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后壁骨折" 8條結果
      • 髖臼鎳鈦記憶合金三維內固定系統治療陳舊性髖臼后壁骨折合并骨缺損

        目的 探討應用髖臼鎳鈦記憶合金三維內固定系統(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 alloy-fixation system,ATMFS)結合自體髂骨解剖重建髖臼后壁骨折合并骨缺損的臨床效果。 方法 2002 年1 月- 2009 年2 月,收治17 例陳舊性髖臼后壁骨折合并骨缺損患者。男11 例,女6 例;年齡20 ~ 60 歲,平均41.7 歲。骨折至該次入院時間為14 ~ 180 d,平均63 d。髖臼關節面移位均≥ 3 mm。骨缺損按照美國骨科醫師協會(AAOS)髖臼骨折缺損分型標準:Ⅰ 型4 例,Ⅱ型6 例,Ⅲ型5 例,Ⅳ型2 例。手術去除殘留的髖臼后壁骨折塊和增生軟組織,復位股骨頭后取自體游離髂骨植于后壁缺損處,ATMFS 固定重建髖臼后壁,加用人工韌帶重建髖關節囊韌帶,防止股骨頭再脫位。 結果 術后3 d 骨折復位按照Matta 影像評定標準:優8 例,良6 例,可2 例,差1 例,優良率為82.3%。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坐骨神經損傷發生。患者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 ~ 8 年,平均3.9 年。術后2 ~ 6 個月骨折均愈合,平均3.6 個月。術后1 例發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 例發生髖臼周圍異位骨化。術后1 年,患者髖關節功能按照Merle d’Aubigné-Postel 的評分系統評價:獲優9 例,良6 例,可1 例,差1 例,優良率為88.2%。 結論 ATMFS 結合自體髂骨游離移植,利用人工韌帶重建髖關節囊韌帶,是治療髖臼后壁陳舊性骨折合并骨缺損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恢復髖關節的后方穩定,防止股骨頭再脫位。

        發表時間:2016-08-31 05:4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Kocher-Langenbeck 入路治療髖臼橫形骨折伴后壁骨折療效分析

        目的 探討Kocher-Langenbeck 入路治療髖臼橫形骨折伴后壁骨折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2 年1 月- 2009 年2 月,采用Kocher-Langenbeck 入路顯露并進行骨折復位固定治療髖臼橫形骨折伴后壁骨折17 例。男12 例,女5 例;年齡20 ~ 65 歲,平均33.4 歲。車禍傷16 例,高處墜落傷1 例。受傷至入院時間6 h ~ 11 d。骨折按Letournel分型標準均為復雜型骨折中的橫形骨折伴后壁骨折。合并髖關節后脫位3 例,四肢骨折8 例,坐骨神經損傷3 例,顱腦損傷1 例,脾破裂1 例。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感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 ~ 36 個月,平均19 個月。X 線片復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3 ~ 5 個月。骨折復位按Matta 等評定標準進行評價,獲解剖復位9 例,良好復位5 例,較差復位3 例。末次隨訪時根據改良Merle D’Aubigne 和Postel 髖臼骨折臨床評分標準,獲優4 例,良9 例,可3 例,差1 例,優良率76.5%。1 例術后出現牽拉性坐骨神經損傷癥狀者與3 例術前坐骨神經損傷者經對癥處理后12 個月神經功能完全恢復。術后9 周~ 12 個月出現創傷性關節炎5 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 例,異位骨化5 例。 結論 對于髖臼橫形骨折伴后壁骨折,術前需完善影像學資料,盡早采用Kocher-Langenbeck 入路切開復位,可取得滿意療效。

        發表時間:2016-09-01 09:0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應用髖臼鎳鈦記憶合金三維內固定系統治療髖臼后壁骨折伴髖關節后脫位

