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強調以學生學習成果為核心,采用逆向設計方式構建課程體系。在基于OBE理念的教學實踐中,教師需提前制訂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的規劃藍圖,旨在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并確保學生能夠充分展示其學習成果。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神經科學領域廣泛應用的技術,特殊的EEG改變傳遞著多種信息,對于研究疾病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專業性強、學習難度大,EEG教學一直面臨著諸多挑戰。本文在OBE理念的指導下,將傳統知識與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有機融合,結合病例分析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應用于EEG教學實踐中,以期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引用本文: 蔡曉愉, 王翠珊, 周鵬, 李斌, 何娜. 基于OBE理念的PBL教學法在腦電圖教學中的應用探討. 癲癇雜志, 2025, 11(1): 73-76. doi: 10.7507/2096-0247.202410014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癲癇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技術通過放大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以圖形形式記錄腦部自律性和節律性的電活動,是評價腦功能狀態的一個敏感指標,被廣泛應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精神性疾病等的臨床診療,也用于心理學和認知領域等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在癲癇等發作性腦功能異常疾病的臨床診斷中,EEG診斷能夠為研究、病因、治療和預后提供關鍵的線索。
盡管EEG在臨床診療和腦功能研究中占據不可缺少的地位,并且是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其專業性強,理論抽象,圖形復雜,給教學帶來了挑戰。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內容艱澀,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鑒于此,如何適應新時代醫學教育的發展需求,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新時代醫學人才成為當務之急。本文提出將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和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相結合,并將其應用于EEG教學實踐中,以期優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實踐操作能力和科研創新思維的培養,符合我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教學要求。
1 OBE理念和PBL教學法
1.1 OBE理念
OBE 理念源于 20 世紀 70至80 年代美國與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改革,由美國學者斯派迪首次提出。該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達成,而非僅僅關注教學過程。它將學生的學習成果視為教育核心,要求教育工作者明確設定學習目標和標準,并在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實現具體的教學效果。對學習成果的評價需多樣化,以全面反應學生的成長。此外,OBE理念倡導個性化學習路徑、持續評估與及時反饋,以及學習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轉變為引導者,更加關注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這使得OBE被認為是一種符合教育本質的理念。
1.2 PBL、CBL和翻轉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
PBL教學法,即問題導向學習法,是一種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避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學活動以問題為導向,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確定問題、研究問題、設定目標,進行小組討論,展示學習成果并反思總結。PBL教學法的起點是一個能夠引人思考的問題或情境,學生通過逐步探索問題,由淺入深,由點及面,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識的全貌。
PBL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包括:學生中心、團隊合作、真實情境和探究性學習。學生通過提出和解答問題來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增強自主探究的思維靈活性和團隊協作能力,并逐漸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PBL教學法與OBE、“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相呼應,致力于學生個性化培養。這也表明了傳統的教學和評估方法并不適用于PBL教學法,需要我們采取更為綜合和靈活的評價方式。
