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龍 1,2,3,4 , 劉浩霖 1,2,3,4 , 謝韜 1,2,3,4 , 袁金娥 1,2,3,4 , 徐玉婷 1,2,3,4
  • 1. 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神經外科中心(廣州 510000);
  • 2. 腦血管病診斷與治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廣州 510000);
  • 3. 廣東省普通高校腦功能修復與再生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000);
  • 4. 廣東神經外科研究所(廣州 5100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迷走神經刺激最早用于治療難治性癲癇和抑郁癥,近年來其適應證不斷擴大。腦-腸軸是連接于腸道與大腦的雙向通訊網絡通路,維持著腸道微生物的穩態平衡并塑造大腦功能。迷走神經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腦-腸軸機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可能是迷走神經刺激治療相關疾病的重要依據。最近的研究表明迷走神經刺激能調節腸道微環境及腸道菌群,但是這種改變的具體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糞菌移植或口服益生菌聯合迷走神經刺激在未來可能成為重要的治療手段,尤其是提高迷走神經刺激對癲癇的療效;腸道菌群也可能成為迷走神經刺激治療癲癇療效的預測靶點。

引用本文: 曾龍, 劉浩霖, 謝韜, 袁金娥, 徐玉婷. 迷走神經刺激的腦-腸軸機制研究現狀. 癲癇雜志, 2024, 10(5): 411-416. doi: 10.7507/2096-0247.202406012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拉考沙胺添加治療兒童及青少年難治性癲癇的臨床分析
  • 下一篇

    可穿戴設備在癲癇監測、預測和治療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