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經皮脊柱內窺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體后緣離斷的可行性及近期療效。 方法2008年7月-2013年1月,采用經皮脊柱內窺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體后緣離斷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齡13~46歲,平均26.7歲。29例有明確腰部外傷史。均為單節段單側椎間盤突出,其中L4、5 22例,L5、S1 35例。離斷骨塊為側方型25例,中央型32例;位于L4椎體后下緣9例,L5椎體后上緣13例,L5椎體后下緣8例,S1椎體后上緣27例。均采用癥狀側單側入路(椎板間或椎間孔入路),鏡下摘除突出椎間盤、部分或完全切除離斷的骨塊。 結果術中均準確定位,無神經根損傷、血腫形成及硬膜囊撕裂等并發癥發生。手術時間20~85 min,術中透視次數2~15次,術中出血量3~10 mL。術后影像學檢查示離斷骨塊未切除16例,部分切除32例,完全切除9例;椎間盤均徹底摘除。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64個月,中位時間16個月。術后6個月根據Macnab術后療效評定標準,獲優48例,良6例,可3例,優良率94.7%。 結論經癥狀側單側入路經皮脊柱內窺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椎體后緣離斷,具有損傷小、對腰椎正常結構破壞小、出血量少、康復時間短等優勢,近期療效較好,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明確。
目的探討采用改良髖臼前傾角及外展角校驗系統輔助腰椎融合患者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髖臼杯放置的準確性及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45例因骨關節炎行THA患者的臨床資料,患者既往均接受腰椎融合術。THA術中26例采用改良髖臼前傾角及外展角校驗系統(觀察組),19例未采用該系統(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手術側別、腰椎融合節段數量以及術前Harris評分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髖臼假體位置、髖關節功能(Harris評分)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術中髖臼杯均在安全區(前傾角25°~30°),術后1例(3.85%)位于安全區外;對照組術后9例(47.37%)位于安全區外;兩組術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及術后髖臼外展角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髖臼外展角小于對照組(P<0.05)。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發生感染。兩組患者均獲隨訪6個月。Harris評分各時間點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各時間點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隨訪期間無并發癥發生;對照組發生2例關節脫位、1例股骨撞擊綜合征;但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腰椎融合患者THA術中可應用改良髖臼前傾角及外展角校驗系統獲得理想髖臼杯植入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