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過動物實驗優化腹腔鏡肝切除中入肝血流阻斷技術及肝實質離斷技術。方法 以10頭豬為實驗動物,以肝門阻斷鉗或可拆卸肝門阻斷鉗及鞘內解剖優化腹腔鏡下入肝血流阻斷技術; 在沒有任何入肝血流阻斷的情況下,分別進行肝臟局部切除、左外側葉及左內側葉的序貫切除,肝實質離斷采用超聲刀、LigaSure、微波刀、雙極電凝、外科夾及內鏡切割閉合器完成,比較不同器械離斷肝實質的效果和安全性。結果 肝門阻斷鉗或可拆卸肝門阻斷鉗行入肝血流全部阻斷或部分阻斷后,缺血部分肝臟顏色變化明顯; 鞘內解剖左半肝入肝血流阻斷后,左、右半肝間的缺血線明顯; 各種常用肝實質離斷器械均有其適用范圍,對其的優化使用可提高斷肝效率,減少出血。結論 通過動物實驗優化的腹腔鏡入肝血流阻斷技術以及肝實質離斷技術,可為腹腔鏡解剖性廣泛肝切除的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斷方法下行規則性或不規則性局部肝切除的手術方法及其臨床應用。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7月期間在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完成的25例腹腔鏡肝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行規則性肝切除術14例,不規則性局部肝切除術11例。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原發性肝癌9例,肝血管瘤10例,結直腸癌肝轉移1例,左肝內膽管結石5例。 結果本組25例均成功完成了腹腔鏡肝切除術(其中合并膽囊切除術3例,合并膽囊切除及膽總管探查術1例),無中轉開腹手術者。其中行區域性入肝血流阻斷聯合規則性肝切除術14例,應用自制的第一肝門阻斷器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斷聯合不規則的局部肝切除術11例。手術時間(149.6±19.8)min(120~195 min),術中出血量(320±73.6)mL(180~460 mL),腹腔引流管放置時間3~11 d。有1例術后第3天出現膽汁漏,予以放置自制雙套管沖洗后引流量逐漸減少,術后第11天順利拔管;其余病例未發生膽汁漏、出血、感染等并發癥。術后住院時間(8.6±2.4)d(5~13 d)。9例肝臟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均獲隨訪,截至2012年7月29日,其隨訪時間12~48個月,平均17個月,1年無瘤生存患者有7例。 結論腹腔鏡肝切除術是安全可行的,肝臟血流阻斷技術是其成功的關鍵和保障。左半肝或左外葉病灶可考慮行區域性入肝血流阻斷聯合規則性肝切除術;右半肝不規則的病灶或病灶較小時,應用自制的第一肝門阻斷器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斷聯合不規則的局部肝切除術,是簡潔、實用的方法,可避免切除過多的肝組織。
目的系統評價在肝切除術中應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斷(hemihepatic inflow occlusion,HHO)與全肝入肝血流阻斷(total hepatic inflow occlusion,THO)的效果。 方法計算機檢索CENTRAL(2013年第1期)、PubMed、EMbase、CBM、CNKI和中華醫學會數字化期刊系統,查找比較在肝切除術中應用HHO與THO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為從建庫至2013年5月,并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同時,手工檢索已發表的資料和會議論文。由2位研究者根據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進行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和質量評價后,采用RevMan 5.2軟件進行Meta分析。 結果最終納入10個RCT,包括788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 HHO在降低術后第1天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WMD=–235.84,95% CI(–411.28,–60.40),P=0.008]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WMD=–195.52,95% CI(–351.87,–39.16),P=0.01]水平,縮短AST[WMD=–3.83,95% CI(–4.52,–3.15),P<0.000 01]、ALT[WMD=–4.29,95% CI(–5.75,–2.84),P<0.000 01]和胃腸道的恢復時間[WMD=–1.52,95% CI(–2.75,–0.29),P=0.02]方面優于THO。隨著手術器械的不斷改進及手術經驗的不斷豐富,THO在縮短手術時間方面可能優于HHO。但兩者在術中出血量、術中術后是否輸血和住院時間方面無明顯差異。 結論肝切除術中應用HHO能減輕肝功能損害,縮短術后肝功能和胃腸道的恢復時間,但兩者在術中出血量、術中術后是否輸血和住院時間方面無明顯差異。受納入研究質量限制,上述結論尚待今后開展更多高質量研究加以驗證。
目的比較原發性肝癌肝切除術中應用 3 種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斷模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顧性分析近 3 年(2017–2020 年)筆者所在科室行肝切除及術后病理學檢查診斷為原發性肝癌的 152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中肝血流阻斷方法將患者分為 3 組,即單純應用間歇性 Pringle 法(intermittent Pringle method,IPM 組,41 例)、單純應用半肝血流阻斷法(半肝組,35 例)以及聯合應用半肝血流阻斷法和 IPM 法(聯合組,76 例)。分析 3 組患者一般資料以及術中出血量和術后肝功能指標的差異,動態觀察 3 組患者轉氨酶水平的變化。結果3 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3 組患者手術時間、切肝段數、輸血率、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 P>0.05)。聯合組和 IPM 組術中失血量顯著少于半肝組(P<0.05),聯合組和 IPM 組失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聯合組阻斷次數顯著少于 IPM 組(P<0.05)。3 組患者的轉氨酶在術后第 5 天均接近術前水平。結論在原發性肝癌肝切除術中,3 種入肝血流阻斷模式均安全、有效。聯合應用半肝血流阻斷法和間歇性 Pringle 法,可顯著減少術中出血量及入肝血流阻斷次數,且不會加重肝功能損傷。
目的闡述常見手術誘導肝臟體積增生方法的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 方法對臨床采用的門靜脈栓塞術、肝靜脈系統栓堵術、釔-90選擇性內照射治療、聯合肝臟分隔和門靜脈結扎的分階段肝切除術等手術誘導肝臟體積增生的術式進行綜述和總結。 結果各種誘導肝臟體積增生的術式均能有效誘導肝臟的體積增生,能為剩余肝臟體積過小的患者提供更多的手術機會,但各種術式在創傷程度、增生效率和推廣接受程度方面存在不同的差異。 結論各類術式均為術后剩余肝臟體積過小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但目前各術式間的優劣比較與最佳適應證尚無統一意見,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