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1,2 , 劉培 1 , 安廣琪 1 , 路晨雨 1 , 李姝 1 , 杜利平 1,2 , 金學民 1,2
  • 1.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省眼科醫院 鄭州大學醫學科學院, 鄭州 450003;
  • 2. 鄭州大學眼底病研究所, 鄭州 45005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觀察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患眼厚玻璃膜疣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性臨床研究。2021年7月至2024年6月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檢查確診的CSC患者144例158只眼納入研究。患眼均行驗光、眼壓、眼底彩色照相、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掃頻源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同時行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檢查58只眼。橫斷面(en-face)OCT觀察厚玻璃膜疣與大脈絡膜血管擴張和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衰減區的共定位。設備自帶軟件計算中心凹下脈絡膜厚度(SFCT)。FFA熒光素滲漏分為“墨漬樣”、“炊煙樣”、彌漫性點狀滲漏。根據是否合并厚玻璃膜疣將患者分為CSC合并厚玻璃膜疣組、CSC未合并厚玻璃膜疣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與厚玻璃膜疣存在的相關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158只眼中,合并厚玻璃膜疣72只眼(45.6%,72/158)。en-face OCT像,厚玻璃膜疣與擴張的脈絡膜大血管共同定位59只眼(81.94%,59/72);與脈絡膜毛細血管層血流空洞相對應61只眼(84.72%,61/72)。行ICGA檢查的58只眼中,厚玻璃膜疣與點狀強熒光相對應46只眼(79.31%,46/58);位于脈絡膜高通透性區域43只眼(74.14%,43/58)。與CSC未合并厚玻璃膜疣組比較,CSC合并厚玻璃膜疣組患眼脈絡膜新生血管、扁平不規則色素上皮脫離、彌漫性點狀滲漏和多滲漏點的發生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6.217、8.455、5.363、17.749,P<0.05)。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比值比(OR)=1.116,95%可信區間(CI)1.060~1.176,P<0.001]、慢性CSC(OR=2.628,95%CI 1.250~5.526,P=0.011)是厚玻璃膜疣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CSC患眼厚玻璃膜疣發生率為45.6%;年齡和慢性CSC是厚玻璃膜疣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厚玻璃膜疣與擴張的脈絡膜血管及脈絡膜高通透區域相對應,是CSC活動或發展的潛在風險因素。

引用本文: 朱海燕, 劉培, 安廣琪, 路晨雨, 李姝, 杜利平, 金學民. 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患者厚玻璃膜疣的臨床特征和危險因素. 中華眼底病雜志, 2024, 40(12): 930-93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704-00250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華眼底病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41G超微針視網膜下注射平衡鹽溶液治療大直徑黃斑裂孔的臨床觀察
  • 下一篇

    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區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的初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