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劉文華, 劉一鷗, 王丹, 王杰, 阮靜, 徐曉芳, 袁英, 楊靜. 癲癇中心規范化多模態遠程會診模式探討. 癲癇雜志, 2024, 10(2): 123-126. doi: 10.7507/2096-0247.202402003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遠程會診是醫療機構之間或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通過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構建遠程醫療平臺,利用通信、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將不同醫療機構、不同科室的專家和患者聚集在一起,跨區域為患者完成病例分析,病情診斷,進一步確定治療方案的治療方式[1]。遠程會診是遠程醫療服務內容的一個分支,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通信技術的不斷涌現及發展,遠程醫療從最初用于實現偏遠地區人們對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的愿望,逐漸轉變為通過信息和計算機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提供非接觸式的診療和健康服務[2]。遠程會診以其經濟、方便、快捷的優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并使用[3]。新冠期間,遠程醫療以其無接觸式就診模式為患者和臨床醫生搭建線上就醫溝通渠道,遠程就診模式快速發展[4] ,為遠程醫療迅速發展提供了契機,遠程醫療的應用和研究進入新階段[5]。因此健全癲癇中心遠程會診模式,為其未來發展和應用提供完善的機制和優化策略,已經迫在眉睫。我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經正規藥物治療不能有效控制發作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占20%~30% [6]。這部分難治性癲癇患者的治療方案需要會診來評估解決,但因會診資源有限,會診的需求過于飽和,因此遠程會診的出現解決了患者等待時間長,花費高,不靈活等問題。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癲癇中心規范化遠程會診和線下會診在難治性癲癇患者中的滿意度,并初步建立三級綜合癲癇中心規范化多模態遠程會診的模式,為培養癲癇中心專科護士在遠程會診中的工作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建立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模式
1.1.1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人員要求
癲癇中心遠程會診需要多學科醫務人員共同協作,如神經內外科,小兒神經科,神經電生理,神經影像學,神經心理學,有時還需要神經病理學,麻醉科,ICU等專業人員參與并給予指導意見。癲癇中心醫務人員還需具備電子資料整理,數據上傳,影像融合等技能。
1.1.2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時間安排
每周一次,每周三下午舉行。每周會診10例,每人控制在30 min左右,如若預約超過10例可按順序順延至下一周。
1.1.3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流程
患者首先經過門診醫生看診,確定會診后由會診護士分配會診醫生,會診醫生當天完成患者病史采集并確定會診日期,后患者準備會診資料:腦電圖,核磁,PET等,完成后回家等待遠程會診。會診前一天由會診護士聯系患者,測試遠程會診電子設備的操作方法,音頻視頻是否通暢,并告知會診的具體時間,提前做好準備(圖1)。

1.1.4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多模態遠程會診過程
遠程會診時,專家根據患者的病史、腦電圖、MRI和PET的結果,來和患者一起在約定的時間線上面對面討論,會診過程中,患者可同步看到病史資料、腦電圖結果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同時有視頻資料展示患者癲癇發作時的表現及其腦電圖發作起始放電位置。患者可以很直觀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和專家交流。患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專家可以通過遠程視頻咨詢患者病情,通過視頻進行簡單查體(包括患者大運動、語言、認知、皮膚、特殊面容等),針對患者病情進行病情答疑,給出專業性指導意見和治療方向,還可以根據多模態的影像模式給與患者展示病灶位置以及手術范圍。會診結束后,患者可以收到一份專家簽字認可的紙質版會診報告(會診護士掃描報告后微信發給患者)(圖2)。

1.2 滿意度調查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癲癇中心行會診的患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 年齡14~40歲;② 首次會診患者;③ 研究對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問卷調查。
1.2.1 滿意度調查問卷
自行設計,包括會診患者的一般情況;會診類型;會診前護士的溝通服務;醫生的專業醫療水平;會診流程;會診過程中網絡設備的流暢度;會診結果;會診結束后,醫生后續治療的跟進服務;對會診的總體滿意度及意見和建議。
1.2.2 問卷收集方法
發放問卷前會診護士接受統一培訓,了解調查的目的和意義,掌握調查方法,討論分析調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在患者拿到會診結果后,由會診護士發放電子滿意度調查問卷,遠程會診患者可通過會診護士視頻講解,讓會診患者理解調查題目,填完后收回逐一檢查填寫的準確性。本次調查共發放電子問卷359份,收到359份。
1.3 統計學方法
由兩名調查員共同核對資料,無誤后統一錄入Excel表,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標準差進行描述,計數資料用例描述,通過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比較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效果
部分患者對遠程會診這種新興的醫療手段表示陌生,對診療過程保持謹慎,對這種非面對面的醫療服務保持疑慮[7],所以癲癇中心專科護士要對各個年齡段,不同的社會階層的患者及家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宣教工作,有序引導等待時間長的異地患者進行遠程會診。本中心統計了2022年1月—2023年6月遠程會診人數,會診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會診總人數在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都有所回落,但遠程會診人數呈上升趨勢(圖3)。

