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評估三維計算機斷層掃描支氣管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bronchography and angiography,3D-CTBA)聯合吲哚菁綠(indocyanine green,ICG)反染法在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肺段切除術中的安全性及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蘇北人民醫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125例行VATS肺段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0例(32.0%)、女85例(68.0%),平均年齡(54.8±11.1)歲。 結果全組患者均在3D-CTBA和ICG反染法聯合應用下順利完成手術,手術過程與術前模擬基本一致。段間平面均成功顯示,且ICG注入未見不良反應。125例患者共取出130枚病理標本,平均手術時間(126.8±41.9)min,平均首次發出熒光時間(22.7±4.9)s,從開始標記到標記結束的平均時間為(65.6±20.3)s,中位術中出血量20.0(10.0~400.0)mL,術后住院時間5.6(4.0~28.0)d,胸腔引流管放置時間3.2(2.0~25.0)d。病理結果顯示微浸潤性腺癌最多(50/130,38.5%),其次為浸潤性腺癌(48/130,36.9%);轉移性腫瘤3枚(3/130,2.3%)。結論3D-CTBA聯合ICG反染法行VATS肺段切除術是一種安全可行的方法,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肺葉切除及淋巴結清掃是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術式,但隨著低劑量螺旋CT的廣泛使用,有更多的小結節型肺癌被檢出,對于此類小結節繼續行肺葉切除是否合適一直備受爭議。根據大量回顧性研究以及隨機對照試驗如JCOG0201、JCOG0804/WJOG4507L、JCOG0802及CALGB/Alliance 140503等,對于直徑≤2 cm的以磨玻璃成分為主的肺癌,尤其是腫瘤實性成分比值(consolidation tumour ratio,CTR)≤0.25的結節,亞肺葉切除(楔形切除或肺段切除)安全有效;對于直徑≤2 cm以實性成分為主(CTR>0.5)的肺癌,肺段切除術在術后5年總生存率和肺功能保護方面優于肺葉切除,肺段切除或許應當成為此類結節的標準術式。對于多原發肺癌的外科治療應堅持“主病灶優先,兼顧次要病灶”的原則,結合患者自身特點綜合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案。
目的 探討DNAJC5B在食管癌免疫療中的作用。方法利用TCGA數據庫中食管鱗癌的數據集,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選擇了與DNAJC5B表達相關的基因,隨后進行了基因本體(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此外,單細胞RNA測序數據用于分析不同T細胞亞群中DNAJC5B的表達。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和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評估DNAJC5B的預后價值。結果DNAJC5B在晚期食管癌患者中高表達,尤其是男性。GO和KEGG分析表明,DNAJC5B表達與免疫相關過程(如適應性免疫反應和細胞表面受體信號通路)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單細胞結果表明,DNAJC5B表達與免疫功能正相關,DNAJC5B主要在CD8+ T細胞中積累。Kaplan-Meier生存曲線表明,DNAJC5B高表達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681 d,明顯低于低表達患者的1 361 d。并且獨立預后分析結果顯示DNAJC5B的風險比分別是3.577和4.114(P均<0.05)。結論DNAJC5B可能在食管癌中發揮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特別是在調節CD8+ T細胞功能和腫瘤免疫逃逸方面。這些發現支持了DNAJC5B作為食管癌治療和預后評估生物標志物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