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作后狀態描述了癲癇發作后發生的行為、運動功能和神經心理表現的變化,并持續到這些變量恢復到正常的基線,這可能需要幾秒到幾小時到幾天的時間。發作后狀態的程度和強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與患者對癲癇發作嚴重程度的評分密切相關,但在癲癇治療中很少受到重視,抗癲癇發作藥物通過使患者無癲癇發作來預防發作后事件,或者會減弱或縮短發作后的時間。因此,評估抗癲癇發作藥物對發作后狀態的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將主要對抗癲癇發作藥物對發作后狀態的影響進行綜述。
引用本文: 曹蘭蘭, 陳悅, 陶麗紅. 抗癲癇發作藥物對癲癇發作后狀態的影響研究進展. 癲癇雜志, 2024, 10(2): 147-151. doi: 10.7507/2096-0247.202401006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癲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分為發作前期、發作期、發作后期、發作間期,癲癇發作后狀態(Postictal state,PIS)一詞是一個綜合性表達,描述了癲癇發作后期發生的行為、運動功能和神經心理表現的變化,并持續到這些變量恢復到正常狀態,這可能需要幾秒或幾小時或幾天的時間。發作后狀態的程度和強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與患者對癲癇發作嚴重程度的評分密切相關,但在癲癇治療中很少受到重視[1]。抗癲癇發作藥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發作后事件進行管理。例如,ASMs可以通過使患者無癲癇發作來預防發作后事件。或者在那些癲癇發作的患者中,ASMs也可能會縮短發作后的時間。如果發作后時間縮短,患者可以迅速恢復活動,即使癲癇發作沒有完全停止,也可以認為治療成功[2]。因此,評估ASMs對PIS的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將著重介紹ASMs對PIS的影響。
1 定義及臨床表現
PIS指癲癇發作后到恢復至正常水平時期之間的不正常狀態。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不定,在臨床實踐中很難去區分, Pottk?mper等[1]提出將臨床表現與腦電圖結合起來,把PIS定義為癲癇發作后出現暫時性大腦狀況,表現出神經功能缺陷和或精神癥狀,通常伴有腦電圖減慢或抑制,持續數分鐘至數天。PIS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持續時間長短也不同,常見的臨床表現有:
1.1 發作后頭痛
發作后頭痛(Post-ictal headache,PIH)是癲癇患者的常見主訴,患病率約為43%[3],常見于有意識障礙的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或反復發作或長時間發作的患者[4],報道中提出頭痛的臨床模式與癲癇發作的時間相關,癲癇患者會出現不同類型的頭痛[5],結果顯示73.3%的PIH患者會發生緊張型頭痛。
1.2 發作后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在癲癇發作后是普遍存在的,在一項使用卡爾加里大學的綜合癲癇診所前瞻性隊列數據庫的研究中顯示發作后認知障礙達72.1%[6]。
1.3 Todd麻痹
指發作后出現短暫、可恢復的一側肢體活動障礙,一般不超過48 h[4],并且具有良好的單側化價值,指出對側半球是癲癇發作的部位[7]。目前“Todd麻痹“的概念已經擴大到包括運動功能以外的表現,包括表現為軀體感覺、動眼或聽覺癥狀的發作后感覺障礙,是在發作后狀態下發生的持續腦灌注不足的結果[8]。
1.4 發作后失語癥
患者在發作后狀態無法說話被稱為發作后失語癥,一般起源于言語主導的顳葉癲癇發作。發作后失語癥僅在癲癇活動擴散到語言區域時才發生,因此其定位價值有限[9,10]。但是也有報道指出發作后失語癥是左側海馬硬化癥的強側化體征[11]。
1.5 發作后精神障礙
