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不同時間窗尿激酶動脈溶栓治療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CRA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顧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眼科住院治療的CRAO患者157例157只眼納入研究。其中,男性120例,女性37例;平均年齡(54.87±12.12)歲,平均發病時間(65.66±67.44)h。所有患者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檢測BCVA,并將結果轉換為logMAR視力記錄。采用FFA測量患眼臂-視網膜循環時間(A-Rct)及視網膜動脈主干-末梢充盈時間(FT)。患眼平均logMAR BCVA為2.44±0.46,平均A-Rct、FT分別為(27.72±9.78)、(13.58±14.92)s。根據發病時間將患者分為發病3~72 h組、發病73~240 h組,分別為115例和42例。兩組患者年齡、A-Rct及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197、-1.242、-8.990,P=0.844、0.369、0.369);F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3.652,P=0.000)。發病后3~24 h、25~72 h、73~96 h、97~120 h、121~240 h進行尿激酶動脈溶栓治療,不同治療時間窗患者的年齡、A-Rc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6.588、6.679,P=0.253、0.246);FT、logMAR BCVA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0.150、71.378,P=0.000、0.000)。治療后24 h復查FFA,治療后30 d復查視力。對比分析患眼治療前后A-Rct、FT及BCVA的變化情況。觀察患者治療中及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兩組計量資料均數比較,符合正態分布者采用t檢驗,非正態分布者采用χ2檢驗。發病時間與治療后A-Rct、FT縮短時間及logMAR BCVA差值的相關性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治療后24 h,患眼A-Rct、FT分別為(19.64±6.50)、(6.48±7.36)s,均較治療前明顯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236、-14.703,P=0.000、0.000)。治療后30 d,患眼logMAR BCVA為1.72±0.76,較治療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4.460,P=0.000)。不同治療時間窗的患眼治療前后A-Rct、FT縮短時間和logMAR BCVA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2.408、24.200、104.388,P=0.030、0.000、0.000)。發病3~72 h組和發病73~240 h組患眼治療后A-Rct縮短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042,P=0.297);FT縮短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81,P=0.000);logMAR BCVA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9.905,P=0.000)。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發病時間與治療后A-Rct、FT縮短時間均無相關性(rp=-0.040、-0.081,P=0.436、0.115),與logMAR BCVA差值呈負相關(rp=-0.486,P=0.000)。治療后發生顱內出血1例,經脫水減輕腦水腫、清除自由基以及腦保護等治療后好轉。結論尿激酶動脈溶栓治療發病3~240 h內的CRAO有效,A-Rct、FT均縮短,視力提高;但隨著溶栓治療時間窗的延長治療效果降低,72 h內尿激酶動脈溶栓治療效果較好。
目的 觀察非動脈炎性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NA-CRAO)伴內界膜脫離(ILMD)患眼的臨床及影像特征,初步分析其與視力預后的關系。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14年1月至2023年6月于西安市人民醫院(西安市第四醫院)眼科住院治療的NA-CRAO患者88例88只眼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光相干斷層掃描(OCT)、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檢查。BCVA檢查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進行,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應用OCT觀察是否存在ILMD以及視網膜內層是否增厚、解剖分層是否消失。采用FFA記錄臂-視網膜循環時間(A-Rct)、視網膜動脈主干-末梢充盈時間(FT),觀察睫狀體視網膜動脈、熒光素逆行充盈、棉絨斑、熒光素節狀性充盈、黃斑區無灌注、毛細血管熒光素滲漏、視盤強熒光、脈絡膜背景弱熒光等特征。根據是否伴有ILMD,將患者分為ILMD組、非ILMD組,均為44例44只眼。兩組患者采用相同治療方法進行治療。治療后隨訪時間30 d。對比觀察兩組患者臨床、FFA特征以及治療前后BCVA。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結果ILMD組、非ILMD組患者中,男性、女性均分別為43、1例,男性占比明顯高于女性。治療前及治療后,ILMD組、非ILMD組患眼logMAR BCVA分別為2.35±0.42、2.01±0.46和1.47±0.60、0.77±0.49;兩組患眼治療前及治療后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8.025、12.358,P<0.001)。治療前,與非ILMD組比較,ILMD組患眼A-Rct、FT更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52、3.385,P<0.05);治療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040、1.447,P>0.05)。ILMD組伴有睫狀視網膜動脈、棉絨斑的占比低于非ILMD組,但伴有睫狀視網膜動脈的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961,P>0.05),伴有棉絨斑的占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364,P<0.05)。與非ILMD組比較,ILMD組視網膜動脈熒光素逆行充盈(χ2=-2.846)、節段性充盈(χ2=-3.907)、黃斑區無灌注(χ2=-6.656)、毛細血管熒光素滲漏(χ2=-4.367)、視盤強熒光(χ2=-3.525)、脈絡膜背景弱熒光(χ2=-2.276)占比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NA-CRAO患者中,與不伴ILMD者比較,伴ILMD者視網膜缺血程度更重,治療前后BCVA均更差。ILMD是NA-CRAO視力預后不良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