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過宏基因組二代測序(mNGS)分析單純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微生物菌群差異。方法納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21年12月—2023年3月間住院的肺炎患者,根據是否合并慢阻肺分為單純肺炎組和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組,應用 mNGS 技術檢測BALF微生物,分析兩組的菌群分布特征。 結果 共納入97例患者,其中80例患者(81.82%)微生物檢測結果為陽性。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組的吸煙指數顯著高于單純肺炎組(t=–3.62,P=0.001)。兩組菌群分布存在差異,在屬水平檢測上,在單純肺炎組檢出19種微生物,其中細菌8種(42.11%)、真菌2種(10.53%)、病毒3種(15.79%)、其他類型微生物6種(31.58%);而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組檢測出22種微生物,細菌10種(47.62%)、真菌3種(14.29%)、病毒4種(19.05%)、其他類型微生物4種(19.05%)。兩組RPM值也存在差異,細菌RPM值在非重癥肺炎時,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組細菌RPM值在屬水平顯著高于與單純肺炎組(Z=?2.706,P=0.007)。單純肺炎患者為重癥感染時,RPM值在屬和種水平均顯著高于與非重癥感染(Z=?2.202,P=0.028; Z=?2.141,P=0.032)。慢阻肺合并重癥肺炎時,細菌RPM值只有在種水平顯著高于非重癥肺炎(Z=?2.367,P=0.017)。結論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和單純肺炎患者BALF菌群在屬和種分布特征不同,細菌為最主要的微生物類型,但兩組優勢細菌類型不同。單純肺炎以細菌、病毒和其他類型微生感染為主,而慢阻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以真菌和細菌感染為主。RPM值可能成為提示肺炎嚴重程度的指標之一。
心臟外科手術恢復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術前、術中及術后因素。機械通氣時間延長是心臟外科術后主要不良后果之一,它已被廣泛接受作為衡量心臟外科手術質量的指標。近年來對心臟外科術后機械通氣時間延長的危險因素的研究較多,然而,目前尚無明確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來預防機械通氣時間延長。本文對心臟外科手術圍手術期機械通氣時間延長的影響因素及干預手段予以總結。
目的 探討血清降鈣素原( PCT) 及C 反應蛋白( CRP) 在社區獲得性肺炎( CAP) 和肺結核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分析2011 年4 月至2011 年12 月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內科收住的明確診斷的CAP患者134 例, 同期收住的明確診斷為肺結核患者86 例。收集患者入院24 h 內的血常規、PCT、CRP、紅細胞沉降率( ESR) 、病原學等指標。結果 PCT 及CRP在CAP 患者中的水平高于肺結核患者[ PCT: M( Q) 0. 30( 1. 54) 比0. 05( 0. 11) ng/mL, P lt; 0. 01; CRP: M( Q) 57. 85( 87. 43) 比21. 15( 55. 75) mg/L, P lt;0. 01] 。通過ROC 曲線分析, 與CRP 相比, PCT 能較好的區別CAP和肺結核[ PCT 的ROC 曲線下面積0. 736( 95% CI 0. 668 ~0. 803) , CRP 的ROC 曲線下面積為0. 652( 95% CI 0. 576 ~0. 727) ] 。PCT 在肺結核患者痰涂陽與痰涂陰兩組中無顯著性差異。結論 CAP患者的PCT 及CRP水平較肺結核患者高; 肺結核患者的PCT 水平不高, 對于肺結核痰涂陽及涂陰患者無診斷價值, 但對于結核高發地區有助于區別CAP 與肺結核。
目的 系統評價長期節律控制藥物治療心房顫動的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現狀。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Scopus、CNKI、SinoMed和WanFang Data數據庫及權威衛生技術評估機構官方網站,搜集長期節律控制藥物治療心房顫動的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及基于藥物經濟性的推薦意見,檢索時限均從建庫至2022年4月23日。由2名評價員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后進行系統評價。結果 共納入19篇文獻,包括11個成本-效果/效用分析的研究和8份衛生技術評估機構官方文件。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中僅有5個(45.5%)研究報告質量相對較高,且英文研究質量高于中文研究;納入研究中缺少衛生經濟學分析方案、公平性和分布效應、患者和利益相關者參與及影響等CHEERS 2022的關注要素。評價藥物多聚焦于決奈達隆和胺碘酮,且研究結果顯示決奈達隆相對于其他藥物在不同研究設計和國家環境下均具有成本-效果,然而衛生技術評估機構的推薦意見與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結論 長期節律控制藥物的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報告質量有待改進,需要提高針對中國患者的心房顫動節律控制藥物領域的臨床證據質量,并通過預算影響分析、分布成本-效果分析等評價方法全面探索藥物衛生經濟性并為決策者提供高質量決策依據。
目的探討非體外循環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OPCAB)術前單次他汀強化負荷的安全性及其對術后心肌保護的作用。 方法納入江蘇省人民醫院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期間140例擇期行OPCAB的患者,于術前12 h用統計軟件產生隨機序列,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單次負荷80 mg阿托伐他汀的他汀負荷組,每組70例。檢測入院時、術后6 h、術后12 h、術后24 h、術后48 h、術后72 h、術后96 h和術后120h 8個時間點心肌損傷標志物[肌鈣蛋白T(TnT)、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紅蛋白(Mb)],以及術前2 d、術后1 d、術后4 d、術后7 d和出院前等5個時間點的肝臟功能[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和總膽紅素(TBIL)]、血脂[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 結果所有患者均手術順利,康復出院。兩組患者術前臨床資料及上述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圍手術期兩組ALT和AST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術后ALT(4.29% vs.5.71%,P=1.000)和AST(4.29% vs.0%,P=0.245)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比較,他汀負荷組術后TnT[(0.23±0.27)ng/ml vs.(0.16±0.24)ng/ml,P=0.011]、CK-MB[(29.57±30.04)U/L vs.(17.73±14.07)U/L,P=0.001]、hsCRP[(31.85±22.89)mg/L vs.(20.81±10.96)mg/L,P=0.001)峰值顯著降低。他汀負荷組TnT大于正常值上限的發生率(47.1% vs.65.7%,P=0.041)及大于5倍正常值上限的發生率(8.6% vs.22.9%,P=0.037)均低于對照組。他汀負荷組CK-MB大于正常值上限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20.0% vs.54.3%,P=0.000)。 結論OPCAB術前單次他汀強化負荷安全,且有減輕術后心肌損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