者,在出院時提供居家飲食建議。在出院后居家6個月時隨訪發現,對比康復干預之前,BMI增加(28.90±5.10 vs. 26.80±5.20)[59]。建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接受包含營養干預的綜合性康復方案。
3.5.3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服用膳食補充劑
共識意見8:新冠病毒感染康復期患者在能量和蛋白質攝入充足的情況下,補充L-精氨酸聯合維生素C、復合膳食補充劑(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單獨補充棕櫚酰乙醇酰胺或聯合木犀草素等膳食補充劑可能促進肌肉功能恢復、改善身體活動水平、提高功能狀態。(共識率85%)
1篇隨機對照試驗[60](n=46,極低質量)顯示,對持續衰弱的長新冠患者口服L-精氨酸聯合脂質體維生素C干預相較安慰劑干預,握力(中位數(四分位間距):+3.40 kg(7.50)vs. +1.00 kg(6.60),P=0.03)和6 min步行實驗距離[中位數(四分位間距):+30.00 m(40.50)vs. +0.00 m(75.00),P=0.001]相比對照組均改善更多。1項非隨機對照試驗(n=30,極低質量)納入已出院的新冠病毒急性感染的患者,每日口服1次復合膳食補充劑28天后體力活動程度(28.30±6.73 vs. 22.00±5.86,P<0.05)、握力水平(28.90±9.49 kg vs. 26.30±10.30 kg,P<0.05)、自評健康情況(71.40±16.40 vs. 57.60±16.90,P<0.05)均提高[61]。1項隊列研究(n=33,極低質量)觀察了每日2次口服600 mg棕櫚酰乙醇酰胺的長新冠患者,3個月后功能狀態提高(3.12±0.65 vs. 1.03±1.19,P<0.01)[62]。此外,1項系統評價對3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進行了Meta分析(n=327,低質量)后發現,存在嗅覺障礙的康復期患者,在進行嗅覺功能康復訓練的同時口服700 mg的棕櫚酰乙醇酰胺和70 mg木犀草素持續30~90天相比單純進行康復訓練的嗅棒測試評分均值增加了3.07分[95%CI(2.22,3.92)][6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康復期患者在能量和蛋白質攝入充足的情況下,補充L-精氨酸聯合維生素C、復合膳食補充劑(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單獨補充棕櫚酰乙醇酰胺或聯合木犀草素等膳食補充劑可能促進肌肉功能恢復、改善身體活動水平、提高功能狀態。建議在能量和蛋白質攝入充足的情況下,可考慮給予康復期患者適量膳食營養劑。
3.5.4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的營養隨訪
共識意見9: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接受營養隨訪,可增加進食量、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改善肌肉功能,緩解衰弱程度。(共識率100%)
系統評價(極低質量)納入了2項針對已出院的既往重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進行長期營養隨訪的隊列研究,結果顯示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院后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進行營養隨訪有利于控制衰弱程度、恢復肌肉功能、恢復體重和體重指數、促進食物攝入恢復[64, 65]。出院后6個月隨訪比出院時,患者體重增加7.44 kg[95%CI(2.45 kg,12.42 kg)]、身體質量指數增加2.55 kg/m2[95%CI(0.78 kg/m2,4.31 kg/m2)]。康復期進行營養隨訪有利于加強患者對營養狀況的關注,實現在專業指導下營養管理主動性與依從性的提高,改善患者預后。
4 總結
合理的醫學營養管理對居家健康管理、社區健康管理、非重癥監護病房住院、重癥監護病房住院、康復期等多場景下的新冠患者均有益。本共識在系統全面檢索、合成及評價證據的基礎上,基于當前可獲得的有限證據(證據級別均為極低質量和低質量),結合專家意見形成,為居家/社區、住院及康復期等不同場景人群的營養管理提供科學、具體的指導意見。由于新冠病毒醫學營養管理相關研究較少,目前缺乏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和隨機對照研究,實際應用共識意見時,仍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臨床實踐靈活調整。未來,期待更多高質量研究以更準確地認識COVID-19患者在不同病程階段對營養需求的變化,以及特定營養干預措施對其康復進程的實際效果。
共識撰寫專家組
專家委員會(按姓氏拼音排名):馮麗(山東省立醫院);付建紅(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胡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江華(四川省人民醫院);蔣志雄(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靳英輝(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李莉(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林寧(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總醫院);羅倫(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饒志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施萬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滕鴻(四川省人民醫院);王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建(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魏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江(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許紅霞(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姚穎(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余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喻佳潔(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鄭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朱翠鳳(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