“基于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病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法。它強調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前或課外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時間則主要用于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學業等互動活動,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腦電圖教學模式改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EEG技術在神經科學研究、臨床診斷和康復治療等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的不斷拓展,EEG技術的應用前景愈發廣闊。高密度腦電圖技術逐步走出實驗室,其實時腦電圖監測技術的應用不僅在癲癇發作監測、麻醉深度監測等臨床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還在腦機接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內外醫學文獻報道了常規EEG、特殊EEG、視頻腦電圖(video-EEG,VEEG)等在精神疾病和認知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在神經反饋訓練和康復治療等領域的前景[1]。
在癲癇外科中,特定的EEG改變能夠提示致癇腦區,也可能指向不同的癲癇類型。在考慮癲癇手術治療之前,EEG作為患者術前評估的必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外科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手術計劃,并大致評估手術預后。其中,皮質腦電圖(electrocorticogram,ECoG)和立體定向腦電圖(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在手術切除范圍和運動功能區等的評估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確保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術后監測可以評估手術治療的效果,并及時發現癲癇復發或新的致癇灶。為調整抗癲癇發作藥物方案提供重要依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癲癇發作的風險。
EEG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掌握基本的EEG知識和閱圖能力,并結合臨床癥狀正確解讀EEG,對于神經科醫生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現有的EEG教學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依賴單一的課堂講授,側重課本理論知識,缺少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教學的需求。
3 基于OBE理念的PBL教學法實施腦電圖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采納OBE理念,利用PBL教學法開展教學設計,主要分三個階段:首先進行腦電圖知識講授;其次,通過病例分析、使學生深入理解EEG知識及其臨床應用;最后,通過線上、線下學術活動以及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專題討論。此教學設計的實施不僅貫徹了OBE教育理念,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構建,而且突出了問題驅動的學習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通過實時評估學習成果,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果。此外,本教學法將臨床病例、神經系統解剖學及神經電生理學知識有機結合,CBL能全方位地進行授課。此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為新時代卓越醫生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撐。
3.1 堅持傳統知識講授,結合圖例加深記憶
首先采納講授式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這一傳統教學模式,此模式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知識傳授,學生則以聽講為主要學習方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將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圖例有機結合,以此確保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EEG技術的基本原理及閱圖的基礎知識。
具體而言,采取的教學策略是將神經解剖學中不同腦葉功能分區與對應腦區的EEG特征進行系統性結合。課件中納入一些經典EEG案例,作為教學示范。再結合不同癲癇發作形式對應的EEG發作期圖形進行講解,將這些理論知識融合在圖形之中。通過傳統知識講授,學生能夠繼承和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知識,避免重復犯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索與創新。
傳統知識講授有助于建立清晰且統一的概念體系,提升教學效率和可控性,確保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系統地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然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即使課堂內容生動有趣、案例豐富多樣,本質上仍然是知識被動接受的過程,可能導致學習動力的缺乏。學生可能產生懶惰心理,不積極思考問題,進而失去思維創造性,并在臨床閱圖分析能力方面的發展受限。
3.2 CBL、PBL、翻轉課堂相結合
近年來,關于PBL教學法的研究不斷深入,各項研究表明,PBL與CBL、LBL以及翻轉課堂相互組合形成的各種教學模式對于顯著提高臨床教學成效有積極的影響[2-4]。因此,將EEG理論與病例相結合的CBL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并且,韓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典型案例的缺乏將影響PBL的教學效果[5]。對于EEG教學而言,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圖例是PBL成功的前提。
