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研究體外循環(CPB)中小劑量抑肽酶(400萬單位)對炎癥反應的影響. 方法 20例擇期心瓣膜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抑肽酶組(n=10)和對照組(n=10).分別觀察各時點白細胞介素-6(IL-6)的活性,于術前、主動脈阻斷前、主動脈阻斷后30分鐘、主動脈開放15分鐘、60分鐘從橈動脈采血5ml,測血清中各時點IL-6. 結果 各時點IL-6與術前相比,對照組在主動脈開放60分鐘明顯升高(Plt;0.05),而抑肽酶組在主動脈阻斷30分鐘、開放15分鐘、60分鐘明顯升高(Plt;0.05),同一時點兩組間比較差別無顯著性意義. 結論 小劑量抑肽酶用于CPB時,不能有效抑制CPB誘發促炎因子IL-6的反應.
目的 探討心肺運動試驗對肺功能減退的肺癌患者手術適應證評估的臨床意義。 方法 術前采用運動負荷遞增的方案 ,測定 195例肺功能減退的肺癌患者終止負荷運動時的功率 (W% )、最大攝氧量 (VO2 % P)、公斤氧耗量 (VO2 /kg)等指標 ,并對術后有呼吸衰竭和無呼吸衰竭患者中上述指標的異常發生率行單因素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結果 全肺切除術后有呼吸衰竭患者 W%、VO2 % P、VO2 /kg、代謝當量 (MET)、每分通氣量 (VE)、呼吸頻率 (BF)均低于無呼吸衰竭患者 (Plt;0 .0 5或 0 .0 1)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VElt;30 L/min和 BFlt;30次 /分與術后有呼吸衰竭發生密切相關。肺葉切除術后上述指標兩者間差別無顯著性意義 ,但一秒率 (FEV1 % ) lt;6 0 %、肺葉切除術后有呼吸衰竭者上述指標降低 (Plt;0 .0 5或 0 .0 1)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 VO2 % Plt;6 0 %與術后呼吸衰竭密切相關。結論 心肺運動試驗可用于肺功能減退肺癌患者手術適應證的評...更多估 ,應選擇 VO2 % Plt;6 0 %作為評估指標。
目的 探索人膠質源性神經生長因子(human glia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hGDNF)真核表達載體,體內直接轉染SD大鼠脊髓組織治療急性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的可能性。 方法 基因重組和限制性內切酶酶切構建真核表達載體pcDNA3-hGDNF,經脂質體DOTAP介導質粒轉染SD大鼠脊髓組織,作為實驗組;對照組大鼠直接注射空載體脂質體混合物。14 d后取材,RT-PCR及Western blot檢測hGDNF mRNA及蛋白表達。 結果 重組真核表達載體pcDNA3-hGDNF經限制性內切酶Hind III和XbaⅠ酶切后,電泳顯示400 bp hGDNF目的片段和5 400 bp pcDNA3載體片段。轉染大鼠脊髓組織后14 d,RTPCR檢測出目的基因mRNA,Western blot檢測出hGDNF的蛋白表達。 結論 構建的真核表達載體pcDNA3-hGDNF能在轉染的大鼠脊髓組織中表達,可為基因治療修復急性SCI奠定基礎。
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在早期中央型肺癌支氣管黏液嵌塞征象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10月具有支氣管黏液嵌塞征象的早期中央型肺癌15例,運用多平面重組、最大密度投影及最小密度投影等后處理方法,著重觀察腫瘤及支氣管黏液嵌塞發生的部位、形態及增強表現。15例患者均經手術或活檢病理證實。 結果15例患者中,鱗癌12例,腺癌3例;腫瘤位于右肺8例,左肺7例。CT平掃顯示腫瘤密度均勻,增強后均呈持續性中度均勻強化。支氣管黏液嵌塞者均見于腫瘤遠端支氣管,CT平掃呈低于軟組織密度;繼發支氣管擴張者,呈條狀9例,樹枝狀5例,囊實狀1例,增強后支氣管黏液嵌塞影均無明顯強化。 結論多層螺旋CT早期能清晰顯示中央型肺癌腫塊及支氣管黏液嵌塞發生的部位、形態;增強掃描后更能將腫瘤灶及支氣管內黏液嵌塞影顯著區分,對早期中央型肺癌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目的總結胸膜型肺癌的CT表現特征及其誤診原因,以提高診斷水平。 方法回顧2010年1月-2013年12月經術后病理證實的8例胸膜型肺癌患者的CT資料,就病變部位、形態、大小、密度、增強特點、病變毗鄰結構以及有無淋巴結腫大、胸腔積液等問題進行分析討論。 結果8例胸膜型肺癌患者中,左側6例,右側2例;結節狀3例,不規則腫塊狀5例;密度較均勻6例,病灶不規則稍低密度2例;鄰近肋骨破壞4例;胸腔積液6例;縱隔淋巴結腫大5例,其中1例左肺門、左鎖骨上區及左側腋窩多發淋巴結轉移;所有8例均為中度強化。 結論胸膜型肺癌在CT增強檢查中均有一定特征性表現,仔細分析其CT特征表現,并結合臨床癥狀、胸水細胞學檢查等資料可作出定性診斷,減少誤診。