在359例患者中,對會診前護士的溝通服務非常滿意(遠程189例滿意度90.43%,線下134例滿意度89.33%),對醫生的專業醫療水平非常滿意(遠程191例滿意度91.38%,線下138例滿意度92%),對會診流程非常滿意(遠程178例滿意度85.16%,線下126例滿意度84%),對會診過程中網絡設備的流暢度非常滿意(遠程193例滿意度92.34%,線下130例滿意度86.67%),對會診結果非常滿意(遠程187例滿意度89.47%,線下132例滿意度88%),對會診結束后,醫生后續治療的跟進服務非常滿意(遠程176例滿意度84.21%,線下125例滿意度83.33%),對會診的總體非常滿意(遠程167例滿意度79.90%,線下117例滿意度80%)。患者對遠程會診的醫生、護士及服務滿意度均同線下會診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1)。

3 討論
線下會診的模式應用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給患者的就診帶來不便,但也給遠程會診的發展帶來了契機。本中心統計了2022年1月—2023年6月遠程會診人數,會診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會診總人數在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都有所回落,但遠程會診呈上升趨勢,可能和遠程會診具有便捷、經濟、不受時間和地域影響有關。
本文通過對癲癇中心規范化遠程會診和線下會診在難治性癲癇患者中會診前溝通滿意度、醫生專業水平滿意度、會診流程滿意度、會診設備網絡流暢性的滿意度、會診結果滿意度、后續治療跟進滿意度、會診總體滿意度等幾方面進行比較,得出線下會診與遠程會診在患者滿意度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遠程會診還以其無接觸式就診模式,無差別的會診結果,規范化的就診流程等優點,被越來越多的患者及家屬選擇并應用。有文獻指出:如對遠程醫療服務的人員培訓不足,不僅不會提高遠程醫療工作效率,還可能增加醫療事故風險,因此建立三級綜合癲癇中心規范化遠程會診的模式,規范癲癇中心專科護士在遠程會診中的工作流程刻不容緩[8]。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遠程會診是醫療機構之間或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通過信息化技術和手段,構建遠程醫療平臺,利用通信、計算機及互聯網技術,將不同醫療機構、不同科室的專家和患者聚集在一起,跨區域為患者完成病例分析,病情診斷,進一步確定治療方案的治療方式[1]。遠程會診是遠程醫療服務內容的一個分支,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通信技術的不斷涌現及發展,遠程醫療從最初用于實現偏遠地區人們對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的愿望,逐漸轉變為通過信息和計算機技術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提供非接觸式的診療和健康服務[2]。遠程會診以其經濟、方便、快捷的優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并使用[3]。新冠期間,遠程醫療以其無接觸式就診模式為患者和臨床醫生搭建線上就醫溝通渠道,遠程就診模式快速發展[4] ,為遠程醫療迅速發展提供了契機,遠程醫療的應用和研究進入新階段[5]。因此健全癲癇中心遠程會診模式,為其未來發展和應用提供完善的機制和優化策略,已經迫在眉睫。我國約有900萬癲癇患者,經正規藥物治療不能有效控制發作的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占20%~30% [6]。這部分難治性癲癇患者的治療方案需要會診來評估解決,但因會診資源有限,會診的需求過于飽和,因此遠程會診的出現解決了患者等待時間長,花費高,不靈活等問題。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癲癇中心規范化遠程會診和線下會診在難治性癲癇患者中的滿意度,并初步建立三級綜合癲癇中心規范化多模態遠程會診的模式,為培養癲癇中心專科護士在遠程會診中的工作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建立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模式
1.1.1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人員要求
癲癇中心遠程會診需要多學科醫務人員共同協作,如神經內外科,小兒神經科,神經電生理,神經影像學,神經心理學,有時還需要神經病理學,麻醉科,ICU等專業人員參與并給予指導意見。癲癇中心醫務人員還需具備電子資料整理,數據上傳,影像融合等技能。
1.1.2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時間安排
每周一次,每周三下午舉行。每周會診10例,每人控制在30 min左右,如若預約超過10例可按順序順延至下一周。
1.1.3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會診流程
患者首先經過門診醫生看診,確定會診后由會診護士分配會診醫生,會診醫生當天完成患者病史采集并確定會診日期,后患者準備會診資料:腦電圖,核磁,PET等,完成后回家等待遠程會診。會診前一天由會診護士聯系患者,測試遠程會診電子設備的操作方法,音頻視頻是否通暢,并告知會診的具體時間,提前做好準備(圖1)。

