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Leber遺傳性視神經病變(LHON)微視野特征,初步探討其在LHON診斷及治療評估中的意義。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在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確診的LHON患者13例25只眼(患病組)納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4例7只眼;初診時年齡15.0(10.0,57.0) 歲。選取健康志愿者10例19只眼作為正常組,其中男性7例13只眼,女性3例6只眼;初診時年齡22.0(6.0,46.0)歲。根據初診時病程,將患病組患眼再分為無癥狀組(攜帶者)、亞急性組(<6個月)、動態組(6~12個月)、慢性組(>12個月),分別為7、6、5、7只眼。所有受檢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微視野檢查。BCVA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MP-3微視野計行微視野檢查,記錄受檢眼中心、上方、顳側、下方、鼻側5個區域的平均光敏感度(MS)值。兩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結果與正常組比較,患病組患眼中心、上方、顳側、下方、鼻側MS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5.629、-4.906、-5.630、-5.631、-5.227,P<0.05)。不同病程組患眼不同區域MS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H=12.296、11.583、10.110、12.994、8.663,P<0.05)。組間兩兩比較,無癥狀組與亞急性組,logMAR BCVA、中心M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0、0.007);亞急性組與動態組,顳側、下方、上方M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6、0.017、0.018);動態組與慢性組,上方M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31)。23只眼中,4只眼接受艾地苯醌治療后視野缺損較治療前明顯好轉。結論LHON患者早期中心視野缺損,逐漸向顳側、下方、上方進展,以顳側、下方為重;病程6~12個月時視野缺損達到穩定水平。MP-3微視野計可以協助早期診斷LHON,并為療效評估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