發作后精神病(Postictal psychosis,PIP)是一種嚴重并發癥,被定義為癲癇發作后不到1周內開始的精神病發作,在部分性發作進展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中發病率較高[12]。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在PIP中迫害(67.5%)和妄想(55.8%)的患病率很高,持續時間大多在1~14天之間(64.9%),并且對抗精神病藥物反應良好[13]。然而,在治療過程中,一半的PIP病例會復發[14],其中約15%~20%可能會繼續發展為慢性發作間期精神病(Interictal psychosis,IIP)[15,16]。
1.6 發作后自動癥
自動癥是一種復雜的運動現象,是患者處于意識模糊狀態時出現的不自主、看似有目的的協調性動作,是局灶性癲癇發作的顯著標志之一,該病常見于約 40%~80% 的顳葉癲癇患者[17]。其動作包括發作后擦鼻,提示癲癇發作時有同側病灶[18,19]。
2 測量方法
目前尚未有評價PIS的單獨量表,有2個涵蓋PIS的測量量表主要是小標題旨在量化患者自己對癲癇嚴重程度變化的感知[20]。在其原始格式中,利物浦癲癇發作嚴重程度量表(Liverpool Seizure Severity Scale,LSSS)由兩個分量表組成,即患者對其癲癇發作控制的感知(感知子量表,12個項目),發作期和發作后的嚴重程度(Ictal子量表,6個項目)發生,感知子量表使用癲癇發作的時間、預測癲癇發作的能力和先兆的存在等方面來評估癲癇對患者生活的總體影響。Ictal子量表總結癲癇發作期間和發作后的經歷,如意識喪失、發作后意識模糊、頭痛和受傷。最近Scott等[21]使用新的評分系統對發作量表進行了重新評估,被修訂為包括最嚴重癲癇發作后的以下發作后事件:意識模糊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發作后頭痛和發作后嗜睡,并且LSSS僅針對在訪談前4周內至少有一次癲癇發作的患者。
2.1 癲癇嚴重程度問卷
Cramer等[22]描述了一種新的癲癇嚴重程度量表(Seizure Severity Questionnaire,SSQ)的開發以及初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測試。開發SSQ是為了通過表征來測定癲癇發作特征的嚴重程度和麻煩程度的變化來評估作為治療反應的癲癇發作嚴重程度。SSQ的最終版本是一份24項問卷,其中包括警告信號的頻率和有用性、發作運動和意識喪失的嚴重程度和麻煩程度,以及發作后認知、情緒和身體影響的頻率、嚴重程度和煩惱程度,項目得分從1~7不等,得分越高表示嚴重程度越高,但警告項目除外[23]。
3 藥物對發作后狀態的影響
3.1 對發作后狀態影響的數據中唯一的第一代ASMs是丙戊酸鈉
3.1.1 丙戊酸鈉
一項研究采用LSSS.2.0發作過程中的項目及發作后項目分別評分,并計算總分。 其中量表中5項與PIS有關的內容,滿分18分,得分越高說明PIS程度越嚴重,得出,丙戊酸鈉(Valproate,VPA)能使發作后慌亂感、慌亂感持續時間評分明顯下降(P<0.05)[24]。
3.2 第2代ASMs對發作后狀態的影響
3.2.1 拉莫三嗪
在一項為期16周的前瞻性非隨機臨床試驗中,完成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治療16周觀察性研究的患者LSSS評分及患者癲癇發作后恢復時間的評分(醫生評分)都顯著降低,但是沒有報告PIS的單獨評分[25]。
3.2.2 左乙拉西坦
Tilz等[26] 研究了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LEV對發作期和發作后腦電圖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LEV組在治療階段的癲癇發作模式傳播潛伏期明顯延長,恢復時間的組間比較也顯示了顯著差異,顯示在治療階段,LEV組的EEG背景活動恢復更快,隨著腦電圖背景活動的恢復,患者表現出意識狀態和行為狀態的恢復。
3.2.3 托吡酯
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接受托吡酯(Topiramate,TPM)治療的患者和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的LSSS評分未見差異。然而,該研究并未單獨報告發作后分量表[27]。Baker等 [28]對209例診斷為難治性癲癇的符合入組標準患者接受了為期6個月的托吡酯治療,在試驗中,從基線到治療結束,觀察到癲癇發作嚴重程度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P<0.0001)。LSSS評分的改善也被認為具有臨床意義,但是同樣該報道沒有單獨報告發作后分量。