1.1.4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多模態遠程會診過程
遠程會診時,專家根據患者的病史、腦電圖、MRI和PET的結果,來和患者一起在約定的時間線上面對面討論,會診過程中,患者可同步看到病史資料、腦電圖結果以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同時有視頻資料展示患者癲癇發作時的表現及其腦電圖發作起始放電位置。患者可以很直觀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和專家交流。患者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專家可以通過遠程視頻咨詢患者病情,通過視頻進行簡單查體(包括患者大運動、語言、認知、皮膚、特殊面容等),針對患者病情進行病情答疑,給出專業性指導意見和治療方向,還可以根據多模態的影像模式給與患者展示病灶位置以及手術范圍。會診結束后,患者可以收到一份專家簽字認可的紙質版會診報告(會診護士掃描報告后微信發給患者)(圖2)。

1.2 滿意度調查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在清華大學玉泉醫院癲癇中心行會診的患者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① 年齡14~40歲;② 首次會診患者;③ 研究對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問卷調查。
1.2.1 滿意度調查問卷
自行設計,包括會診患者的一般情況;會診類型;會診前護士的溝通服務;醫生的專業醫療水平;會診流程;會診過程中網絡設備的流暢度;會診結果;會診結束后,醫生后續治療的跟進服務;對會診的總體滿意度及意見和建議。
1.2.2 問卷收集方法
發放問卷前會診護士接受統一培訓,了解調查的目的和意義,掌握調查方法,討論分析調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方法。在患者拿到會診結果后,由會診護士發放電子滿意度調查問卷,遠程會診患者可通過會診護士視頻講解,讓會診患者理解調查題目,填完后收回逐一檢查填寫的準確性。本次調查共發放電子問卷359份,收到359份。
1.3 統計學方法
由兩名調查員共同核對資料,無誤后統一錄入Excel表,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和標準差進行描述,計數資料用例描述,通過t檢驗對計量資料進行比較分析。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級醫院癲癇中心遠程效果
部分患者對遠程會診這種新興的醫療手段表示陌生,對診療過程保持謹慎,對這種非面對面的醫療服務保持疑慮[7],所以癲癇中心專科護士要對各個年齡段,不同的社會階層的患者及家屬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宣教工作,有序引導等待時間長的異地患者進行遠程會診。本中心統計了2022年1月—2023年6月遠程會診人數,會診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會診總人數在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都有所回落,但遠程會診人數呈上升趨勢(圖3)。

在359例患者中,對會診前護士的溝通服務非常滿意(遠程189例滿意度90.43%,線下134例滿意度89.33%),對醫生的專業醫療水平非常滿意(遠程191例滿意度91.38%,線下138例滿意度92%),對會診流程非常滿意(遠程178例滿意度85.16%,線下126例滿意度84%),對會診過程中網絡設備的流暢度非常滿意(遠程193例滿意度92.34%,線下130例滿意度86.67%),對會診結果非常滿意(遠程187例滿意度89.47%,線下132例滿意度88%),對會診結束后,醫生后續治療的跟進服務非常滿意(遠程176例滿意度84.21%,線下125例滿意度83.33%),對會診的總體非常滿意(遠程167例滿意度79.90%,線下117例滿意度80%)。患者對遠程會診的醫生、護士及服務滿意度均同線下會診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1)。

3 討論
線下會診的模式應用容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間,給患者的就診帶來不便,但也給遠程會診的發展帶來了契機。本中心統計了2022年1月—2023年6月遠程會診人數,會診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會診總人數在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都有所回落,但遠程會診呈上升趨勢,可能和遠程會診具有便捷、經濟、不受時間和地域影響有關。
本文通過對癲癇中心規范化遠程會診和線下會診在難治性癲癇患者中會診前溝通滿意度、醫生專業水平滿意度、會診流程滿意度、會診設備網絡流暢性的滿意度、會診結果滿意度、后續治療跟進滿意度、會診總體滿意度等幾方面進行比較,得出線下會診與遠程會診在患者滿意度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遠程會診還以其無接觸式就診模式,無差別的會診結果,規范化的就診流程等優點,被越來越多的患者及家屬選擇并應用。有文獻指出:如對遠程醫療服務的人員培訓不足,不僅不會提高遠程醫療工作效率,還可能增加醫療事故風險,因此建立三級綜合癲癇中心規范化遠程會診的模式,規范癲癇中心專科護士在遠程會診中的工作流程刻不容緩[8]。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