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具有患病率高、預后不良、醫療費用高等特點,已成為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有效的隨訪管理能對 CKD 患者的治療方案進行及時調整、延緩腎衰竭進程。物聯網技術在生理指標動態監測和遠程醫療中的應用有助于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為其提供了方便化、智能化、人性化的醫療健康服務。未來,隨著 CKD 患者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長以及信息技術的革新,新型醫療物聯網產業將更加深入融合進 CKD 慢病管理流程。在此趨勢下,應推動多學科、多產業協作,解決真實質效評價、體系構建、智能化服務可及性等方面的問題,確保慢病管理領域的物聯網產品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結局,降低醫療成本,減輕疾病負擔。
目的基于患者需求建立“互聯網+”慢病管理模式,分析其應用效果,以期為患者提供全程、無縫隙、便捷的服務。方法 選取 2018 年 5 月—2019 年 4 月綿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慢病患者。根據住院號末尾單雙數隨機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慢病管理模式,干預組采取基于患者需求的“互聯網+”慢病管理模式。同時選取為患者提供互聯網+在線護理服務的護理專家。比較“互聯網+”慢病管理實施前后的有效管理慢性疾病患者的數量、臨床結局指標、健康教育閱讀次數、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次數、護士職業獲益感等。結果 共納入患者 143 例,其中,對照組 78 例,干預組 65 例。共調查護理專家 28 人。全院慢性疾病患者有效管理率為 78.7%,微信公眾號“慢病之窗”點擊閱讀量近 9 萬人次。“護理專家在線”共計在線護理服務近 2 000 人次。慢病管理后,干預組自我照護能力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護理專家自我職業獲益感提升(P<0.05)。結論“互聯網+”慢病管理模式是以患者為中心的規范、高效、全周期的智慧護理健康管理模式,也可以使患者臨床結局得到有效改善,也拓寬了護理人員職業生涯規劃。
我國眼底病患者群體基數龐大,這一現象在人口老齡化的持續影響下顯得尤為突出,患病人數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當前社會公眾對眼底病的認知程度相對較低,基層篩查網絡亟待完善,診療覆蓋率不足,且疾病晚期治療手段受限,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眼底病患者的視功能恢復情況欠佳,致盲率居高不下。同時,眼底慢性疾病的特性決定了其需要長期、系統化的管理與治療,但現實中患者往往面臨沉重的隨訪負擔,較高的失訪率又進一步限制了診療效果的充分實現。鑒于此,《“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明確提出了加強眼底病防控體系建設的要求。我們迫切需要構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模式,包括搭建科學高效的管理平臺,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提高患者對治療方案的依從性,從而有效提升治療成功率,從根本上降低因眼底病導致的視力喪失比例。為此,我國眼底病領域的權威專家通過組織深入全面的專題研討,并運用改良版德爾菲法進行集體決策和意見征詢,最終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共識性的指導建議。這些寶貴的專業見解將有力推動我國建立適宜的眼底病慢病管理體系,保障眼底病慢病患者獲得長期、規范的醫療服務,為改善眼底病整體防治狀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基于我國眼底病患者的現狀和《“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對加強眼底病防控體系建設的明確要求,我國眼底病領域的專家通過深入全面的專題研討,并運用改良版德爾菲法進行集體決策和意見征詢,最終形成了具有共識性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眼底病慢病管理指導建議。本共識包含了眼底病慢病管理的相關定義、治療方案、隨訪頻率等關鍵內容,明確提出了完善眼底病慢病管理過程中的相關措施,并闡述了建立眼底病慢病管理線上遠程平臺的優勢及可行性,以協助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治療計劃,確保患者得到規范的治療及隨訪。本共識將為我國主要眼底病慢病管理和長期規范診療提供指導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