執筆團隊:龔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母東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石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景小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柳園(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趙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薛心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濘夙(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聲明 本研究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
2023年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型冠狀(以下簡稱“新冠”)病毒感染不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歷時三年多的新冠大流行宣告結束。截至2023年底,根據WHO發布的數據,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7.7億,累計死亡699萬人[1]。從2019年到2021年兩年時間內,全球預期壽命下降1.8歲,健康預期壽命下降1.5歲,均回到2012年的水平[2]。
2022年12月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公布了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十條針對性措施,我國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工作重心從“防感染”轉向“保健康、防重癥”。大流行的結束并非意味著新冠病毒消失,“二陽”(前一次感染新冠病毒康復后,再次感染新冠病毒)甚至“三陽”頻頻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是一個既定和持續的衛生問題。合并多種疾病的老年患者或免疫抑制的人群,再次感染的后果比首次感染更嚴重,甚至可能導致死亡[3, 4]。2023年9月起,在EG.5毒株的流行背景下,美國政府重啟免費新冠病毒檢測;2023年12月19日,新冠病毒BA.2.86 的亞分支JN.1變異株被世界衛生組織調整為“關注變異株”,其在愛爾蘭、冰島、葡萄牙等多個歐洲國家感染比例呈現指數級增長;2023年12月19日起,新加坡重開方艙,恢復病例數據日報制;2024年5月3日,JN.1變異株的第三代亞分支KP.2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需要監測的變異株”。我們仍面對新冠病毒變異以及與流感、肺炎支原體感染等多種呼吸道疾病疊加流行的威脅,該問題值得持續關注。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5]中將營養治療明確為新冠病毒感染綜合治療核心內容之一,提出營養風險評估、腸內營養支持、腸外營養支持以及腸道微生態制劑等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診療中的重要價值。目前也已有多個學會協會或研究者圍繞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營養問題發布共識或專家建議[6-19],內容涵蓋膳食指導、食品安全及營養支持治療等,其中半數發表于2020年大流行伊始,截止目前并未更新,且尚有多個臨床問題未達成共識[20]。
本共識首次聚焦居家/社區、住院及康復期等多場景人群,針對目前尚未形成共識的醫學營養管理問題,在全面梳理現有證據的基礎上結合專家意見制訂本共識,以期與現有指南/共識相互補充。
1 共識制訂方法與流程
1.1 成立編寫小組
由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分會聯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中心發起,于2023年1月成立共識工作組,包括專家委員會、制訂小組、秘書組及外部評審組,含臨床營養、循證醫學、重癥醫學、呼吸內科、康復醫學等領域專家。本共識已在國際實踐指南注冊與透明化平臺注冊(注冊號:PREPARE-2023CN205)。
1.2 臨床問題的形成和遴選
共識工作小組經討論后初步確定20個與營養和新冠病毒感染相關的臨床問題和結局指標。將臨床問題和結局指標重要性評價編制為問卷星電子問卷后發出至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營養與食品安全分會、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醫學營養學科聯盟及四川省臨床營養質量控制中心成員單位進行專家意見征詢。重要性評分分為0~10分,分值越大,重要性越高。重要性評分7.5分及以上的關鍵臨床問題和關鍵結局指標入選本共識。根據專家意見最終形成了9個關鍵臨床問題和關鍵結局指標。
1.3 證據檢索、提取和篩選
1.3.1 納入與排除標準
證據來源為系統評價、Meta分析、隨機對照試驗、非隨機對照試驗及觀察性研究。如有多個系統評價或Meta分析,選擇檢索時限最新的研究結果納入。
1.3.2 證據檢索
