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并探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黃斑區視網膜微血管參數與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的相關性。方法橫斷面研究。2017年10月至2018年4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行眼底篩查的T2DM患者100例100只眼(T2DM組)和同期健康對照者27名27只眼(正常對照組)納入研究。所有受檢者均行裂隙燈顯微鏡和散瞳后眼底、標準7視野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斷層掃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HbAlc)、尿白蛋白、尿肌酐和UACR檢查。測量受檢者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T2DM組患者均經散瞳眼底檢查及標準7視野眼底彩色照相排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根據UACR將T2DM組患者再分為A1組(UACR<30 mg/g)、A2組(UACR 30~300 mg/g)、A3組(UACR>300 mg/g),分別為38例38只眼、40例40只眼、22例22只眼。采用OCTA儀對受檢眼右眼黃斑區6 mm×6 mm范圍進行掃描,軟件自動將其劃分為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的3個同心圓,分別是直徑為1 mm的中心凹區,1~3 mm的旁中心凹區,3~6 mm的中心凹周圍區。測量黃斑區6 mm范圍內整體及不同分區淺層毛細血管叢(SCP)、深層毛細血管叢(DCP)血流密度以及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FAZ)面積、周長(PERIM)、非圓度指數(AI)。對黃斑區血流密度、FAZ與UACR的相關性行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A1組、A2組、A3組、正常對照組受檢眼黃斑區SCP和DCP整體(F=13.722、5.644)、中心凹區(F=4.607、4.719)、旁中心凹區(H=23.142,F=2.904)、中心凹周圍區(F=12.292,H=10.946)血流密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UACR增加,SCP和DCP各區域血流密度均呈下降趨勢。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T2DM患者SCP 整體、旁中心凹區、中心凹周圍區血流密度與UACR呈負相關(r=-0.376、-0.240、-0.364、-0.347,P<0.05);空腹血糖、HbAlc與UACR無相關性(r=0.179、0.085,P>0.05)。BMI、SCP中心凹區、DCP 各區域血流密度與UACR不具有相關性(|r|<0.3,P>0.05)。結論 T2DM不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黃斑區SCP 整體、旁中心凹區、中心凹周圍區血流密度與UACR呈負相關。
目的評價血清犬弓蛔蟲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抗體(anti-T-IgG)在眼弓蛔蟲病(OT)中的診斷價值。方法診斷試驗。2015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就診的疑似OT患者109例109只眼納入研究。根據臨床表現及Goldmann-Witmer系數將患者分為OT組、非OT組,分別為76例76只眼、33例33只眼。配對收集患者血清和眼內液樣本,行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檢測血清及眼內液中anti-T-IgG水平。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檢驗。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下面積評價血清anti-T-IgG對OT的診斷價值。采用Kappa檢驗分析血清、眼內液anti-T-IgG陽性率與OT診斷的一致性。采用Spearman秩相關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與非OT組比較,OT組中兒童及有貓狗接觸史(χ2=9.785、12.026)患者明顯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患者血清anti-T-IgG陽性率(χ2=24.551)及U值水平(Z= ?4.379)明顯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0 1)。以試劑盒推薦的11 U為臨界值,血清anti-T-IgG診斷OT的靈敏度、特異性分別為0.72、0.79,陽性、陰性預測值分別為0.89、0.55,ROC下面積為0.77,95%可信區間(CI)0.669~0.860。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血清與眼內液anti-T-IgG水平呈正相關(rs=0.520,95%CI 0.363~0.648,P<0.000 1)。血清、眼內液anti-T-IgG陽性率與OT診斷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別為0.457(95%CI 0.292~0.622)、0.711(95% CI 0.582~0.840);血清anti-T-IgG陽性率與OT診斷Kappa值低于眼內液。結論血清anti-T-IgG的靈敏度、特異性以及血清anti-T-IgG陽性率與OT診斷的一致性均較低,血清anti-T-IgG水平不能作為OT診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