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帶軟骨膜的薄層肋軟骨作大翼軟骨外側腳支撐移植物在唇裂繼發鼻畸形矯正術中的應用及臨床效果。方法2015 年 10 月—2017 年 4 月,收治 28 例唇裂繼發鼻畸形患者。男 16 例,女 12 例;年齡 18~31 歲,平均 24 歲。繼發鼻畸形左側 11 例、右側 13 例,雙側 4 例。采用鼻唇肌肉三維定向立體重建修復術矯正畸形,術中取自體肋軟骨行鼻小柱、鼻背支撐,同時以帶軟骨膜的薄層肋軟骨作大翼軟骨支撐。術前及術后 6~8 個月攝鼻底位照片,以鼻小柱與上唇交界中點為 O 點,通過 O 點的橫向水平線記為 X 線、縱向線(即面中線)記為 Y 線。測量手術前后患側鼻孔最高點至 X 線距離、患側鼻孔最外側點至 Y 線距離,計算單側畸形患者雙側鼻孔最高點對稱性、鼻孔最外側點對稱性;所有患者鼻尖最高點至 X 線距離。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6~24 個月,平均 12 個月。患者鼻翼大小、形態穩定,無軟骨外露、血腫、感染等發生。術后 4 例切口瘢痕明顯、3 例鼻孔及鼻翼不對稱,1 例患側鼻翼外側腳位置欠佳。單側畸形患者雙側鼻孔最高點對稱性術前為 57.643%±27.491%、術后為 90.246%±18.769%;鼻孔最外側點對稱性術前為 77.391%±30.628%、術后為 92.373%±21.662%;手術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側鼻孔最高點至 X 線距離、鼻孔最外側點至 Y 線距離、鼻尖最高點至 X 線距離手術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肋軟骨供區無胸廓外形改變。結論帶軟骨膜的薄層肋軟骨支撐力好、長期效果穩定,可作為唇裂繼發鼻畸形中鼻翼軟骨移植理想材料。
目的 探討基于機械能(mechanical power,MP)與跨肺壓監測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肺復張過程中最佳呼氣末正壓(best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Best PEEP)的滴定,分析二者對ARDS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方法 選擇2021年9月—2023年3月在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監護病房治療的ARDS患者,根據28 d病死率分為存活組和死亡組,在充分鎮靜后經鼻腔置入食道測壓管,采用PEEP遞增法實施肺復張(recruitment maneuvers,RM),基于MP和跨肺壓滴定Best PEEP,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RM 30 min、2 h MP與跨肺壓的相關性;比較不同結局兩組RM 30 min及2 h各臨床指標的變化趨勢;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2 h MP與跨肺壓對ARDS患者28 d病死率預測價值。結果 RM 30 min及2 h 存活組MP和跨肺壓均顯著下降,死亡組MP和跨肺壓呈現顯著上升趨勢(均P<0.05);在RM 30 min及2 h Best PEEP、RR比較,存活組均低于死亡組(均P<0.05)。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RM 30 min及2 h MP與跨肺壓存在顯著相關性(r值分別為0.710和0.804,均P<0.05)。MP與跨肺壓的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12和0.795;95%置信區間分別為0.704~0.920和0.687~0.903(均P<0.05);敏感性分別為86.95%和82.50%;特異性分別為76.67%和59.40%;陽性預測值分別為0.851和0.688;陰性預測值分別為0.793和0.759;最佳截斷值分別為15.5和17.5。表明RM 2 h MP和跨肺壓對ARDS患者28 d病死率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結論 在肺復張過程中基于MP與跨肺壓監測可有效指導ARDS患者Best PEEP的滴定,并且二者對于ARDS患者預后具有良好的評估價值。
目的探討機械能(mechanical power,MP)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應用自適應分鐘通氣(Adaptive minute ventilation,AMV)聯合智能觸發(IntelliCycle)模式(簡稱AMV模式)撤機結局的預測價值。方法選擇2019年11月至2021年3月在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有創機械通氣治療的輕中度ARDS患者,根據撤機結局分為撤機成功組和撤機失敗組,所有患者在試驗期間均應用AMV模式,自主呼吸試驗(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30 min及2 h后比較兩組患者的MP、口腔閉合壓(P0.1)、呼吸頻率(respiratory rate,RR)、潮氣量(tidal volume,VT);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30 min、2 h MP與淺快呼吸指數(rapid-shallow-breathing index,RSBI)的相關性;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分析30 min MP對ARDS患者應用AMV模式撤機失敗的預測價值。結果 研究納入68例患者,其中撤機成功49例,撤機失敗19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體重指數、氧合指數、急性生理學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Ⅱ評分、機械通氣原因(呼吸衰竭、膿毒癥、顱內病變、其他)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SBT 30 min及2 h 時的MP、P0.1、RR比較,撤機成功組均低于撤機失敗組(P均<0.05);VT比較,撤機成功組均高于撤機失敗組(均P<0.05)。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SBT 30 min及2 h的MP與RSBI存在顯著相關性(r值分別為0.640,0.702,均P<0.05)。MP的ROC曲線下面積為0.674,95%CI為0.531~0.817,P值為0.027,敏感性71.73%,特異性91.49%,陽性預測值0.789,陰性預測值0.878,最佳截斷值16.500,表明30 min MP對ARDS患者應用AMV模式撤機失敗有良好的預測價值。結論 MP可以作為ARDS患者應用AMV模式預測撤機結局的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