基于確定的關鍵臨床問題,系統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INAHL 4個外文數據庫及CNKI、WanFang Data共2個中文數據庫,并補充檢索相關學會協會網站、預印版biorxiv、F1000、Google學術網頁及部分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部分臨床問題涉及藥食同源食品,同步檢索日本綜合學術信息數據庫(CiNii)、日本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集成數據庫(J-STAGE)、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字館藏(NDL Digital Collections)及Nurimedia韓國學術期刊數據庫(DBpia)。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3年1月31日(已更新檢索至2024年1月15日)。中文檢索詞包括:營養、口服營養補充、腸內營養、新型冠狀、新冠等,英文檢索詞包括:nutrition risk、enteral nutrition、nutrition therapy、COVID 19、sars cov 2、2019-ncov等。
1.3.3 證據提取、篩選及評價
初檢共獲得11 976篇相關文獻,最終納入51篇文獻。由系統評價制定小組設計初始文獻信息提取表。每個臨床問題均由2名研究者根據納入、排除標準獨立進行文獻篩選,并在預實驗后根據臨床問題修訂完善適用于該臨床問題的文獻信息提取表。出現意見分歧時,征詢第三方意見。
基于納入的原始研究進行證據合成。由2名研究者分別采用Cochrane偏倚風險工具、非隨機對照研究偏倚風險評價工具(ROBINS-I)及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OS)獨立評價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非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的文獻質量。出現意見分歧時,征詢第三方意見。采用GRADE分級對納入的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進行質量評價和分級,根據評價結果將證據質量分級為“高”“中”“低”“極低”。
1.4 編寫共識初稿
基于研究證據評價結果,由制訂小組優先采納最高級別證據結合相關臨床實踐經驗形成共識初稿。
1.5 編制專家函詢問卷并進行專家函詢
基于共識初稿編寫專家函詢問卷。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對各推薦意見的推薦等級進行判斷及收集修改意見。采取線上電子問卷形式。發放對象為專家委員會全體成員。
1.6 召開專家論證會
共識編寫小組于2024年5月召開線上共識會議,專家委員會成員全體出席會議,對擬形成的共識意見文字描述的適宜性和準確性進行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并針對每一條共識意見進行投票,同意率超過70%視為達成共識。記錄員完整記錄會議過程及內容,綜合考慮專家函詢及會議現場專家意見,形成共識終稿。
1.7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專家積極系數、權威系數、意見集中程度和協調程度。集中程度以滿分比和變異系數表示,協調程度以Kendall W協調系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專家一般資料
共邀請20位高級職稱專家,均應答問卷并參與共識會議,積極系數為100%。其中重癥醫學專家2名,呼吸與危重癥專家2名,康復醫學專家2名,循證醫學專家1名,臨床營養專家13名。覆蓋四川、江蘇、上海、山東、遼寧、湖北、重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東、廣西共10個省、直轄市或自治區的綜合三甲醫院。
2.2 專家集中程度及協調程度
專家權威系數為0.935,結果可信。推薦意見變異系數均低于0.25,滿分比均高于60%,Kendall W協調系數為0.413,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專家修改意見
專家函詢共10位專家提出修改意見。專家論證會時共8位專家提出修改意見,所有問題均在論證會現場達成共識。
3 共識內容
3.1 適用范圍
本共識適用于所有居家健康管理、社區健康管理、非重癥監護病房住院、重癥監護病房住院、康復期等多場景下的人群及從事新冠感染患者診療的醫生、營養師及護士等專業技術人員。
3.2 居家/社區非住院超重/肥胖和肌肉減少人群的營養管理
共識意見1:肌肉質量指數減少和體脂量增加可能增加住院風險。相比非肥胖患者及正常體重患者,重度肥胖患者(BMI≥40 kg/m2)感染新冠病毒后因COVID-19住院風險增加。需重點關注合并重度肥胖或肌肉減少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共識率90%)
共納入21篇隊列研究報告了超重、肥胖、肌肉質量指數、高體脂肪與新冠入院關聯。共識工作組基于其中10篇隊列研究[21-30](極低質量)開展系統評價,結果顯示:以正常體重患者為對照,消瘦[RR=1.10,95%CI(1.00,1.22)]、超重[RR=1.03,95%CI(0.93,1.14)]和肥胖[RR=1.19,95%CI(0.84,1.64)]患者住院率無顯著增加。在BMI≥35 kg/m2[RR=1.04,95%CI(0.97,1.11)][23-25]也未發現住院率增加,但BMI≥40 kg/m2[23, 25, 28, 30]的患者住院風險增加28%[RR=1.28,95%CI(1.05,1.55)]。2篇隊列研究[31, 32](n=469 382,極低質量)報告了3級肥胖與非3級肥胖住院結局關聯,系統評價結果顯示:BMI≥40 kg/m2患者相比BMI<40 kg/m2的住院風險增加94%[RR=1.94,95%CI(1.62,2.32)]。1篇隊列研究[33](n=177,極低質量)顯示,肌肉質量指數增加與住院風險降低相關[OR=0.49,95%CI(0.00,17 387.6)],第三腰椎處內臟脂肪組織/總脂肪組織比值增加與住院風險增加相關[OR=1.42,95%CI(0.12,16.40)]。1篇孟德爾隨機化隊列研究[34](n=177,低質量)表明體脂量與COVID-19住院獨立相關[OR=2.38,95%CI(1.56,3.61)]。肥胖,尤其是重度肥胖,已被描述為甲型H1N1流感等多種呼吸道感染嚴重程度的獨立預測因素。BMI較高者,可能通過膈肌移動減少導致通氣改變、慢性炎癥和免疫功能受損等機制加重COVID-19嚴重程度。此外,肥胖可能導致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改變,促進COVID-19感染后的代謝紊亂,可能有助于解釋這種關聯背后的病理生理學。肌肉減少,尤其是胸部肌肉減少,可能會導致COVID-19感染后住院風險增加,綜上,需重點關注合并重度肥胖或肌肉減少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居家/社區患者,及時進行醫學營養治療,減少其入院風險。并密切關注其病情進展,如有必要及時住院,減少重癥發生,縮短治療周期。
