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近年來在全國高校廣泛開展的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本文分析了該計劃對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作用。本文統計了2015年—2022年間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方向獲批立項的創新創業計劃項目,以及同期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生參與神經病學領域科研論文的發表情況,同時進行關聯分析。調查發現,神經病學方向獲批立項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數逐年增加,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腦血管病(31.82%)、顱內腫瘤(21.21%)、神經退行性疾病(15.15%)、癲癇(12.12%)等。同時本科生參與的神經病學方向科研論文發表數量也逐年增加,論文主題也集中在上述方向:顱內腫瘤(32.61%)、腦血管病(23.91%)、癲癇(17.39%)、神經退行性疾病(10.87%)。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發現,項目立項數與本科生參與發表的科研論文數之間顯著正相關。本調查提示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培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引用本文: 郝南亞, 王浩, 周東.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對臨床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作用—以神經病學為例. 癲癇雜志, 2024, 10(2): 152-154. doi: 10.7507/2096-0247.20240100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為了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教育部在2012年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1],決定在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地方所屬高校開展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通知發布以來,全國各大高校紛紛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根據不同目標,支持的項目主要分為三個類型:創新訓練、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根據項目的開展質量,分別遴選為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等不同級別,并給予2 000~50 000元不等的經費支持。
本文擬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專業為例,分析2015年以來,神經病學專業教師指導臨床醫學本科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情況,結合同期醫學本科生參與神經病學專業方向科研論文產出的情況,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對臨床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立項資料收集
本研究收集了2015年—2022年間四川大學教務處公布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清單,篩選出由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專業(主要包括神經內科及神經外科等)教師指導、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學生牽頭負責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同時,分析各個項目的研究內容,進行研究方向分類。
1.2 文獻檢索及分析
在CNKI和pubmed分別進行中英文文獻檢索,檢索目標為:2015年—2022年間,由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學生參與發表的神經病學領域科研論文。在CNKI數據庫中,檢索式設置為:作者單位=神經and作者單位=華西臨床醫學院,時間范圍:2015.1.1—2022.12.31。在pubmed數據庫中,檢索式設置為:[(neurology(Affiliation)) OR (Neurosurgery(Affiliation))] AND [west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Affiliation)] Filters: from 2015—2022。逐一分析檢索結果,篩選出研究內容與神經病學相關且作者列表中有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學生的論文。
1.3 統計分析
統計每年度神經病學相關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數以及文章發表數量的情況,進一步利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分析立項項目與發文數量之間的相關性,雙側P<0.05定義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在SPSS 22.0軟件中完成。
2 研究結果
2.1 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情況
統計發現,2015年-2022年間,四川大學共立項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5 516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數量最多,共13 158項,占比84.80%,2018年度立項項目數最多,達到2 975項。8年間,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學生牽頭申報并立項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共2 233項,占四川大學項目總數的14.39%,其中創新訓練項目共1 946項,占比87.15%,2018年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學生牽頭項目最多,達到492項,占當年度學校立項總數的16.54%。每年度四川大學及華西臨床醫學院立項數量見表1。

通過對項目研究內容及項目指導教師進行篩選,我們發現,2015—2022年,神經病學領域立項項目總數為66項,占華西臨床醫學院項目總數的2.96%,所有項目均為創新訓練計劃,各年度資助情況見表1。項目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腦血管病21項(31.82%)、顱內腫瘤14項(21.21%)、神經退行性疾病10項(15.15%)、癲癇8項(12.12%)。
2.2 論文發表情況
根據檢索式,我們在pubmed中共檢索到124篇論文,逐一篩選后,共23篇論文符合要求,發文量最高為2022年,共8篇。在CNKI中共檢索到中文論文38篇,經過篩選,其中23篇論文符合要求,發文量最高為2020及2021年,均為6篇。綜合中英文論文,發文量最高為2022年,合計13篇,各年度論文發表情況見圖1。論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顱內腫瘤15篇(32.61%)、腦血管病11篇(23.91%)、癲癇8篇(17.39%)、神經退行性疾病5篇(10.87%)。

2.3 發文量與計劃項目數的相關性分析
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發現,本科生參與產出的科研論文數量,與立項的項目數呈正相關(r=0.8659,P=0.0095),且科研論文的主要研究領域與立項項目研究領域基本一致。
3 討論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以本科生為主體和核心,由各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其主要步驟包括:問題提出、方案設計、計劃申報、項目立項、方案實施、項目進展及項目結題。與研究生相比,鼓勵本科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更注重“研究過程”對學生綜合科研能力的提升,而“研究成果”并非是訓練計劃的硬性要求。
