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過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模型,分析術后24 h內大鼠死亡的原因,并探索改進方法。 方法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制作大鼠OLT模型300只,記錄OLT手術各階段所用的時間及大鼠術后的生存時間。按生存時間將大鼠進行分組:術中死亡組、<6 h組、6~24 h組及>24 h組。比較4組大鼠OLT中各手術階段的時間,并分析術后大鼠生存時間短于24 h的原因,以探索改進策略。 結果300只大鼠OLT模型中,于術中死亡37只,占12.33%;術后6 h內死亡51只,占17.00%;術后6~24 h內死亡76只,占25.33%;術后24 h時仍存活136只,占45.34%。<6 h組大鼠的前3位死因依次為術中失血過多、術后出血及血管栓塞,分別占27.45%(14/51)、27.45%(14/51)及15.69%(8/51);6~24 h組大鼠的前3位死因依次為血管狹窄、術后出血及肺水腫,分別占27.63%(21/76)、21.05%(16/76)及19.74%(15/76)。4組大鼠的冷缺血時間和無肝期均不同或不全相同(P<0.05),術中死亡組的冷缺血時間長于其余3組(P<0.05),且>24 h組的冷缺血時間短于<6組和6~24組(P<0.05);術中死亡組的無肝期長于其余3組(P<0.05)。 結論導致OLT早期死亡的原因有很多,無肝期及冷缺血時間過長、術中及術后出血、血管栓塞、血管狹窄及肺水腫均是關鍵因素,對于引起上述原因操作的改進有助于提高大鼠OLT的建模成功率及質量。
目的分析Ⅳ期結直腸癌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險因素,進一步構建并驗證Ⅳ期結直腸癌早期死亡的Nomogram預測模型。方法回顧性分析美國監測、流行病學和結果(the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SEER)數據庫中2018–2020年期間的Ⅳ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學數據,按照8∶2隨機分為訓練隊列和驗證隊列,訓練隊列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Ⅳ期結直腸癌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險因素,進一步構建Nomogram預測模型,通過繪制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校準曲線、臨床決策曲線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對模型進行評價。結果年齡(50~70歲組:OR=1.984,P=0.007;>70歲組,OR=1.997,P=0.008)、未婚(OR=1.342,P=0.025)、原發腫瘤分化等級G3+G4(OR=1.817,P<0.001)、T4期(OR=1.434,P=0.009)、N2期(OR=1.621,P<0.001)、M1c期(OR=1.439,P=0.036)、未化療(OR=21.820,P<0.001)、骨轉移(OR=2.000,P=0.042)、腦轉移(OR=6.715,P=0.001)、肝轉移(OR=1.886,P<0.001)是Ⅳ期結直腸癌患者發生全因早期死亡的危險因素;年齡(50~70歲組,OR=2.025,P=0.008;>70歲組,OR=1.925,P=0.017)、原發腫瘤分化等級G3+G4(OR=1.818,P<0.001)、T4期(OR=1.424,P=0.013)、N2分期(OR=1.637,P<0.001)、M1c期(OR=1.541,P=0.016)、未化療(OR=21.832,P<0.001)、腦轉移(OR=6.089,P=0.001)、肝轉移(OR=2.100,P<0.001)是Ⅳ期結直腸癌患者發生癌癥特異性早期死亡的危險因素。基于這些變量構建Ⅳ期結直腸癌患者發生全因早期死亡及癌癥特異性早期死亡的2個Nomogram預測模型。訓練隊列中全因早期死亡預測模型的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值為0.874 [95%CI(0.855,0.893)],癌癥特異性早期死亡預測模型的AUC值為0.874 [95%CI(0.855,0.894)];驗證隊列中全因早期死亡預測模型的AUC值為0.868 [95%CI(0.829,0.907)],癌癥特異性早期死亡預測模型的AUC值為0.867 [95%CI(0.827,0.907)],顯示模型具有很好的預測能力。校準曲線顯示預測模型對Ⅳ期結直腸癌早期死亡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間有良好的一致性,DCA曲線顯示模型能使患者有良好的臨床獲益。結論本研究建立的預測模型對Ⅳ期結直腸癌患者的早期死亡具有較好的預測性能,有助于臨床醫師早期識別高危患者,臨床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