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行左鎖骨下動脈(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血運重建術聯合胸主動脈腔內修復術(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療Stanford B 型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AD)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7—2021年湖北省武漢市中心醫院收治應用TEVAR術聯合LAS重建術救治的患者。將患者分為重建組和單純支架組。重建組又按照重建手術的方式不同分為雜交重建組、煙囪重建組。收集不同組別患者的術前一般資料,術中及術后收集指標進行組間比較。結果 共納入144例患者,其中男108例、女36例。單純組113例,重建組31例。重建組與單純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前病變區直徑、術后右椎動脈直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純組和重建組術后1年內并發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重建組不同術式之間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無死亡。單純組患者共有12例(10.6%)患者出現并發癥,比例低于重建組(8例,25.8%)。其中單純組患者隨訪中并發癥出現最多的是內漏(5例),較重建組患者(2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重建組患者隨訪中并發癥出現最多的是聲音嘶啞(2例),單純組1例。結論 2種不同手術對于治療主動脈B型夾層均有良好的效果,需要多中心、大樣本、長周期研究。
目的 分析雜交手術治療復雜B型主動脈夾層5年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4—2017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院應用雜交手術治療復雜B型主動脈夾層47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42例、女5例,平均年齡(54.9±11.2)歲。21例行左頸總動脈-左鎖骨下動脈旁路人工血管轉流術(轉流組),26例行左鎖骨下動脈-左頸總動脈轉位術(轉位組)。結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雜交手術。兩組動脈阻斷時間、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全組共12例(25.5%)出現并發癥,其中內漏5例(10.6%)、聲音嘶啞5例(10.6%)、腦卒中/頭暈2例(4.3%),無左上肢乏力、截癱、夾層逆撕;46例(97.9%)左鎖骨下動脈通暢。47例患者5年生存率100.0%。結論 雜交手術治療復雜B型主動脈夾層中遠期臨床效果滿意,重建的左鎖骨下動脈5年通暢率高,術后主要并發癥為內漏和聲音嘶啞。
目的比較Ⅱ型雜交手術與孫氏手術治療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2022年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院就診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式將患者分為Ⅱ型雜交組和孫氏手術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共納入52例患者,其中Ⅱ型雜交組22例、孫氏手術組30例。Ⅱ型雜交組男18例、女4例,年齡(58.18±6.00)歲,孫氏手術組男22例、女8例,年齡(53.03±11.89)歲。所有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孫氏手術組圍手術期死亡4例(13.3%),死亡原因包括多臟器衰竭2例,截癱1例,術后無法控制出血1例。Ⅱ型雜交手術組圍手術期死亡1例(4.5%),該患者術前因懷疑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誤服負荷量雙抗,二次開胸止血,術中再次轉機,術后植入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最終死于循環衰竭。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率無統計學差異(P=0.381)。與孫氏手術組相比,Ⅱ型雜交手術組心肺轉流時間[153.00(135.00,185.25)min vs.182.50(166.50,196.75)min,P=0.013]、主動脈阻斷時間[77.00(70.50,92.00)min vs.102.50(93.50-109.75)min,P<0.001]、術后ICU滯留時間[4.0(2.83,6.00)天 vs.8.0(6.38,11.78)天,P<0.001]、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72.00(29.50,93.25)h vs.87.65(39.13,139.13)h,P=0.138]、術中失血量[(1586.82±209.41)mL vs. (1806±292.62)mL,P=0.004]、術后24 h引流量[612.50(507.50,762.50)mL vs. 687.50(518.75,993.75)mL,P=0.409]、術后住院時間[18.00(13.00,20.25)天 vs. 22.00(17.00,29.25)天,P=0.013]均少于或短于孫氏手術組。兩組患者其他術后早期并發癥如二次開胸止血、氣管切開、腎功能不全透析、腦卒中、截癱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Ⅱ型雜交手術安全、有效;對比傳統孫氏手術,Ⅱ型雜交手術創傷相對較小,并發癥發生率低,近期效果滿意,遠期預后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