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手術治療Dubberley 3B型肱骨小頭-滑車骨折的方法及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且獲完整隨訪的8例Dubberley 3B型肱骨小頭-滑車骨折患者臨床資料。男2例,女6例;年齡43~65歲,平均55歲。致傷原因:跌傷6例,電動自行車傷1例,交通事故傷1例。均為新鮮閉合骨折;無神經、血管損傷。受傷至手術時間3~15 d,平均5.9 d。經尺骨鷹嘴截骨入路充分顯露,采用由后向前的3.0 mm Herbert加壓螺釘結合后外側2.4 mm或2.7 mm鎖定加壓支撐鋼板固定,及關節面軟骨下骨冠狀面橫行1.0 mm克氏針或3.0mm Herbert螺釘固定,修復損傷的內、外側副韌帶。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18個月,平均14.5個月。X線片示7例骨折愈合,愈合時間12~24周,平均15周;1例骨折不愈合,X線片示持續存在骨折線伴肱骨小頭骨折塊部分吸收。隨訪期間無內固定物失效、肱尺關節不穩定、創傷后骨關節炎、尺神經炎等并發癥發生。末次隨訪時患肘關節活動范圍:伸肘0~40°,平均25.0°;屈肘100~135°,平均116.3°;前臂旋前60~70°,平均61.3°;旋后80~90°,平均81.3°。Broberg和Morrey肘關節功能評分為64~96分,平均81.1分;獲優2例,良4例,可2例,優良率75%。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0~3分,平均1分。 結論 對于Dubberley 3B型肱骨小頭-滑車骨折,早期解剖重建肱骨小頭和滑車,修復損傷的內、外側副韌帶,術后早期主動活動鍛煉,可獲滿意療效。
目的探討肩關節復發性脫位患者盂肱關節一致性與穩定性的相關性。方法以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89例(89側)肩關節復發性脫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6例,女53例;年齡20~79歲,平均44歲。左肩40例,右肩49例。脫位2~6次,平均3次。采用Mimics 20.0軟件基于CT掃描圖像重建肱骨頭及肩胛盂三維模型,測算肩胛盂軌跡(glenoid track,GT)、包容指數、嵌合指數、契合指數、Hill-Sachs間隙(Hill-Sachs interval,HSI),并判斷on/off track程度(K值,即HSI與GT差值)。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on/off track程度(K值)與包容指數、嵌合指數、契合指數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 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示,K值與包容指數無相關(P>0.05),與嵌合指數、契合指數成正相關(P<0.05)。回歸方程:K=–24.898+35.982×嵌合指數+8.280×契合指數,R2=0.084。結論 肩關節復發性脫位中,肱骨頭、肩胛盂骨性面積及曲率與肩關節穩定性相關。肱骨頭骨性面積增大、肩胛盂骨性面積減小、肱骨頭曲率增大、肩胛盂曲率減小是影響盂肱關節穩定性的危險因素。
目的 探討手術治療前向鷹嘴骨折脫位的方法及臨床療效。 方法回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且獲完整隨訪的10例前向鷹嘴骨折脫位患者臨床資料。男6例,女4例;年齡27~68歲,平均46.1歲。交通事故傷7例,高處墜落傷2例,跌傷1例。新鮮骨折9例,陳舊性骨折1例。尺骨鷹嘴粉碎性骨折9例,斜形骨折l例。合并Regan-Morrey Ⅲ型冠狀突骨折5例,MasonⅡ型和Ⅲ型橈骨頭骨折各1例。行切開復位內固定,其中采用重建鋼板4 例,張力帶加重建鋼板5例,張力帶加1/3管狀鋼板1例;2例行一期植骨。 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26個月,平均19.8個月。X線片檢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12~24周,平均16.4周;隨訪期間無內固定失效、肱尺關節不穩定、創傷后關節炎發生。末次隨訪時,肘關節功能根據Broberg-Morrey功能評價標準評分為69~100分,平均89.1分;獲優4例,良4例,可2例,優良率80%。上肢功能評定表(DASH)評分為0~22分,平均9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0~3分,平均0.5分。 結論對于前向鷹嘴骨折脫位,應用鋼板進行堅強內固定、解剖重建滑車切跡及術后早期主動活動鍛煉,可獲得滿意療效。
目的探討保留肱三頭肌止點入路人工全肘關節置換(total elbow arthroplasty,TEA)的臨床療效。方法2012 年 1 月—2017 年 9 月,采用保留肱三頭肌止點入路 TEA 治療 17 例肘關節疾病患者。男 3 例,女 14 例;年齡 48~85 歲,平均 65.2 歲。左肘 5 例,右肘 12 例。肱骨遠端骨折 11 例,其中 AO 分型 C1 型 2 例、C3 型 9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 3~10 d,平均 4.1 d。骨關節炎 3 例,類風濕關節炎 3 例;病程 2~26 年,平均 8.7 年。術后采用 Mayo 肘關節功能評分(MEPS)評估肘關節功能,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肘關節疼痛程度;攝肘關節 X 線片,觀察假體位置、有無異位骨化及假體周圍骨折等發生。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6 例獲隨訪,隨訪時間為 18~69 個月,平均 40.6 個月。2 例術中發生尺神經損傷者,對癥處理后恢復。末次隨訪時,MEPS 評分為 55~100 分,平均 90.3 分;獲優 11 例、良 2 例、中 2 例、差 1 例,優良率 81.3%。VAS 評分為 0~2 分,平均 0.4 分。X 線片復查示隨訪期間無聚乙烯磨損、假體松動及斷裂、假體位置異常、假體周圍骨折等發生,假體存活率 100%。2 例分別于術后 2、3 個月發生異位骨化。結論保留肱三頭肌止點入路 TEA 治療肱骨遠端骨折、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均可獲得滿意療效。
目的 總結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反向全肩關節置換術中采用結節縫合法聯合自體骨植骨技術重建固定結節的效果。方法 回顧分析2014年6月—2022年4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28例新鮮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臨床資料。男7例,女 21 例;年齡 65~81歲,平均73.8歲。致傷原因:摔傷21例,交通事故傷6例,高處墜落傷1例。受傷至手術時間5~20 d,平均9.2 d。骨折分型:Neer三部分骨折8例、四部分骨折20例。采用反向全肩關節置換術治療,術中使用結節縫合法聯合自體骨植骨重建固定大、小結節。術后采用Constant評分、美國肩肘外科協會(ASES)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程度,記錄肩關節主動前屈上舉、外旋和內旋活動度。攝肩部X線片觀察假體位置,并根據Boileau提出的評價標準評價大結節愈合情況,比較愈合與未愈合(移位、吸收)患者間療效差異。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4~106個月,平均60.9個月。末次隨訪時,肩關節疼痛VAS評分0~6分,平均1.1分。肩關節功能Constant評分45~100分,平均80.1分; ASES評分57~100分,平均84.7分。肩關節主動活動度:前屈上舉60°~160°,平均118°;外旋0°~50°,平均30°;內旋達S5~T8椎體水平。隨訪期間無肩關節再脫位或嚴重肩部不穩定發生,無翻修手術。X線片復查示假體位置良好,無假體松動;末次隨訪時根據Boileau提出的評價標準,大結節愈合22例(78.6%)、移位3例(10.7%)、吸收3例(10.7%)。愈合組患者肩關節功能及疼痛相關評價指標均優于未愈合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反向全肩關節置換術中,結節縫合法聯合自體骨植骨技術能可靠固定大、小結節,為其解剖愈合奠定基礎,有利于術后肩部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