目的探討胰腺癌術后肝轉移的影響因素。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筆者所在醫院136例胰腺癌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胰腺癌手術后肝轉移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獨立危險因素分析。 結果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體質量指數(BMI)、是否合并脂肪肝、發病至確診時間、是否有脈管癌栓、浸潤深度、組織學分級及術后是否化療是胰腺癌術后肝轉移的影響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OR=2.824,95% CI=1.293~3.784,P=0.002)、是否合并脂肪肝(OR=2.709,95% CI=1.126~3.263,P=0.003)、發病至確診時間(OR=1.673,95% CI=1.097~2.354,P=0.005)、是否有脈管癌栓(OR=3.263,95% CI 1.514~5.652,P=0.001)及組織學分級(OR=4.239,95% CI=2.943~6.907,P=0.000)是胰腺癌手術后肝轉移的獨立影響因素。 結論肥胖、發病至確診時間長、有脈管癌栓及中低分化癌是胰腺癌術后肝轉移的危險因素,而術前合并脂肪肝是胰腺癌患者術后肝轉移的保護性因素。
本文旨在研究持續短陣快速脈沖刺激(cTBS)干預對情緒加工腦功能網絡的影響。我們采用 cTBS 技術對 10 名受試者的左前額背外側皮質(DLPFC)區域進行干預,同時記錄干預前后受試者進行情緒面孔性別識別任務時的頭皮腦電(EEG)信號,然后采用 EEG 信號相位同步值來衡量兩個腦網絡節點間的連接強度,并運用網絡效率來描述腦區的信息傳遞效率。研究結果發現,經由 cTBS 技術干預受試者腦區,再采用情緒面孔圖片刺激后,100~300 ms 時間窗內的 EEG 信號的 β 頻段的事件相關功率明顯增強;不同的情緒圖片刺激下,中性和負性情緒圖片刺激的 EEG 信號全局相位同步值比正性情緒刺激下更高;情緒加工腦網絡小世界特性增強。綜上所述,本文通過研究左側 DLPFC 活躍性改變對情緒加工腦網絡的影響,初步探索了情緒加工腦網絡機制,為以后的情緒加工腦網絡研究提供了參考。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評價膈神經電刺激(phrenic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PNES)對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機械通氣患者拔管結局的影響。方法 應用計算機檢索Cochrane圖書館數據庫、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PubMed數據庫、科學網(Web of Science)、荷蘭醫學文摘Embase數據庫和中國知網,從建庫至2023年12月公開發表的有關ICU機械通氣患者進行PNES效果的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措施,觀察組在常規康復措施基礎上進行PNES。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并評價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后,采用RevMan5.4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9篇RCT,文獻質量評價結果顯示1項研究為A級,8項研究為B級,納入文獻質量相對較高。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PNES能夠提高脫機成功率[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RR)=1.33,95%CI(1.09,1.62),P=0.006],最大吸氣壓(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MIP)[均數差(mean difference,MD)=1.36,95%CI(0.46,2.27),P=0.003]及膈肌增厚率(diaphragmatic thickness fraction,DTF)[MD=7.11,95%CI(0.53,13.69),P=0.03],有效縮短ICU患者機械通氣時長[MD=–2.23,95%CI(–3.07,–1.38),P<0.000 01],降低重新上機率[RR=0.35,95%CI(0.15,0.85),P=0.02]及淺快呼吸指數(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RSBI)[MD=–11.57,95%CI(–18.51,–4.62),P=0.001],并縮短ICU住院時間[MD=–4.03,95%CI(–5.95,–2.11),P<0.000 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PNES能有效縮短ICU機械通氣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及ICU住院時間,降低重新上機率與RSBI,提高成功脫機率、MIP以及DTF。未來仍需開展高質量、大樣本、多中心的RCT對研究結果加以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