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觀察并分析特發性黃斑裂孔(IMH)患眼黃斑區脈絡膜厚度和脈絡膜血流灌注(CBP)情況及其相關性。方法橫斷面觀察性臨床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連續就診的IMH患者60例60只眼(IMH組)以及健康志愿者60名60只眼(對照組)納入研究。IMH組60只眼中,裂孔Ⅰ、Ⅱ、Ⅲ、Ⅳ期分別為8、8、15、29只眼。兩組受檢者年齡、等效球鏡度、眼軸長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27、0.157、0.542,P>0.05)。采用掃頻源光相干斷層掃描儀測量受檢眼黃斑區不同區域平均脈絡膜厚度(AMCT)和CBP。根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治療研究的分區方法將中心凹6 mm范圍內脈絡膜劃分為以黃斑中心凹為中心的3個同心圓,分別是直徑為1 mm的中心區,1~3 mm的內環區,3~6 mm的外環區;在內環區和外環區分別有2條放射線將其各自分為4個區,包括內環上方(IS)、內環下方(II)、內環鼻側(IN)、內環顳側(IT)、外環上方(OS)、外環下方(OI)、外環鼻側(ON)、外環顳側(OT);共計9個區域。觀察不同區域AMCT、CBP分布特點。AMCT與CBP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AMCT、CBP與IMH分期的相關關系采用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與對照組受檢眼比較,IMH組患眼黃斑各區域AMCT均明顯變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378、4.641、2.888、3.390、3.575、4.870、4.077、4.946、4.578,P<0.05)。IMH組患眼OS、OT區域CBP較對照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424、4.516,P<0.05)。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OT區域AMCT與CBP呈顯著正相關(r=0.314,P<0.001)。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各區域AMCT與IMH分期均呈顯著正相關(r=0.375、0.374、0.289、0.379、0.441、0.392、0.303、0.341、0.292,P<0.05)。IN、OI、OT區域CBP與IMH分期無明顯相關性(r=-0.138、-0.016、-0.221,P>0.05);其余區域CBP與IMH分期均呈顯著負相關(r=-0.560、-0.390、-0.819、-0.692、-0.329、-0.587,P<0.05)。結論與正常者比較,IMH患眼黃斑區各區域脈絡膜厚度顯著變薄;局部區域存在脈絡膜低灌注。其局部區域AMCT與CBP呈顯著正相關;IMH分期越高,各區域AMCT有增厚趨勢,多數區域CBP有減少現象。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飲食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影響不可小覷。2022年,美國預防心臟病學會(ASPC)發布指南,強調改變飲食模式對預防ASCVD及其危險因素的重要性,推薦預防ASCVD最佳飲食結構,并討論特殊人群預防ASCVD的飲食建議。本文對該指南進行解讀,旨在為臨床實踐提供幫助。
目的觀察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患眼厚玻璃膜疣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CSC患者144例158只眼納入研究。患眼均行驗光、眼壓、眼底彩色照相、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掃頻源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同時行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58只眼。橫斷面(en-face)OCT觀察厚玻璃膜疣與大脈絡膜血管擴張和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衰減區的共定位。設備自帶軟件計算中心凹下脈絡膜厚度(SFCT)。FFA熒光素滲漏分為“墨漬樣”、“炊煙樣”、彌漫性點狀滲漏。根據是否合并厚玻璃膜疣將患者分為CSC合并厚玻璃膜疣組、CSC未合并厚玻璃膜疣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與厚玻璃膜疣存在的相關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158只眼中,合并厚玻璃膜疣72只眼(45.6%,72/158)。en-face OCT像,厚玻璃膜疣與擴張的脈絡膜大血管共同定位59只眼(81.94%,59/72);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血流空洞相對應61只眼(84.72%,61/72)。行ICGA檢查的58只眼中,厚玻璃膜疣與點狀強熒光相對應46只眼(79.31%,46/58);位于脈絡膜高通透性區域43只眼(74.14%,43/58)。與CSC未合并厚玻璃膜疣組比較,CSC合并厚玻璃膜疣組患眼脈絡膜新生血管、扁平不規則色素上皮脫離、彌漫性點狀滲漏和多滲漏點的發生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6.217、8.455、5.363、17.749,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比值比(OR)=1.116,95%可信區間(CI)1.060~1.176,P<0.001]、慢性CSC(OR=2.628,95%CI 1.250~5.526,P=0.011)是厚玻璃膜疣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CSC患眼厚玻璃膜疣發生率為45.6%;年齡和慢性CSC是厚玻璃膜疣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厚玻璃膜疣與擴張的脈絡膜血管及脈絡膜高通透區域相對應,是CSC活動或發展的潛在風險因素。
物聯網技術作為實現業務數字化和智能化的關鍵基礎支撐技術,在智慧醫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探討了醫院內急救醫療設備物聯網解決方案,提出基于“云-邊-端”架構的急救設備物聯網設計方案:端側實現設備物聯,邊中進行流數據封裝、解析、分發以及計算,云上存儲數據并開展數據挖掘可視化等。該系統自從2021年1月在急診科上線運行以來,已穩定工作近20個月。項目組對近20個月的運行情況作了分析,包括數據采集情況分析、物聯網性能測試以及預測預警模型開發等,實施效果驗證了基于該技術方案的急救設備物聯網系統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能長時間、持續采集急救設備數據并支持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開發和部署。本文最后對急救設備物聯網中醫療設備數據交換、無線傳輸、院內外急救設備物聯以及下一步開展急救設備物聯網數據分析應用進行了展望。
目的觀察基于掃頻源光相干斷層掃描(SS-OCT)影像特征設計的個性化手術方案治療先天性視盤小凹(ODP)合并黃斑病變(ODP-M)患眼的療效。方法前瞻性干預性隊列研究。2019年9月至2024年5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ODP-M患者15例15只眼納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SS-OCT檢查。采用標準E字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視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黃斑區SS-OCT檢查,測量患眼黃斑中心凹厚度(CRT)。根據ODP形態特征以及黃斑區劈裂、水腫和脫離情況,結合手術中玻璃體后皮質與黃斑區內界膜牽拉程度,設計個性化手術方式。Ⅰ類:玻璃體切割聯合保留黃斑區內界膜剝除、ODP內界膜填塞和玻璃體腔氣體填充;Ⅱ類:玻璃體切割聯合不保留黃斑區的內界膜剝除或未行ODP內界膜填塞,玻璃體腔氣體填充。15只眼中,行Ⅰ類、Ⅱ類手術分別為10、5只眼。手術后隨訪時間>6個月。隨訪期間采用手術前相同的設備和方法行相關檢查。觀察BCVA變化以及CRT降低率和并發癥發生情況。手術前后BCVA、CRT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15例15只眼中,男性4例4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年齡(28.87±16.5)歲。患眼logMAR BCVA為0.94 ± 0.51;CRT為(697.80 ± 301.80)μm。末次隨訪時,患眼logMAR BCVA為0.53±0.49;CRT為(392.53 ±167.55)μm。與手術前比較,患眼BCVA、CRT均獲得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23、3.25,P=0.006、0.006)。手術后,出現一過性高眼壓2只眼,未給予特殊處理,持續3~7 d后眼壓恢復正常水平。行非預期二次手術2只眼。其中,Ⅰ類手術1只眼,手術后ODP處隧道封閉,黃斑區少量視網膜下液;Ⅱ類手術1只眼,手術后視網膜復位。結論基于SS-OCT影像特征設計的個性化手術治療ODP-M可降低患眼CRT,改善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