3.2.4 唑尼沙胺
Dupont等[29]進行了一項開放性研究,有281例接受了唑尼酰胺(Zonisamide)治療,到第19周結束,通過LSSS測量的癲癇嚴重程度評分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改善。但是同樣LSSS的發作后項目沒有單獨發表。
3.2.5 奧卡西平
國內有學者認為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可以改善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但是未與PIS進行聯系、分析[30]。而國外不少研究指出OXC可以改善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關于OXC能否改善PIS的臨床研究尚未得到進一步證實[31-33]。
3.3 第3代ASMs對發作后狀態的影響
3.3.1 醋酸艾卡司平
國外學者進行了一項Ⅲ期、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他們評估了幾個次要終點,其中之一就是通過SSQ測量的癲癇嚴重程度的變化,547例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經過8周的前瞻性基線期后,患者被平均隨機分組,在2周的雙盲滴定期和12周的固定劑量雙盲維持期內接受安慰劑或醋酸艾卡司平(Eslicarbazepine,ESL)(每天一次800 mg或每天一次1 200 mg)[34]。在完成為期14周的雙盲階段后,患者進入為期2周的減量期,在治療期結束時,接受ESL 1 200 mg 每天1次治療的患者的基線調整后SSQ總分、發作后恢復的認知、情緒和身體方面的分量平均分(AS)以及總體嚴重性和麻煩性得分(SB)顯著低于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這些變化超過了具有臨床意義的變化的閾值。每天一次服用800 mg ESL和安慰劑的基線調整后SSQ平均得分差異不太明顯,只有SB平均得分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34]。
3.3.2 拉考沙胺
在一項針對難治性部分性癲癇患者的研究中,使用利物浦癲癇發作嚴重程度量表來測定他們的發作嚴重程度,分別在基線和研究結束(28周)時進行測定[35]。利物浦癲癇發作嚴重程度量表沒有顯著差異,但是最近一項隨訪了3年針對耐藥性癲癇和嚴重殘疾患者的研究顯示,拉考沙胺(Lacosamide,LCM)可以使40.9%的患者發作后腦電圖得到改善[36]。
3.3.3 盧非酰胺
Glauser等[37]在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的盧非酰胺(Rufinamide)治療Lennox–Gastaut綜合征患者的試驗中,把癲癇發作的嚴重程度作為次要療效參數之一,結束時的癲癇發作嚴重程度評分有大幅度降低,與上述許多研究相同,作者在次研究中沒有對發作后評分進行單獨評估。
3.4 其他藥物
由于發作后低灌注與PIS息息相關[38-40],不少研究者認為可以通過使用COX-2抑制劑[41]、L型鈣通道阻滯劑、環氧合酶-2[42]、線粒體解耦劑[43]等藥物來治療發作后低灌注從而預防PIS的發生,遺憾的的是上述藥物都是使用的動物模型,仍需進行進一步的臨床試驗。
4 小結與討論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常見的嚴重腦部疾病之一,影響著全 球 7 000 多萬人口[44]。減少癲癇發作頻率和提高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應被視為抗癲癇治療的首要目標。但是約有1/3的癲癇患者無法實現癲癇發作的良好控制,并且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45,46],而且將癲癇發作頻率作為唯一的療效結果可能會忽視一些有價值的治療效果。例如,在臨床試驗中,與基線相比,使用癲癇發作頻率降低50%以上作為有效性結果可能不足以檢測治療差異,并可能導致放棄潛在有利治療的可能性。其次PIS是抗癲癇治療臨床評估的另一個重要結果,其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47]。