3.3 非重癥監護病房(ICU)住院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營養管理
3.3.1 非ICU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
共識意見2: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不包括重癥醫學科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率高,且存在營養風險與使用機械通氣、住院時間延長和死亡相關,入院后需及時完善營養風險篩查。(共識率100%)
17篇隊列研究和1篇橫斷面研究報告因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入院的非重癥醫學科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結果。隊列研究(n=3 614,極低質量)顯示營養風險率達70.7%[35]。1篇隊列研究(n=30,極低質量)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相比無營養風險的患者住院時間延長(21.17±3.83天 vs. 13.17±5.53天,P=0.02)[36];1篇橫斷面研究(n=121,極低質量)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更易發生院內死亡[OR=1.45,95%CI(1.95,2.01)][37];1篇隊列研究(n=562,極低質量)發現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更容易發生死亡[PR=1.72,95%CI(1.20,2.47)],更容易需要機械通氣[PR=1.89,95%CI(1.08,3.28)][38]。入院后建議使用營養風險篩查工具NRS-2002在24 h內完成營養風險篩查。對于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NRS-2002評分<3分)進一步行營養狀況評價以便開展營養支持治療。
3.3.2 非ICU住院患者營養紊亂的識別
共識意見3:新冠病毒感染非ICU住院患者存在營養紊亂包括營養不良、超重或肥胖、衰弱、肌肉減少、低白蛋白或前白蛋白、低鋅血癥等,增加發生重癥感染、并發癥、轉入ICU治療、使用機械通氣治療、死亡的風險,延長住院時間。應加強上述營養問題的識別。(共識率100%)
系統評價(低質量)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感染非ICU住院患者存在營養紊亂[39],具體包括但不限于營養不良[OR=3.43,95%CI(2.55,5.40)][40-42]、超重或肥胖[OR=1.48,95%CI(1.16,1.87)][43, 44]、衰弱[HR=3.14,95%CI(2.34,4.20)][45]、肌肉減少[OR=3.47,95%CI(1.16,10.47)][46]、低白蛋白[OR=1.96,95%CI(1.01,3.45)][47]或前白蛋白[OR=3.48,95%CI(1.14,10.64)][48]、低鋅血癥[OR=10.90,95%CI(2.30,51.60)][49]等,增加發生重癥感染[43, 47]、并發癥[46, 50]、轉入ICU治療[43, 46]、使用機械通氣治療[41, 43]、死亡[40, 42, 44-46, 48]的風險,延長住院時間。建議專業技術人員在ICU患者住院過程中加強上述營養問題的識別[39-50]。
3.3.3 可經口進食的非ICU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食量減少時的營養管理
共識意見4:非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患者,當飲食攝入不足或存在營養風險時,可進行口服營養補充(ONS),有助于提高患者總蛋白水平。(共識率95%)
納入1篇24例患者的RCT[51](低質量),結果顯示:相比干預前,2周后2種ONS制劑均提高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和血紅蛋白水平,但呼吸系統疾病專用型小分子肽型產品相比整蛋白型可更顯著提高總蛋白(63.79±3.09 g/L vs. 61.05±3.20 g/L,P<0.05)、白蛋白(38.48±3.61 g/L vs. 37.83±3.78 g/L,P<0.05)、前白蛋白(165.22±35.69 g/L vs. 147.65± 32.29 g/L,P<0.05)和血紅蛋白(125.83±23.46 g/L vs. 120.39±21.84 g/L,P<0.05),絕對效應量結果顯示,總蛋白(+3.36 g/L)、白蛋白(+1.80 g/L)、前白蛋白(+20.82 g/L)和血紅蛋白(+2.11 g/L)增加,僅總蛋白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1篇NRSI(n=357,低質量)[52]結果顯示:需要ONS的患者(26.9%)表現出良好的干預依從性(79.3%),其中95.7%在補充時間內達到估計能量需要量,與不需要ONS的患者出院率相似(92.2% vs. 91.9%,P=1.00)。另1篇NRSI(n=516,低質量)結果顯示ONS組和非ONS組經過傾向性評分匹配后住院時間(9天 vs. 9天,P=0.053)無明顯差異[53]。ONS可改善非ICU患者的營養狀況,有助于達到能量需要量,與攝入充足的患者實現無差異出院率。個體化配制的口服營養補充或疾病專用型口服營養補充制劑或較整蛋白型更適用于新冠住院患者。建議非重癥監護病房住院的新冠肺炎病毒感染患者,當飲食攝入不足或存在營養風險時,進行口服營養補充,有助于提高患者總蛋白水平。可選擇整蛋白制劑或呼吸系統疾病專用型小分子肽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癥患者營養治療專家建議》[18]提出,重癥患者在經口飲食不能達到目標能量時,可進行口服營養補充,推薦每日400~600 kcal。
