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霧化吸人布地奈德混懸液對COPD合并呼吸衰竭機械通氣的影響。方法 25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l2例,設定潮氣量6 mL/kg,呼吸頻率18次/min,利用霧化模式和裝置霧化吸人硫酸沙丁胺醇氣霧劑2 mL×2次/d;布地奈德組13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霧化器中加入布地奈德混懸液(4 ms/次)與硫酸沙丁胺醇(2 mL/次)同時霧化。觀察兩組患者上機后BALF中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8(IL-8)的水平,機械通氣期間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的情況,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存活率。結果 兩組患者的存活率和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布地奈德組BALF中TNF-α和IL-8的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TNF-α:(1.2±0.2)ms/L比(1.5±0.4)mg/L,IL-8:(85.7±26.5)mg/L比(125.6±30.4)mg/L,P均lt;0.05];布地奈德組機械通氣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亦明顯少于對照組[機械通氣時間:(7.2±2.5)d比(10.5±6.2)d,平均住院時間:(10.5±4.7)d比(15.8±6.6)d,P均lt;0.05]。結論 應用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人可以減輕肺臟炎癥反應,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和住院時間。
目的 分析機械通氣條件下,呼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2)與 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 之間的相關性。 方法 選擇 2016 年 6 月至 2017 年 3 月在重癥醫學科行有創機械通氣的成年患者,每例患者需要評估動脈血氣時,同一時間檢測 PETCO2,待數值穩定后,記錄 PETCO2 數據。動脈血氣分析采集橈動脈或股動脈血標本,床旁完成檢測。PETCO2 數據和動脈血氣分析在 5 min 內完成。比較不同呼吸機治療模式、不同疾病類型和不同氧合指數下二者之間相關性。 結果 共有 104 例患者 225 組 PETCO2-PaCO2 成對數據納入分析。在未區分呼吸機模式下,PETCO2 和 PaCO2 之間具有明顯正相關,相關系數為 0.70,直線回歸方程 Y=11.08+0.77X(Y:PaCO2;X:PETCO2)。不同呼吸機模式情況下,僅輔助/控制通氣(A/C)模式下二者不具相關性(r=0.31,P=0.10);而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和自主通氣(SPONT)模式下,二者具有明顯相關性,但 SPONT 模式下相關性相對較弱(r=0.60,P<0.00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發傷、嚴重腦血管疾病以及重癥肺炎患者,PETCO2 和 PaCO2 均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 0.76、0.64、0.53 和 0.56。氧合指數<200 mm Hg 或≥200 mm Hg 時,二者之間均明顯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 0.69 和 0.71。 結論 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病情穩定患者,不同呼吸機模式下、不同疾病類型、不同氧合指數時,PETCO2與PaCO2均具有明顯正相關。
目的 觀察二氧化碳潴留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于無創通氣(NIV)期間高濃度吸氧的安全性。 方法 納入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在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呼吸和危重癥醫學科住院的56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經低吸氧濃度(FiO2<0.5)NIV治療病情穩定后,將FiO2增加到1.0并持續40 min,觀察試驗前后潮氣量、呼吸頻率、分鐘通氣量、Glasgow評分、動脈血氣分析和指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 結果 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在NIV期間經高FiO2吸氧后,PaO2由(83±14)mm Hg顯著增加至(165±41)mm Hg(P<0.001);SpO2由(92.4±3.1)%顯著增加至(97.8±1.9)%(P<0.001);而PaCO2試驗前后分別為(72±15)mm Hg和(72±14)mm Hg,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38),潮氣量、呼吸頻率、分鐘通氣量、Glasgow評分等參數亦無明顯變化(P>0.05)。 結論 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NIV治療期間,在病情穩定的基礎上,短期增加FiO2不會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目的 分析健康成人吸氣努力與下腔靜脈(inferior vena cava,IVC)內徑變異度的關系,探討吸氣努力對IVC內徑變異度評估及液體反應性的影響。方法 對2022年10月—2023年5月符合標準的健康受試者進行橫斷面研究,采用便攜式肺功能儀測量受試者平靜呼吸、中等力量吸氣和深吸氣3種狀態下的吸氣量,用于評估吸氣努力程度。同時床旁超聲測量IVC內徑,計算IVC內徑變異度。對吸氣量和IVC內徑變異度進行相關性分析,繪制受試者操作特征曲線,根據曲線下面積預測吸氣努力誘發出現液體反應性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結果 共有95名受試者完成全部篩查,年齡(27.13±5.77)歲,其中男30名(32%)。平靜呼吸時,41.1%的受試者IVC內徑變異度≥50%;中等力量呼吸時,這一占比為68.4%;最大力量呼吸時,這一占比超過85%。吸氣量與IVC內徑變異度呈中度正相關,相關系數r=0.45。以IVC內徑變異度≥50%為液體反應性陽性判斷標準,吸氣努力誘發出現液體反應性的曲線下面積為0.73(95%置信區間0.67~0.78,P<0.001),約登指數最大為0.41時,吸氣量閾值為13 mL/kg理想體重,即中等力量呼吸便可誘發出現液體反應性,敏感性為79.57%,特異性為61.62%。結論 吸氣努力程度明顯影響IVC內徑變異度,自主呼吸情況下根據IVC內徑變異度評價液體反應性可能會出現假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