本調查發現,臨床醫學本科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科研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四川大學共設置有37個學院,而華西臨床醫學院學生牽頭申報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占全校總立項數的14%以上。究其原因,首先,學校及學院為醫學本科生創造了良好的科研平臺。華西臨床醫學院積極組織各專業教師,依托各臨床科室、研究中心、實驗室,組建本科生學術型社團,經過10余年的發展,現華西臨床醫學院大部分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均是在各個學術型社團的組織下進行申報實施[2]。其次,學校及學院積極組織的本科生“三進”活動,為本科生構建了濃厚的科研氛圍。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號)的文件精神[3],以學生問題和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推進“早期進入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開展服務、早期了解行業”教育,臨床醫學院大力推進本科生進課題組、進實驗室、進科研團隊的“三進”活動,培養本科生科研興趣,為學生和教師搭建科研合作平臺。第三,近年來,學校和學院積極推進本科生班主任及本科生導師制度的落實,為每個本科生班級、每位本科學生都匹配了一位老師,負責對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科研等各方面進行指導。這種“一對一”的指導方式,對學生的科研興趣的激發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均有積極作用[4]。2021 年 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很難產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目前本科生學習重心仍然在專業課程上,創新意識匱乏,缺少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的能力[5]。因此,本科生導師的配備對于本科生早期科研訓練尤為重要,是提高本科生科研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調查發現,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立項數量與醫學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的數量呈正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有助于提升醫學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一般來說,科研能力包括文獻閱讀、科學問題提出、研究方案設計、研究內容實施、數據分析處理、報告及論文撰寫等多個方面,而科研論文的撰寫與發表是上述各個方面科研能力的最終表現形式。由此可見,通過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臨床醫學本科生各方面科研能力均得到明顯提升。既往調查發現,相較于未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參加了訓練計劃的同學,其在科研思路、查閱文獻、科研設計、項目組織協調及實施等方面的得分均較高[6]。一般醫學生論文發表率在3%左右[7],而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學生,論文發表率一般在40%左右,有明顯提升。除此之外,醫學生的保研率一般在35%左右,而在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同學中,保研率能夠達到60%,明顯更高[8]。華西口腔醫學院的調查顯示,既往參與了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科研活動的學生,考研時平均成績高于未參加科研活動的學生[9]。上述證據表明,積極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科研活動,不僅有助于提升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還有助于提升醫學本科生綜合素質。
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在計劃開展過程中,學校和學院提供的政策指導及平臺支持必不可少,本科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是核心,教師的全程指導對于計劃的成功開展至關重要。對于學校及學院,應當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政策制定的導向,積極搭建多維度立體創新平臺,建立課堂外的創新教育模式,為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支撐[10]。學生是大學教育的主體,好奇心和興趣是開展創新活動的關鍵內在動力[11],進入大學教育后,學生需要轉變既往以書本內容和課堂授課為主的學習模式,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帶著批判性的思維看待問題,而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提高創新能在動力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需發揮關鍵指導作用,在學生的日常教學中,注意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可為學生留出開放式的思考討論空間,在課堂之外,可通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課題,或者指導學生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的來說,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有效提升臨床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手段,未來可鼓勵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在學校及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計劃的開展可有效提升醫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為了增強高校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教育部在2012年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做好“本科教學工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1],決定在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地方所屬高校開展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通知發布以來,全國各大高校紛紛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根據不同目標,支持的項目主要分為三個類型:創新訓練、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根據項目的開展質量,分別遴選為校級、省級和國家級等不同級別,并給予2 000~50 000元不等的經費支持。
本文擬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專業為例,分析2015年以來,神經病學專業教師指導臨床醫學本科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情況,結合同期醫學本科生參與神經病學專業方向科研論文產出的情況,探討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對臨床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立項資料收集
本研究收集了2015年—2022年間四川大學教務處公布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清單,篩選出由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神經病學專業(主要包括神經內科及神經外科等)教師指導、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學生牽頭負責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同時,分析各個項目的研究內容,進行研究方向分類。
1.2 文獻檢索及分析
在CNKI和pubmed分別進行中英文文獻檢索,檢索目標為:2015年—2022年間,由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學生參與發表的神經病學領域科研論文。在CNKI數據庫中,檢索式設置為:作者單位=神經and作者單位=華西臨床醫學院,時間范圍:2015.1.1—2022.12.31。在pubmed數據庫中,檢索式設置為:[(neurology(Affiliation)) OR (Neurosurgery(Affiliation))] AND [west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Affiliation)] Filters: from 2015—2022。逐一分析檢索結果,篩選出研究內容與神經病學相關且作者列表中有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學生的論文。
1.3 統計分析
統計每年度神經病學相關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數以及文章發表數量的情況,進一步利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分析立項項目與發文數量之間的相關性,雙側P<0.05定義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統計分析在SPSS 22.0軟件中完成。