3.4 血流動力學穩定的ICU住院患者的早期腸內營養支持
共識意見5: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癥患者,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情況下,應在48小時內盡早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共識率100%)
沒有直接證據闡述新冠住院患者進入ICU后48小時內的腸內營養干預對臨床效果的影響。但檢索到2項回顧性隊列研究探討了進行氣管插管后不同時間施行腸內營養干預的臨床效果。其中一項隊列研究[54](n=131,極低質量)觀察了新冠肺炎成人ICU患者,比較了腸內營養支持不同的開始時間與插管時間、住院時間以及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研究發現,插管后≤12小時開始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插管時間>12小時且在ICU中<36小時開始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及插管后>12小時且在ICU中>36小時開始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與未插管的患者相比,雖然住院時間、死亡率和插管時間之間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但是在插管后≤12小時開始營養支持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數最短,而在插管后>12小時且在ICU中>36小時開始營養支持的患者的住院時間和插管時間最長。另一項研究[55](n=861,極低質量)比較了插管后3天內開始腸內營養支持的患者和插管后開始腸內營養支持4天及以上的患者后發現,腸內營養支持雖未延長生存時間,但可以減少住院天數[HR=1.53;95%CI(1.23,1.91)]、機械通氣天數[HR=1.25;95%CI(1.01,1.54)]并降低成本[?22 443美元,95%CI(?32 342美元,?1 234美元)]。早期開始腸內營養支持可能有助于減少住院時間、重癥監護室時間,降低機械通風的需要,并減少相關費用。建議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新冠病毒感染危重癥患者,在血流動力學穩定的情況下,應在48小時內盡早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對于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延遲EN待血流動力學穩定后開始低劑量EN,并警惕胃腸道并發癥的發生。
3.5 康復期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3.5.1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院時衰弱的識別
共識意見6: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院時存在衰弱可降低康復期生活質量、增加新發呼吸困難癥狀的風險,不利于出院康復。應重點關注存在衰弱的人群。(共識率95%)
1篇隊列研究(極低質量)納入了382例65歲及以上長新冠(新冠病毒感染癥狀持續>12周,患者出院后或處于康復期仍存在癥狀)的患者,觀察患者出院時存在衰弱對出院后1、3、6個月后預后的影響,相比出院時無衰弱患者,出院時存在衰弱的患者在出院1個月后,行動困難風險[OR=
3.5.2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的營養干預
共識意見7: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接受包含營養干預的綜合性康復方案,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共識率100%)
系統評價納入了1項非隨機對照試驗和1項隊列研究。1項非隨機對照試驗(極低質量)納入149例患者,對以心理學家為主導的跨學科虛擬康復方案效果進行觀察。該方案以連續7周的課程形式執行,其中第3周課程涉及營養管理。通過歐洲五維健康生活評估工具發現,患者接受課程后的總體健康狀況比接受課程前改善(58.65±20.09 vs. 48.51±21.98,P<0.01)[58]。1項隊列研究(極低質量)納入37名新冠病毒感染后在康復中心接受包含營養管理的個體化綜合康復的患者,在出院時提供居家飲食建議。在出院后居家6個月時隨訪發現,對比康復干預之前,BMI增加(28.90±5.10 vs. 26.80±5.20)[59]。建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接受包含營養干預的綜合性康復方案。
3.5.3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服用膳食補充劑
共識意見8:新冠病毒感染康復期患者在能量和蛋白質攝入充足的情況下,補充L-精氨酸聯合維生素C、復合膳食補充劑(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單獨補充棕櫚酰乙醇酰胺或聯合木犀草素等膳食補充劑可能促進肌肉功能恢復、改善身體活動水平、提高功能狀態。(共識率85%)
1篇隨機對照試驗[60](n=46,極低質量)顯示,對持續衰弱的長新冠患者口服L-精氨酸聯合脂質體維生素C干預相較安慰劑干預,握力(中位數(四分位間距):+3.40 kg(7.50)vs. +1.00 kg(6.60),P=0.03)和6 min步行實驗距離[中位數(四分位間距):+30.00 m(40.50)vs. +0.00 m(75.00),P=0.001]相比對照組均改善更多。1項非隨機對照試驗(n=30,極低質量)納入已出院的新冠病毒急性感染的患者,每日口服1次復合膳食補充劑28天后體力活動程度(28.30±6.73 vs. 22.00±5.86,P<0.05)、握力水平(28.90±9.49 kg vs. 26.30±10.30 kg,P<0.05)、自評健康情況(71.40±16.40 vs. 57.60±16.90,P<0.05)均提高[61]。1項隊列研究(n=33,極低質量)觀察了每日2次口服600 mg棕櫚酰乙醇酰胺的長新冠患者,3個月后功能狀態提高(3.12±0.65 vs. 1.03±1.19,P<0.01)[62]。