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下脛腓聯合損傷三聯征二次手術后的康復治療方法。 方法 報告 1 例 16 歲男性患者于 2014 年 2 月在運動訓練時因右踝過度旋后造成右外踝關節骨折、下脛腓分離,于 2014 年 3 月在外院行外踝關節鏡探查,外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患者術后因過早負重造成內固定螺釘斷裂,于 2014 年 8 月 20 日在外院行內固定取出術。患者于 2014 年 9 月 25 日在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體能康復中心進行康復治療,分析其康復評定結果并調整康復治療方案。 結果 康復第 1 階段結束時患者右側踝關節肌力、踝關節活動度、Y形平衡測試評定結果均較左側差;康復第 2 階段末各指標測量結果與第 1 階段末比較有明顯好轉;康復第 3 階段末僅有右腿站立下蹲前向稍差,右側踝關節肌力、踝關節活動度及其余方向下蹲均接近正常。 結論 通過治療-評估-改進治療-再評估的系統康復模式可應對復雜型踝關節運動損傷。
目的探討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治療 Danis-Weber A 型外踝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45例Danis-Weber A 型外踝骨折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手術方式分為觀察組(采用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治療,23例)和對照組(采用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治療,2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骨折Danis-Weber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及合并韌帶損傷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部分負重時間、返回工作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術后1、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踝關節背伸、跖屈、內翻、外翻活動度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術后3個月及末次隨訪時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評分,對患者踝關節功能及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結果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18個月,平均15.1個月。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部分負重時間和返回工作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隨訪期間,觀察組出現1例關節僵硬,對照組出現1例關節面移位、1例關節僵硬和1例創傷性關節炎;兩組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術后時間延長,兩組患者踝關節跖屈、背伸、內翻、外翻活動度和VAS評分均逐漸改善,各時間點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個月,觀察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間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與術后3個月的AOFAS評分差值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與常規外踝解剖鎖定鋼板相比,采用新型鉤匙狀解剖鎖定板固定治療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更牢靠,有利于踝關節早期功能鍛煉,使患者更早負重,盡早返回工作崗位,且手術時間無顯著延長,臨床效果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