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在游離腓骨皮瓣修復下頜骨缺損中,使用混合現實技術定位穿支血管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2020年6月—2023年6月,采用游離腓骨皮瓣修復12例下頜骨缺損患者。男8例,女4例;年齡35~78歲,平均61歲。下頜骨成釉細胞瘤9例,侵犯下頜骨口腔鱗癌3例。病程15 d~2年,中位病程14.2個月。下頜骨缺損長度5~14 cm,平均8.5 cm;軟組織缺損范圍為5 cm×4 cm~8 cm×6 cm。術前均行頜面部增強CT和下肢CT血管造影檢查,將所得數據制成下頜骨、下肢穿支血管三維模型。術中使用混合現實技術將穿支血管三維模型重疊于患者體表,制取游離腓骨皮瓣修復缺損。腓骨切取長度為6~15 cm,平均9.5 cm;皮瓣切取范圍6 cm×5 cm~10 cm×8 cm,供區拉攏縫合(7例)或游離植皮修復(5例)。結果12例患者術前使用混合現實技術定位穿支血管30支,每例平均2.5支;術中測量術前定位穿支血管穿出點與實際穿出點距離為1~4 mm,平均2.8 mm。術后12例腓骨瓣順利成活;1例皮瓣遠端邊緣壞死,換藥后延期愈合。供區發生感染1例,經抗炎換藥治療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植皮順利成活。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8~36個月,中位時間21個月。修復面部外形好,皮瓣無臃腫。3例術后接受放化療患者中,隨訪6個月時2例正常骨愈合、1例延遲愈合。結論在游離腓骨皮瓣修復下頜骨缺損手術中使用混合現實技術,可以實現穿支血管三維可視化,手術操作簡便,誤差較小。
目的 探討肝臟局灶性增生結節(FNH)的診斷和治療。 方法 回顧性分析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12年間收治并經病理檢查證實的9例FNH的臨床、影像學和病理學資料。結果 FNH術前正確診斷率較低,該病多見于中、青年,多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AFP檢查正常,彩色多普勒檢查多發現病灶有血管通過,CT動態掃描增強后早期有顯著強化,MRI檢查也有明顯強化。結論 FNH在臨床和影像學上均有一定特征,綜合分析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與多種影像學資料可提高正確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