根據EEG改變,挑選出包括良性變異波形、不對稱波形、局灶性慢波、局灶性癇樣放電(包括不同腦區的棘波、棘慢波、多棘波、多棘慢波等)、彌漫性慢波、廣泛性慢波、全面性放電(包括對稱性、不對稱性、陣發性)、高度失律、爆發-抑制等在內的典型圖例和病例結合,分成10個PBL學習小組,每組1~2個案例。小組成員根據各自案例提出的問題,如該EEG是否有異常、異常波形的特征是什么、不同年齡階段或覺醒狀態下和睡眠期出現的臨床意義是什么等,通過查閱書籍和文獻、請教神經電生理醫師等途徑獲取資料,再進行小組討論。
3.3 分組討論,翻轉課堂
鼓勵同學們舉一反三,根據討論結果尋找1~3個有同樣波形的EEG案例,以豐富小組的成果并鞏固學習效果。對于成果匯報,不拘泥于形式,最常用的工具是PPT,同時也鼓勵同學們創新,如制作短視頻、以小品形式匯報或用各種思維導圖軟件進行匯報。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通過成果匯報和互相討論進行學習。例如,在探討青少年肌陣攣癲癇的案例時,其發作期的EEG表現為全面性棘波放電,學生們不僅可以熟悉這種異常的EEG波形,還可以通過查詢病例和文獻了解到兒童失神癲癇、全面強直-陣攣性發作癲癇以及青少年失神癲癇在EEG中同樣表現,小組匯報結束后,小組成員和其他小組可以繼續提出疑問,如為什么幾種癲癇發作在EEG上有相同的表現呢?其發作部位和原因有何異同?如何區分這幾種特發性全面性癲癇呢?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導者,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索。
研究表明,翻轉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理論及實操成績[6],彌補PBL教學法中的局限性。并且由于癲癇、腦炎、意識障礙等病情會處于動態變化中,基于臨床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建立良好的臨床知識體系。
3.4 教師及時反饋并評估,引導學生反思總結
評分系統:采用組內互評、學生自評和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組內互評使用馬斯特里赫特-同伴活動評定量表(M-PARS),該量表主要針對建設性、協作性和激勵性行為,使學生間的相互評估更加可靠有效[7];采用調查問卷收集信息,學生自行對課程的滿意度以及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分[8];最后,以課程考核的方式從理論基礎知識和臨床分析能力兩個方面客觀分析最終的教學成果。三個角度相結合可以從各個維度評估教學成果,包括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臨床分析能力及課程滿意度等。尤其是臨床分析能力,需要在臨床環境下全面觀察學習者并進行評估,而形成性評估方法適用于在臨床環境中基于直接觀察提供反饋,使評估者有多種機會來觀察和監測溝通技能、程序技能、專業水平、臨床技能和一般能力[9-11]。
一項探索反饋對臨床表現的影響的meta分析發現,超過75%的納入研究認為及時地提供反饋起到積極的作用[12]。而現有的反饋框架,如彭德爾頓的模型[13],以學習者為中心,允許學習者對自我實踐進行評估,符合OBE理念對教學模式設計的期待。教學者引導學生對自我表現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的建議。教學者在教學中擔任重要角色,深刻影響著學習者的行為和學習成效,通過良好的評估方式提供反饋,能夠縮小期望表現和實際表現的差距,因此對評估方法和教學者的選擇尤為重要[14]。
綜上,基于OBE理論的PBL教學模式,以傳統知識講授、病例分析以及翻轉課堂為主體,逐漸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印象,并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改變了單一的成果檢驗方式。應用知識講授、病例分析、翻轉課堂三步走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體現OBE理論及以其為基礎的PBL教學模式的核心思想,即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其自主性,還豐富了其內涵,改進學生對神經類疾病的學習效率,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臨床思維和實踐操作水平。尤其是對于癲癇來說,其所涉及的知識面廣,癥狀表現復雜,需要結合多種手段來分析致癇網絡。EEG在癲癇的診斷、治療和預后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EEG的教學過程中,建議應用基于OBE理論的PBL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
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技術通過放大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以圖形形式記錄腦部自律性和節律性的電活動,是評價腦功能狀態的一個敏感指標,被廣泛應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精神性疾病等的臨床診療,也用于心理學和認知領域等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在癲癇等發作性腦功能異常疾病的臨床診斷中,EEG診斷能夠為研究、病因、治療和預后提供關鍵的線索。
盡管EEG在臨床診療和腦功能研究中占據不可缺少的地位,并且是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其專業性強,理論抽象,圖形復雜,給教學帶來了挑戰。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內容艱澀,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鑒于此,如何適應新時代醫學教育的發展需求,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新時代醫學人才成為當務之急。本文提出將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和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學法相結合,并將其應用于EEG教學實踐中,以期優化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實踐操作能力和科研創新思維的培養,符合我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教學要求。
1 OBE理念和PBL教學法
1.1 OBE理念