抗癲癇治療可以在不改變癲癇發作頻率的情況下改變患者感知的癲癇發作嚴重程度[48],作為抗癲癇治療效果的補充,PIS的確定不僅對耐藥癲癇患者有益,而且對所有癲癇患者都有助于促進更好的抗癲癇治療,因此應將癲癇PIS的結果加入到ASMs試驗,但是只有極少數ASMs試驗報告了發作后結果,所以有必要將PIS作為評估癲癇嚴重程度和評價ASMs療效的一部分。由于LSSS和SSQ量表為訪談式量表,不同人、不同次評估會出現評分變化,雖然其敏感性已得到證實[23,48],但仍缺乏一定的客觀依據,近來有研究顯示可以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灌注和動脈自旋標記來測量發作后腦血量來評定PIS,因為發作后腦血流改變是出現PIS的基礎[49,50],遺憾的是上述研究均未和患者的主官感覺進行聯系,使評估主觀感覺至發作嚴重程度的臨床意義變得很難。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癲癇是神經系統常見疾病,分為發作前期、發作期、發作后期、發作間期,癲癇發作后狀態(Postictal state,PIS)一詞是一個綜合性表達,描述了癲癇發作后期發生的行為、運動功能和神經心理表現的變化,并持續到這些變量恢復到正常狀態,這可能需要幾秒或幾小時或幾天的時間。發作后狀態的程度和強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并與患者對癲癇發作嚴重程度的評分密切相關,但在癲癇治療中很少受到重視[1]。抗癲癇發作藥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發作后事件進行管理。例如,ASMs可以通過使患者無癲癇發作來預防發作后事件。或者在那些癲癇發作的患者中,ASMs也可能會縮短發作后的時間。如果發作后時間縮短,患者可以迅速恢復活動,即使癲癇發作沒有完全停止,也可以認為治療成功[2]。因此,評估ASMs對PIS的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將著重介紹ASMs對PIS的影響。
1 定義及臨床表現
PIS指癲癇發作后到恢復至正常水平時期之間的不正常狀態。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不定,在臨床實踐中很難去區分, Pottk?mper等[1]提出將臨床表現與腦電圖結合起來,把PIS定義為癲癇發作后出現暫時性大腦狀況,表現出神經功能缺陷和或精神癥狀,通常伴有腦電圖減慢或抑制,持續數分鐘至數天。PIS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持續時間長短也不同,常見的臨床表現有:
1.1 發作后頭痛
發作后頭痛(Post-ictal headache,PIH)是癲癇患者的常見主訴,患病率約為43%[3],常見于有意識障礙的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或反復發作或長時間發作的患者[4],報道中提出頭痛的臨床模式與癲癇發作的時間相關,癲癇患者會出現不同類型的頭痛[5],結果顯示73.3%的PIH患者會發生緊張型頭痛。
1.2 發作后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在癲癇發作后是普遍存在的,在一項使用卡爾加里大學的綜合癲癇診所前瞻性隊列數據庫的研究中顯示發作后認知障礙達72.1%[6]。
1.3 Todd麻痹
指發作后出現短暫、可恢復的一側肢體活動障礙,一般不超過48 h[4],并且具有良好的單側化價值,指出對側半球是癲癇發作的部位[7]。目前“Todd麻痹“的概念已經擴大到包括運動功能以外的表現,包括表現為軀體感覺、動眼或聽覺癥狀的發作后感覺障礙,是在發作后狀態下發生的持續腦灌注不足的結果[8]。
1.4 發作后失語癥
患者在發作后狀態無法說話被稱為發作后失語癥,一般起源于言語主導的顳葉癲癇發作。發作后失語癥僅在癲癇活動擴散到語言區域時才發生,因此其定位價值有限[9,10]。但是也有報道指出發作后失語癥是左側海馬硬化癥的強側化體征[11]。
1.5 發作后精神障礙
發作后精神病(Postictal psychosis,PIP)是一種嚴重并發癥,被定義為癲癇發作后不到1周內開始的精神病發作,在部分性發作進展為全身強直陣攣發作中發病率較高[12]。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在PIP中迫害(67.5%)和妄想(55.8%)的患病率很高,持續時間大多在1~14天之間(64.9%),并且對抗精神病藥物反應良好[13]。然而,在治療過程中,一半的PIP病例會復發[14],其中約15%~20%可能會繼續發展為慢性發作間期精神病(Interictal psychosis,IIP)[15,16]。
