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過檢測外周血小板線粒體的通透性轉變孔、跨膜電位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 探討血小板線粒體功能與膿毒癥嚴重程度的關系。 方法取雄性SD大鼠40只,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膿毒癥模型組(A、B、C組)和假手術組(D組)。模型組予以盲腸結扎穿孔術(CLP)處理, 按照盲腸結扎長度占盲腸總長度的10%、30%、50%依次分為A、B、C組。24 h后收集外周血, 檢測外周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β(IL-1β)、IL-6等炎癥因子水平, 以及血小板線粒體通透性轉變孔、跨膜電位和ATP水平的變化, 采用One-way ANOVA檢驗法判斷上述指標與膿毒癥嚴重程度的關系。收集臨床膿毒癥病例29例并根據病情進行APACHEⅡ評分, 收集外周血標本檢測同期血小板線粒體功能, 采用Spearman法分析其與APACHEⅡ評分的相關性。 結果在動物模型中, 隨著CLP程度的加重, 大鼠外周血小板線粒體鈣黃綠素熒光減弱, 跨膜電位顯著下降, ATP合成減少, 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標本中, APACHEⅡ評分與血小板線粒體ATP水平呈負相關(r=-0.895, P<0.05)。 結論外周血小板線粒體功能可作為膿毒癥病情監測的有效指標。
目的了解兒童血培養細菌的分布及污染率情況,為臨床判斷血培養細菌結果是否為污染提供可靠依據。 方法對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共計6 530份血培養的陽性細菌結果進行分析,根據臨床資料、實驗室數據和微生物學3個方面鑒別其中的污染細菌。 結果6 530份血培養共分離出細菌314株,陽性率為4.8%。其中G+細菌228株,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占43.9%),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占2.9%),G-細菌86株,以大腸埃希菌居多(占9.6%),肺炎克雷伯菌次之(占8.3%)。其中污染細菌156株(占總檢出的49.7%),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占31.2%),其次為芽孢桿菌屬(占6.4%)。 結論兒童血培養陽性污染率較高,污染以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為主,需綜合臨床和實驗室的資料判定其臨床意義,避免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
在動脈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有效評估血管壁局部生物力學特性至關重要。壓痕測量可用于評估動脈局部力學性能,但壓頭的幾何結構和分析理論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尚不清楚。本文采用4種壓頭對豬的肺動脈、胸主動脈近心端和胸主動脈遠心端進行測量,并通過斯內登(Sneddon)和瑟爾吉(Sirghi)理論計算動脈彈性模量,探究壓頭幾何結構和分析理論對彈性模量測量值的影響。結果顯示,圓柱形壓頭測量的動脈彈性模量值低于球形壓頭測量值;其次,與Sirghi理論計算結果相比,通過不考慮黏附力的Sneddon理論獲得的動脈彈性模量值略大。綜上,本研究可為毫米級壓痕技術有效測量動脈局部力學特性提供參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