OBE 理念源于 20 世紀 70至80 年代美國與澳大利亞的基礎教育改革,由美國學者斯派迪首次提出。該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達成,而非僅僅關注教學過程。它將學生的學習成果視為教育核心,要求教育工作者明確設定學習目標和標準,并在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實現具體的教學效果。對學習成果的評價需多樣化,以全面反應學生的成長。此外,OBE理念倡導個性化學習路徑、持續評估與及時反饋,以及學習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轉變為引導者,更加關注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培養,這使得OBE被認為是一種符合教育本質的理念。
1.2 PBL、CBL和翻轉課堂結合的教學模式
PBL教學法,即問題導向學習法,是一種以問題解決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力圖避免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教學活動以問題為導向,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確定問題、研究問題、設定目標,進行小組討論,展示學習成果并反思總結。PBL教學法的起點是一個能夠引人思考的問題或情境,學生通過逐步探索問題,由淺入深,由點及面,深入理解并掌握知識的全貌。
PBL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包括:學生中心、團隊合作、真實情境和探究性學習。學生通過提出和解答問題來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增強自主探究的思維靈活性和團隊協作能力,并逐漸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PBL教學法與OBE、“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相呼應,致力于學生個性化培養。這也表明了傳統的教學和評估方法并不適用于PBL教學法,需要我們采取更為綜合和靈活的評價方式。
“基于案例”教學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病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的小組討論式教學法。它強調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重新調整課堂內外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前或課外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時間則主要用于答疑解惑、合作探究、完成學業等互動活動,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 腦電圖教學模式改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EEG技術在神經科學研究、臨床診斷和康復治療等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應用的不斷拓展,EEG技術的應用前景愈發廣闊。高密度腦電圖技術逐步走出實驗室,其實時腦電圖監測技術的應用不僅在癲癇發作監測、麻醉深度監測等臨床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還在腦機接口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內外醫學文獻報道了常規EEG、特殊EEG、視頻腦電圖(video-EEG,VEEG)等在精神疾病和認知研究中的應用,以及在神經反饋訓練和康復治療等領域的前景[1]。
在癲癇外科中,特定的EEG改變能夠提示致癇腦區,也可能指向不同的癲癇類型。在考慮癲癇手術治療之前,EEG作為患者術前評估的必要手段之一,有助于外科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手術計劃,并大致評估手術預后。其中,皮質腦電圖(electrocorticogram,ECoG)和立體定向腦電圖(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在手術切除范圍和運動功能區等的評估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確保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術后監測可以評估手術治療的效果,并及時發現癲癇復發或新的致癇灶。為調整抗癲癇發作藥物方案提供重要依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癲癇發作的風險。
EEG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技術,掌握基本的EEG知識和閱圖能力,并結合臨床癥狀正確解讀EEG,對于神經科醫生來說至關重要。然而,現有的EEG教學主要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依賴單一的課堂講授,側重課本理論知識,缺少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新時代教學的需求。
3 基于OBE理念的PBL教學法實施腦電圖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采納OBE理念,利用PBL教學法開展教學設計,主要分三個階段:首先進行腦電圖知識講授;其次,通過病例分析、使學生深入理解EEG知識及其臨床應用;最后,通過線上、線下學術活動以及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專題討論。此教學設計的實施不僅貫徹了OBE教育理念,實現了學生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構建,而且突出了問題驅動的學習方法,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并通過實時評估學習成果,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效果。此外,本教學法將臨床病例、神經系統解剖學及神經電生理學知識有機結合,CBL能全方位地進行授課。此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國際交流能力,為新時代卓越醫生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撐。
3.1 堅持傳統知識講授,結合圖例加深記憶