此外,1項系統評價對3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進行了Meta分析(n=327,低質量)后發現,存在嗅覺障礙的康復期患者,在進行嗅覺功能康復訓練的同時口服700 mg的棕櫚酰乙醇酰胺和70 mg木犀草素持續30~90天相比單純進行康復訓練的嗅棒測試評分均值增加了3.07分[95%CI(2.22,3.92)][63]。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康復期患者在能量和蛋白質攝入充足的情況下,補充L-精氨酸聯合維生素C、復合膳食補充劑(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單獨補充棕櫚酰乙醇酰胺或聯合木犀草素等膳食補充劑可能促進肌肉功能恢復、改善身體活動水平、提高功能狀態。建議在能量和蛋白質攝入充足的情況下,可考慮給予康復期患者適量膳食營養劑。
3.5.4 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的營養隨訪
共識意見9: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康復期接受營養隨訪,可增加進食量、體重和身體質量指數,改善肌肉功能,緩解衰弱程度。(共識率100%)
系統評價(極低質量)納入了2項針對已出院的既往重度新冠病毒感染患者進行長期營養隨訪的隊列研究,結果顯示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出院后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進行營養隨訪有利于控制衰弱程度、恢復肌肉功能、恢復體重和體重指數、促進食物攝入恢復[64, 65]。出院后6個月隨訪比出院時,患者體重增加7.44 kg[95%CI(2.45 kg,12.42 kg)]、身體質量指數增加2.55 kg/m2[95%CI(0.78 kg/m2,4.31 kg/m2)]。康復期進行營養隨訪有利于加強患者對營養狀況的關注,實現在專業指導下營養管理主動性與依從性的提高,改善患者預后。
4 總結
合理的醫學營養管理對居家健康管理、社區健康管理、非重癥監護病房住院、重癥監護病房住院、康復期等多場景下的新冠患者均有益。本共識在系統全面檢索、合成及評價證據的基礎上,基于當前可獲得的有限證據(證據級別均為極低質量和低質量),結合專家意見形成,為居家/社區、住院及康復期等不同場景人群的營養管理提供科學、具體的指導意見。由于新冠病毒醫學營養管理相關研究較少,目前缺乏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和隨機對照研究,實際應用共識意見時,仍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臨床實踐靈活調整。未來,期待更多高質量研究以更準確地認識COVID-19患者在不同病程階段對營養需求的變化,以及特定營養干預措施對其康復進程的實際效果。
共識撰寫專家組
專家委員會(按姓氏拼音排名):馮麗(山東省立醫院);付建紅(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胡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江華(四川省人民醫院);蔣志雄(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靳英輝(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李莉(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林寧(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總醫院);羅倫(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饒志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施萬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滕鴻(四川省人民醫院);王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王建(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魏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江(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許紅霞(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姚穎(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余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喻佳潔(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鄭璇(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朱翠鳳(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
執筆團隊:龔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母東煜(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石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景小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柳園(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趙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薛心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陳濘夙(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聲明 本研究不存在任何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