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使用接觸血液的生物材料進行治療時,材料表面血栓的形成將影響生物材料的使用壽命及患者的生存預后。而抗凝、抗血小板等藥物的使用則增加了患者全身出血的風險。構建出具備抗凝血性能的生物材料,在材料局部實現抗凝,有助于解決上述問題。基于材料表面血栓形成的主要機制,抗凝血生物材料的研發策略可大致分為改變材料理化性質、構建固定/釋放活性物質的涂層、材料表面內皮化三大類。由于材料表面血栓形成的機制復雜且相互影響,單一機制構建的抗凝血生物材料往往性能并不理想。多機制協同干預有助于構建出抗凝血性能更優越的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