        目的 探討髖臼鎳鈦記憶合金三維內固定系統(acetabular tridimensional memoryalloy-fixation system,ATMFS)治療髖臼后壁骨折伴髖關節后脫位的方法及臨床效果。 方法 2004 年1 月- 2006 年2 月,收治15 例髖臼后壁骨折伴髖關節后脫位患者。男11 例,女4 例;年齡21 ~ 68 歲,平均43.5 歲。交通傷8 例,高處墜落傷5 例,其他傷2 例。左側9 例,右側6 例。骨折根據Thompson-Epstein 分型:Ⅱ型6 例,Ⅲ型5 例,Ⅳ型2 例,Ⅴ型2 例。影像學檢查示髖臼關節面存在2 ~ 5 mm 移位,平均3 mm。傷后至入院時間為6 h ~ 2 周,平均1.5 d。入院后行股骨髁上骨牽引,12例手法復位,3 例股骨頭卡壓者于術中復位。入院后2 ~ 7 d 采用ATMFS 固定骨折,其中4 例骨缺損者采用自體髂骨植骨修復。 結果 手術時間90 ~ 390 min,平均210 min。術中失血量350 ~ 2 500 mL,平均360 mL。住院日7 ~ 21 d,平均10 d。1 例于術后4 d 出現表皮感染,經對癥處理后愈合;余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深部感染、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 ~ 3 年,平均1.6 年。術后出現股骨頭壞死及Brooker Ⅱ級異位骨化各1 例,髖關節功能尚好,未作特殊處理。術后1 周采用Matta 的X 線標準評估骨折復位:優7 例,良5 例,一般2 例,差1 例,優良率為80%。末次隨訪時采用d’Aubigné 等臨床評定標準評價臨床療效:優8 例,良5 例,一般1 例,差1 例,優良率86.7%。 結論 ATMFS 治療髖臼后壁骨折伴髖關節后脫位,可有效提高股骨頭與髖臼解剖對應率,減少髖臼骨折并發癥的發生以及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遠期療效需進一步觀察。

        發表時間:2016-09-01 09:0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鎖定重建鋼板應用于髖臼橫行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學研究

        目的探討鎖定重建鋼板行髖臼橫行后壁骨折內固定的生物力學穩定性,為其臨床應用提供生物力學依據。 方法取8具(16個)成人尸體髖臼標本,制備髖臼橫行后壁骨折模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8個標本。實驗組采用10孔后柱鎖定重建鋼板固定,對照組采用10孔后柱重建鋼板聯合前柱拉力螺釘及后壁螺釘固定。應用生物力學試驗機對標本加載至供體體質量的5/6,加載速度15 N/s,計算加載時間并進行垂直加載。通過光柵位移傳感器記錄四邊體內側橫向、骨折端縱向及后壁骨折塊位移,比較兩組生物力學穩定性。 結果實驗組四邊體內側橫向位移為(1.99±0.32)mm,大于對照組的(1.75±0.22)m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735,P=0.105)。實驗組骨折端縱向位移及后壁骨折塊位移分別為(1.56±049)、(0.86±0.33)mm,均小于對照組的(1.64±0.51)、(1.01±0.35)mm,但組間比較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t=0.293,P=0.772;t=1.516,P=0.154)。 結論對于髖臼橫行后壁骨折,應用鎖定重建鋼板內固定能提供足夠的生物力學穩定性,同時避免了拉力螺釘的使用,顯著降低了螺釘植入關節的風險。

        發表時間:2016-11-14 11: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自制彈簧鋼板在髖臼后壁骨折手術中的應用

        目的探討自制彈簧鋼板在手術治療髖臼后壁骨折中的應用及療效。方法2013 年 6 月—2017 年 6 月,收治髖臼后壁骨折患者 38 例。男 27 例,女 11 例;年齡 28~68 歲,平均 53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 18 例,高處墜落傷 15 例,跌倒傷 5 例。其中,單純后壁骨折 4 例,后壁骨折伴髖關節后脫位 18 例,后壁骨折伴后柱骨折 10 例,后壁骨折伴橫斷骨折 6 例。受傷至入院時間 1~4 d,平均 2.5 d;受傷至手術時間 4~8 d,平均 5 d。采用 Kocher-Langenbeck 入路(35 例)和聯合髂腹股溝入路(3 例)復位骨折后,首先采用彈簧鋼板壓住固定后壁骨折,然后使用重建鋼板壓住彈簧鋼板固定于后柱。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2~36 個月,平均 28 個月。發生創傷后坐骨神經損傷 5 例及術中牽拉致坐骨神經損傷 2 例,均在術后 3 個月完全恢復。影像學復查示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時間 10~16 周,平均 12 周。隨訪期間無內固定物斷裂和失效發生;末次隨訪時發生股骨頭壞死 2 例,創傷性關節炎 1 例,骨化性肌炎 1 例。術后 12 個月根據 Harris 評分標準評價髖關節功能,獲優 27 例,良 5 例,可 2 例,差 4 例。結論髖臼后壁骨折術中使用彈簧鋼板固定后壁骨折塊后,再使用重建鋼板壓住彈簧鋼板固定于后柱,具有手術操作簡便、固定可靠的優點。

        發表時間:2020-02-18 09:1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新型 H 形解剖鈦板治療髖臼后壁/后柱骨折

