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構建卒中后癲癇發作預測模型,探討導致卒中后癲癇發作的危險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中江縣人民醫院 2020 年 7 月—2022 年 9 月入院的符合納排標準的1 741例卒中患者,隨訪卒中發生后 1 年內是否發生了卒中后癲癇發作。記錄患者性別、年齡、診斷、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日常生活活動(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評分、檢驗、影像檢查數據。以是否發生卒中后癲癇發作為結果,對上述數據進行分析。采用最小絕對收縮和選擇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歸分析篩選預測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按7∶3的比例將數據隨機拆分為訓練集與驗證集,并構建模型、計算C指數、繪制列線圖、校準圖、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決策曲線,進而評估模型的性能及臨床應用價值。結果LASSO回歸篩選得到了NIHSS評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小板計數、高尿酸血癥、低鈉血癥、額葉病灶、顳葉病灶、橋腦病灶9個系數非零的預測變量。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顯示,NIHSS評分、Hcy、高尿酸血癥、低鈉血癥、橋腦病灶與卒中后癲癇發作呈正相關,AST、血小板計數與卒中后癲癇發作呈負相關。建立了用于卒中后癲癇發作預測的列線圖。訓練集與驗證集C指數分別為0.854[95%CI(0.841,0.947)]、0.838[95%CI(0.800,0.988)],ROC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42[95%CI(0.777,0.899)]、0.829[95%CI(0.694,0.936)]。結論這9個變量有可能用于卒中后癲癇發作的預測,同時,提供了關于其危險因素的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