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互聯網醫院診療背景下復診新模式的構建與應用,打造精準識別復診患者、復診提醒消息推送、線上免費復診和宣傳推廣為一體的新型復診模式。方法選取金堂縣第一人民醫院 2023 年 7 月—2024 年 6 月門診患者和醫生進行滿意度調查。將線上免費復診項目實施前后的患者和醫生分為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前組(2023 年 7 月—12 月)和互聯網醫院免費復診功能上線后組(2024 年 1 月—6 月)。比較分析實施前后患者和醫生的滿意度。結果共納入患者 17 831 人次,醫生 801 人次。運行以來,已對所有門診患者都進行微信消息推送,并對手術科室患者進行微信和短信消息雙推送。2024 年 1 月—6 月門診平均候診時間較去年同期(2023 年 1 月—6 月)縮短 2 min。醫院病例組合指數值提高了 3.7%,手術量增長 7.5%。互聯網醫院上線后,患者和醫生滿意度均提高。結論互聯網醫院復診新模式是醫院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重要舉措,具有在更多縣級醫療機構中推廣的價值和意義。
目的 回顧性分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875臺次汶川地震傷員手術及麻醉方式等情況,為準確分析地震傷員的手術需求、手術人力和物資配備,建立區域性國家級醫療救援中心提供數據。 方法 收集地震后第1天到31天的地震傷員基本情況、手術和麻醉方式,分析其時間變化趨勢,并與我院震前1個月手術情況進行比較。數據經雙人核對,通過Excle進行分析。 結果 截至震后31天,我院共對地震傷員進行手術1 265臺次,其中在外科手術室內完成手術875臺次。第1次手術高峰發生在震后3 ~ 4 天,時間與第1次入院高峰吻合,且全部為急診手術,以各類截肢術居首(43%)。第2次手術高峰發生在震后9 ~ 12 天,時間為第2 次入院高峰及延后2天,以擇期手術為主(64%),傷員主要為復雜、重癥需二期手術的骨傷患者,以各類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居首(61%)。 結論 我院在震后1月保質保量地完成了地震傷員的手術救治,顯示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作為距離災區最近的國家級醫院在災害醫療救援中的支撐作用,為未來合理配置醫療救援人力和物力等資源提供了決策依據。
目的探索領辦型緊密醫療聯合體模式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救治中的創新應用方法與效果。方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在領辦型緊密醫療聯合體牽頭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指導下,金堂縣第一人民醫院采取了系列創新的應對方法,并于 2020 年 2 月—3 月運用患者滿意度問卷、醫務人員滿意度問卷對收治的確診或疑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及參與抗疫的醫務人員進行調查,通過醫院信息系統提取相關衛生經濟學指標進行描述分析,以驗證系列措施的實施效果。結果共納入患者 16 例,其中確診病例 10 例,疑似病例 6 例,患者滿意度得分中位數為 66 分,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共納入醫務人員 56 人,其中醫生 18 人,護士 38 人,醫務人員滿意度得分中位數為 81 分。患者平均住院日為 11.00 d、次均住院費為 5 117.35 元,次均藥費為 1 099.95 元,次均材料費為 38.63 元,藥占比為 21.49%,材料占比為 0.75%。結論該模式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救治中的創新應用,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凸現了重要作用,在患者救治、患者滿意度及醫院管理等方面成效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