首先采納講授式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這一傳統教學模式,此模式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知識傳授,學生則以聽講為主要學習方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將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圖例有機結合,以此確保學生能夠系統地掌握EEG技術的基本原理及閱圖的基礎知識。
具體而言,采取的教學策略是將神經解剖學中不同腦葉功能分區與對應腦區的EEG特征進行系統性結合。課件中納入一些經典EEG案例,作為教學示范。再結合不同癲癇發作形式對應的EEG發作期圖形進行講解,將這些理論知識融合在圖形之中。通過傳統知識講授,學生能夠繼承和學習前人的經驗和知識,避免重復犯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索與創新。
傳統知識講授有助于建立清晰且統一的概念體系,提升教學效率和可控性,確保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系統地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然而,傳統的教育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即使課堂內容生動有趣、案例豐富多樣,本質上仍然是知識被動接受的過程,可能導致學習動力的缺乏。學生可能產生懶惰心理,不積極思考問題,進而失去思維創造性,并在臨床閱圖分析能力方面的發展受限。
3.2 CBL、PBL、翻轉課堂相結合
近年來,關于PBL教學法的研究不斷深入,各項研究表明,PBL與CBL、LBL以及翻轉課堂相互組合形成的各種教學模式對于顯著提高臨床教學成效有積極的影響[2-4]。因此,將EEG理論與病例相結合的CBL模式顯得尤為重要。并且,韓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典型案例的缺乏將影響PBL的教學效果[5]。對于EEG教學而言,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圖例是PBL成功的前提。
根據EEG改變,挑選出包括良性變異波形、不對稱波形、局灶性慢波、局灶性癇樣放電(包括不同腦區的棘波、棘慢波、多棘波、多棘慢波等)、彌漫性慢波、廣泛性慢波、全面性放電(包括對稱性、不對稱性、陣發性)、高度失律、爆發-抑制等在內的典型圖例和病例結合,分成10個PBL學習小組,每組1~2個案例。小組成員根據各自案例提出的問題,如該EEG是否有異常、異常波形的特征是什么、不同年齡階段或覺醒狀態下和睡眠期出現的臨床意義是什么等,通過查閱書籍和文獻、請教神經電生理醫師等途徑獲取資料,再進行小組討論。
3.3 分組討論,翻轉課堂
鼓勵同學們舉一反三,根據討論結果尋找1~3個有同樣波形的EEG案例,以豐富小組的成果并鞏固學習效果。對于成果匯報,不拘泥于形式,最常用的工具是PPT,同時也鼓勵同學們創新,如制作短視頻、以小品形式匯報或用各種思維導圖軟件進行匯報。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通過成果匯報和互相討論進行學習。例如,在探討青少年肌陣攣癲癇的案例時,其發作期的EEG表現為全面性棘波放電,學生們不僅可以熟悉這種異常的EEG波形,還可以通過查詢病例和文獻了解到兒童失神癲癇、全面強直-陣攣性發作癲癇以及青少年失神癲癇在EEG中同樣表現,小組匯報結束后,小組成員和其他小組可以繼續提出疑問,如為什么幾種癲癇發作在EEG上有相同的表現呢?其發作部位和原因有何異同?如何區分這幾種特發性全面性癲癇呢?這種教學模式強調學生作為課堂的主導者,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自主探索。
研究表明,翻轉課堂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提高理論及實操成績[6],彌補PBL教學法中的局限性。并且由于癲癇、腦炎、意識障礙等病情會處于動態變化中,基于臨床案例的翻轉課堂教學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建立良好的臨床知識體系。
3.4 教師及時反饋并評估,引導學生反思總結
評分系統:采用組內互評、學生自評和考核相結合的評價方式。組內互評使用馬斯特里赫特-同伴活動評定量表(M-PARS),該量表主要針對建設性、協作性和激勵性行為,使學生間的相互評估更加可靠有效[7];采用調查問卷收集信息,學生自行對課程的滿意度以及知識掌握程度進行評分[8];最后,以課程考核的方式從理論基礎知識和臨床分析能力兩個方面客觀分析最終的教學成果。三個角度相結合可以從各個維度評估教學成果,包括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臨床分析能力及課程滿意度等。尤其是臨床分析能力,需要在臨床環境下全面觀察學習者并進行評估,而形成性評估方法適用于在臨床環境中基于直接觀察提供反饋,使評估者有多種機會來觀察和監測溝通技能、程序技能、專業水平、臨床技能和一般能力[9-11]。
一項探索反饋對臨床表現的影響的meta分析發現,超過75%的納入研究認為及時地提供反饋起到積極的作用[12]。而現有的反饋框架,如彭德爾頓的模型[13],以學習者為中心,允許學習者對自我實踐進行評估,符合OBE理念對教學模式設計的期待。教學者引導學生對自我表現進行評價,并提出改進的建議。教學者在教學中擔任重要角色,深刻影響著學習者的行為和學習成效,通過良好的評估方式提供反饋,能夠縮小期望表現和實際表現的差距,因此對評估方法和教學者的選擇尤為重要[14]。
綜上,基于OBE理論的PBL教學模式,以傳統知識講授、病例分析以及翻轉課堂為主體,逐漸加深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印象,并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改變了單一的成果檢驗方式。應用知識講授、病例分析、翻轉課堂三步走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體現OBE理論及以其為基礎的PBL教學模式的核心思想,即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其自主性,還豐富了其內涵,改進學生對神經類疾病的學習效率,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臨床思維和實踐操作水平。尤其是對于癲癇來說,其所涉及的知識面廣,癥狀表現復雜,需要結合多種手段來分析致癇網絡。EEG在癲癇的診斷、治療和預后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EEG的教學過程中,建議應用基于OBE理論的PBL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利益沖突聲明 所有作者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