2 研究結果
2.1 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情況
統計發現,2015年-2022年間,四川大學共立項各級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5 516項,其中創新訓練項目數量最多,共13 158項,占比84.80%,2018年度立項項目數最多,達到2 975項。8年間,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學生牽頭申報并立項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共2 233項,占四川大學項目總數的14.39%,其中創新訓練項目共1 946項,占比87.15%,2018年華西臨床醫學院本科學生牽頭項目最多,達到492項,占當年度學校立項總數的16.54%。每年度四川大學及華西臨床醫學院立項數量見表1。

通過對項目研究內容及項目指導教師進行篩選,我們發現,2015—2022年,神經病學領域立項項目總數為66項,占華西臨床醫學院項目總數的2.96%,所有項目均為創新訓練計劃,各年度資助情況見表1。項目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領域:腦血管病21項(31.82%)、顱內腫瘤14項(21.21%)、神經退行性疾病10項(15.15%)、癲癇8項(12.12%)。
2.2 論文發表情況
根據檢索式,我們在pubmed中共檢索到124篇論文,逐一篩選后,共23篇論文符合要求,發文量最高為2022年,共8篇。在CNKI中共檢索到中文論文38篇,經過篩選,其中23篇論文符合要求,發文量最高為2020及2021年,均為6篇。綜合中英文論文,發文量最高為2022年,合計13篇,各年度論文發表情況見圖1。論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顱內腫瘤15篇(32.61%)、腦血管病11篇(23.91%)、癲癇8篇(17.39%)、神經退行性疾病5篇(10.87%)。

2.3 發文量與計劃項目數的相關性分析
進一步的相關性分析發現,本科生參與產出的科研論文數量,與立項的項目數呈正相關(r=0.8659,P=0.0095),且科研論文的主要研究領域與立項項目研究領域基本一致。
3 討論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以本科生為主體和核心,由各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其主要步驟包括:問題提出、方案設計、計劃申報、項目立項、方案實施、項目進展及項目結題。與研究生相比,鼓勵本科生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更注重“研究過程”對學生綜合科研能力的提升,而“研究成果”并非是訓練計劃的硬性要求。
本調查發現,臨床醫學本科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科研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四川大學共設置有37個學院,而華西臨床醫學院學生牽頭申報的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占全校總立項數的14%以上。究其原因,首先,學校及學院為醫學本科生創造了良好的科研平臺。華西臨床醫學院積極組織各專業教師,依托各臨床科室、研究中心、實驗室,組建本科生學術型社團,經過10余年的發展,現華西臨床醫學院大部分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均是在各個學術型社團的組織下進行申報實施[2]。其次,學校及學院積極組織的本科生“三進”活動,為本科生構建了濃厚的科研氛圍。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34號)的文件精神[3],以學生問題和需求為導向,進一步推進“早期進入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開展服務、早期了解行業”教育,臨床醫學院大力推進本科生進課題組、進實驗室、進科研團隊的“三進”活動,培養本科生科研興趣,為學生和教師搭建科研合作平臺。第三,近年來,學校和學院積極推進本科生班主任及本科生導師制度的落實,為每個本科生班級、每位本科學生都匹配了一位老師,負責對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科研等各方面進行指導。這種“一對一”的指導方式,對學生的科研興趣的激發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均有積極作用[4]。2021 年 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很難產出高水平的創新成果。目前本科生學習重心仍然在專業課程上,創新意識匱乏,缺少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的能力[5]。因此,本科生導師的配備對于本科生早期科研訓練尤為重要,是提高本科生科研及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調查發現,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立項數量與醫學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的數量呈正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有助于提升醫學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一般來說,科研能力包括文獻閱讀、科學問題提出、研究方案設計、研究內容實施、數據分析處理、報告及論文撰寫等多個方面,而科研論文的撰寫與發表是上述各個方面科研能力的最終表現形式。由此可見,通過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臨床醫學本科生各方面科研能力均得到明顯提升。既往調查發現,相較于未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臨床醫學本科生,參加了訓練計劃的同學,其在科研思路、查閱文獻、科研設計、項目組織協調及實施等方面的得分均較高[6]。一般醫學生論文發表率在3%左右[7],而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學生,論文發表率一般在40%左右,有明顯提升。除此之外,醫學生的保研率一般在35%左右,而在參加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同學中,保研率能夠達到60%,明顯更高[8]。華西口腔醫學院的調查顯示,既往參與了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科研活動的學生,考研時平均成績高于未參加科研活動的學生[9]。上述證據表明,積極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科研活動,不僅有助于提升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還有助于提升醫學本科生綜合素質。
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在計劃開展過程中,學校和學院提供的政策指導及平臺支持必不可少,本科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是核心,教師的全程指導對于計劃的成功開展至關重要。對于學校及學院,應當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教學政策制定的導向,積極搭建多維度立體創新平臺,建立課堂外的創新教育模式,為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支撐[10]。學生是大學教育的主體,好奇心和興趣是開展創新活動的關鍵內在動力[11],進入大學教育后,學生需要轉變既往以書本內容和課堂授課為主的學習模式,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帶著批判性的思維看待問題,而參與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提高創新能在動力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需發揮關鍵指導作用,在學生的日常教學中,注意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可為學生留出開放式的思考討論空間,在課堂之外,可通過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參與自己的科研課題,或者指導學生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科研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的來說,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是有效提升臨床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手段,未來可鼓勵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在學校及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計劃的開展可有效提升醫學本科生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