        目的探討新型 H 形解剖鈦板治療髖臼后壁/后柱骨折的療效。方法2012 年 3 月—2019 年 4 月,應用新型 H 形解剖鈦板治療 46 例累及后壁/后柱的髖臼骨折患者。男 28 例,女 18 例;年齡 20~70 歲,平均 45.5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 34 例,高處墜落傷 12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 2~14 d,平均 7 d。Letournel-Judet 分型:后壁骨折 12 例、后柱骨折 1 例、橫形骨折 3 例、橫形伴后壁骨折 9 例、后柱伴后壁骨折 8 例、前柱伴后半橫形骨折 2 例、T 形骨折 3 例、雙柱骨折 8 例。術后采用 Matta 評價標準評定骨折復位情況,Merle d’Aubign-Postel 評分標準評價髖關節功能。結果46 例均順利完成手術;后路手術時間 60~120 min,平均 80 min;術中出血量 200~600 mL,平均 300 mL。術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無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坐骨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6~72 個月,平均 37 個月。骨折復位根據 Matta 評價標準評定,獲解剖復位 40 例、滿意復位 4 例、不滿意復位 2 例,滿意率為 95.7%(44/46);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為 3~6 個月,平均 4.3 個月;隨訪期間無內固定失效發生。末次隨訪時 Merle d’Aubign-Postel 評分為 6~18 分,平均 15.5 分;其中優 38 例、良 4 例、可 2 例、差 2 例,優良率為 91.3%(42/46)。術后 4 例發生異位骨化,4 例發生創傷性關節炎,2 例發生股骨頭壞死。結論對于累及后壁/后柱的髖臼骨折,新型 H 形解剖鈦板可以提供牢固固定,術后骨折復位滿意,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

        發表時間:2021-01-29 03: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單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結合順行經皮通道螺釘技術治療髖臼橫形伴后壁骨折

        目的探討應用單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結合順行經皮通道螺釘技術治療髖臼橫形伴后壁骨折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10月采用單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聯合前柱順行經皮通道螺釘內固定治療的17例髖臼橫形伴后壁骨折患者臨床資料。男11例,女6例;年齡42~64歲,平均53.6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2例,高處墜落傷5例。受傷至手術時間4~16 d,平均8.8 d。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中透視次數;復查X線片觀察骨折愈合情況,記錄并發癥;末次隨訪時,采用Matta 評分標準評價骨折復位、髖關節Harris評分及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評分評估髖關節功能。結果 手術時間150~230 min,平均185.9 min;術中出血量385~520 mL,平均446.2 mL;術中透視18~34次,平均27.5次。術后發生1例切口脂肪液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出現肢端麻木,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無泌尿生殖系統及腸道等損傷發生。17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8個月,平均19.9個月。骨折均獲骨性愈合,愈合時間8~14周,平均10.8周。無內固定物松動、斷裂等并發癥發生。末次隨訪時,根據Matta評分標準骨折獲解剖復位12例、滿意復位3例、復位可2例,滿意率88.2%;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獲優12例、良3例、可2例,優良率88.2%;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評分獲優11例、良3例、可3例,優良率82.4%。結論采用單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結合前柱順行經皮通道螺釘技術治療髖臼橫形伴后壁骨折微創、并發癥較少、操作簡便,療效滿意。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后方微創入路治療髖臼后壁骨折的臨床療效

        目的探討后方微創入路治療髖臼后壁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6月應用后方微創入路治療的17例髖臼后壁骨折患者臨床資料。男14例,女3例;年齡28~57歲,平均4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2例,高處墜落傷5例。合并髖關節后脫位3例,坐骨神經損傷2例。骨折按國際內固定研究協會/美國骨創傷協會(AO/OTA)分型,A1.1型11例,A1.2型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5~8 d,平均6.2 d。記錄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及手術時間;采用Matta評定標準評價后壁骨折復位質量;術后6個月及末次隨訪時采用改良Merle d’ Aubign-Postel評分標準評價髖關節功能。 結果17例均順利完成手術。切口長度7~9 cm,平均8.3 cm,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術中出血量200~350 mL,平均281 mL;手術時間45~70 min,平均57 min。2例術前存在坐骨神經損傷者,術后3個月坐骨神經功能完全恢復;余15例術后均未出現坐骨神經損傷癥狀。17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4~27個月,平均19.5個月。術后1周根據Matta評定標準評價復位質量,獲解剖復位12例、滿意復位5例,滿意率100%。術后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4~6個月,平均4.7個月。根據改良Merle d’ Aubign-Postel評分標準,術后6個月髖關節功能評分13~18分,平均16.1分,其中優5例、良9例、可3例,優良率82.4%;末次隨訪時髖關節功能評分7~18分,平均13.7分,其中優3例、良9例、可3例、差2例,優良率70.6%。隨訪期間無感染、內固定失效、股骨頭壞死發生,2例術后出現異位骨化。結論后方微創入路創傷小、手術時間短、出血少,不切斷外旋肌,經臀中肌-梨狀肌間隙、梨狀肌-上孖肌間隙顯露,可為髖臼后壁骨折提供足夠的安全顯露范圍,是一種可靠的髖臼后側備選手術入路。

        發表時間:2025-02-17 08:5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