1.6 發作后自動癥
自動癥是一種復雜的運動現象,是患者處于意識模糊狀態時出現的不自主、看似有目的的協調性動作,是局灶性癲癇發作的顯著標志之一,該病常見于約 40%~80% 的顳葉癲癇患者[17]。其動作包括發作后擦鼻,提示癲癇發作時有同側病灶[18,19]。
2 測量方法
目前尚未有評價PIS的單獨量表,有2個涵蓋PIS的測量量表主要是小標題旨在量化患者自己對癲癇嚴重程度變化的感知[20]。在其原始格式中,利物浦癲癇發作嚴重程度量表(Liverpool Seizure Severity Scale,LSSS)由兩個分量表組成,即患者對其癲癇發作控制的感知(感知子量表,12個項目),發作期和發作后的嚴重程度(Ictal子量表,6個項目)發生,感知子量表使用癲癇發作的時間、預測癲癇發作的能力和先兆的存在等方面來評估癲癇對患者生活的總體影響。Ictal子量表總結癲癇發作期間和發作后的經歷,如意識喪失、發作后意識模糊、頭痛和受傷。最近Scott等[21]使用新的評分系統對發作量表進行了重新評估,被修訂為包括最嚴重癲癇發作后的以下發作后事件:意識模糊的程度和持續時間、發作后頭痛和發作后嗜睡,并且LSSS僅針對在訪談前4周內至少有一次癲癇發作的患者。
2.1 癲癇嚴重程度問卷
Cramer等[22]描述了一種新的癲癇嚴重程度量表(Seizure Severity Questionnaire,SSQ)的開發以及初步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測試。開發SSQ是為了通過表征來測定癲癇發作特征的嚴重程度和麻煩程度的變化來評估作為治療反應的癲癇發作嚴重程度。SSQ的最終版本是一份24項問卷,其中包括警告信號的頻率和有用性、發作運動和意識喪失的嚴重程度和麻煩程度,以及發作后認知、情緒和身體影響的頻率、嚴重程度和煩惱程度,項目得分從1~7不等,得分越高表示嚴重程度越高,但警告項目除外[23]。
3 藥物對發作后狀態的影響
3.1 對發作后狀態影響的數據中唯一的第一代ASMs是丙戊酸鈉
3.1.1 丙戊酸鈉
一項研究采用LSSS.2.0發作過程中的項目及發作后項目分別評分,并計算總分。 其中量表中5項與PIS有關的內容,滿分18分,得分越高說明PIS程度越嚴重,得出,丙戊酸鈉(Valproate,VPA)能使發作后慌亂感、慌亂感持續時間評分明顯下降(P<0.05)[24]。
3.2 第2代ASMs對發作后狀態的影響
3.2.1 拉莫三嗪
在一項為期16周的前瞻性非隨機臨床試驗中,完成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治療16周觀察性研究的患者LSSS評分及患者癲癇發作后恢復時間的評分(醫生評分)都顯著降低,但是沒有報告PIS的單獨評分[25]。
3.2.2 左乙拉西坦
Tilz等[26] 研究了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LEV對發作期和發作后腦電圖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組相比,LEV組在治療階段的癲癇發作模式傳播潛伏期明顯延長,恢復時間的組間比較也顯示了顯著差異,顯示在治療階段,LEV組的EEG背景活動恢復更快,隨著腦電圖背景活動的恢復,患者表現出意識狀態和行為狀態的恢復。
3.2.3 托吡酯
在一項隨機對照試驗中,接受托吡酯(Topiramate,TPM)治療的患者和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的LSSS評分未見差異。然而,該研究并未單獨報告發作后分量表[27]。Baker等 [28]對209例診斷為難治性癲癇的符合入組標準患者接受了為期6個月的托吡酯治療,在試驗中,從基線到治療結束,觀察到癲癇發作嚴重程度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P<0.0001)。LSSS評分的改善也被認為具有臨床意義,但是同樣該報道沒有單獨報告發作后分量。
3.2.4 唑尼沙胺
Dupont等[29]進行了一項開放性研究,有281例接受了唑尼酰胺(Zonisamide)治療,到第19周結束,通過LSSS測量的癲癇嚴重程度評分在統計學上有顯著改善。但是同樣LSSS的發作后項目沒有單獨發表。
3.2.5 奧卡西平
國內有學者認為奧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可以改善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但是未與PIS進行聯系、分析[30]。而國外不少研究指出OXC可以改善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是關于OXC能否改善PIS的臨床研究尚未得到進一步證實[31-33]。
3.3 第3代ASMs對發作后狀態的影響
3.3.1 醋酸艾卡司平
國外學者進行了一項Ⅲ期、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他們評估了幾個次要終點,其中之一就是通過SSQ測量的癲癇嚴重程度的變化,547例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經過8周的前瞻性基線期后,患者被平均隨機分組,在2周的雙盲滴定期和12周的固定劑量雙盲維持期內接受安慰劑或醋酸艾卡司平(Eslicarbazepine,ESL)(每天一次800 mg或每天一次1 200 mg)[34]。在完成為期14周的雙盲階段后,患者進入為期2周的減量期,在治療期結束時,接受ESL 1 200 mg 每天1次治療的患者的基線調整后SSQ總分、發作后恢復的認知、情緒和身體方面的分量平均分(AS)以及總體嚴重性和麻煩性得分(SB)顯著低于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這些變化超過了具有臨床意義的變化的閾值。每天一次服用800 mg ESL和安慰劑的基線調整后SSQ平均得分差異不太明顯,只有SB平均得分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34]。
3.3.2 拉考沙胺
在一項針對難治性部分性癲癇患者的研究中,使用利物浦癲癇發作嚴重程度量表來測定他們的發作嚴重程度,分別在基線和研究結束(28周)時進行測定[35]。利物浦癲癇發作嚴重程度量表沒有顯著差異,但是最近一項隨訪了3年針對耐藥性癲癇和嚴重殘疾患者的研究顯示,拉考沙胺(Lacosamide,LCM)可以使40.9%的患者發作后腦電圖得到改善[36]。
3.3.3 盧非酰胺
Glauser等[37]在一項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的盧非酰胺(Rufinamide)治療Lennox–Gastaut綜合征患者的試驗中,把癲癇發作的嚴重程度作為次要療效參數之一,結束時的癲癇發作嚴重程度評分有大幅度降低,與上述許多研究相同,作者在次研究中沒有對發作后評分進行單獨評估。
3.4 其他藥物
由于發作后低灌注與PIS息息相關[38-40],不少研究者認為可以通過使用COX-2抑制劑[41]、L型鈣通道阻滯劑、環氧合酶-2[42]、線粒體解耦劑[43]等藥物來治療發作后低灌注從而預防PIS的發生,遺憾的的是上述藥物都是使用的動物模型,仍需進行進一步的臨床試驗。
4 小結與討論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也是常見的嚴重腦部疾病之一,影響著全 球 7 000 多萬人口[44]。減少癲癇發作頻率和提高癲癇患者的生活質量應被視為抗癲癇治療的首要目標。但是約有1/3的癲癇患者無法實現癲癇發作的良好控制,并且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45,46],而且將癲癇發作頻率作為唯一的療效結果可能會忽視一些有價值的治療效果。例如,在臨床試驗中,與基線相比,使用癲癇發作頻率降低50%以上作為有效性結果可能不足以檢測治療差異,并可能導致放棄潛在有利治療的可能性。其次PIS是抗癲癇治療臨床評估的另一個重要結果,其與生活質量呈負相關[47]。抗癲癇治療可以在不改變癲癇發作頻率的情況下改變患者感知的癲癇發作嚴重程度[48],作為抗癲癇治療效果的補充,PIS的確定不僅對耐藥癲癇患者有益,而且對所有癲癇患者都有助于促進更好的抗癲癇治療,因此應將癲癇PIS的結果加入到ASMs試驗,但是只有極少數ASMs試驗報告了發作后結果,所以有必要將PIS作為評估癲癇嚴重程度和評價ASMs療效的一部分。由于LSSS和SSQ量表為訪談式量表,不同人、不同次評估會出現評分變化,雖然其敏感性已得到證實[23,48],但仍缺乏一定的客觀依據,近來有研究顯示可以通過計算機斷層掃描灌注和動脈自旋標記來測量發作后腦血量來評定PIS,因為發作后腦血流改變是出現PIS的基礎[49,50],遺憾的是上述研究均未和患者的主官感覺進行聯系,使評估主觀感覺至發作嚴重程度的臨床意義變得很難。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