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段昊玙" 4條結果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容量與彌散能力評估

        目的 觀察不同GOLD等級、不同一氧化碳彌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DLCO)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變化及DLCO占預計值百分比(DLCO%pred)與過度充氣參數殘總比(the ratio of residual volume to total lung capacity,RV/TLC)之間的關系。方法 記錄患者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及肺功能指標。按GOLD等級進行分組,對各組之間的肺功能進行比較;以DLCO%pred 60%為臨界值進行分組,對各組之間的肺功能進行比較。使用秩相關或直線相關對DLCO%pred與年齡、RV/TLC等因素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結果 納入了431例穩定期慢阻肺患者。隨著GOLD等級的增加,患者的肺功能逐漸變差(P<0.05)。相較于DLCO%pred≥60%組,DLCO%pred<60%組患者的BMI更小(t=–5.642,P<0.001),肺功能更差(P<0.001)。相關性分析顯示BMI(r=0.352,P<0.001)、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orced vital capacity in percent predicted value,FVC%pred)(r=0.349,P<0.001)、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in percent predicted value,FEV1%pred)(r=0.414,P<0.001)、一秒率(the ratio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to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r=0.434,P<0.001)、呼氣峰流速占預計值百分比(peak expiratory flow in percent predicted value,PEF%pred)(r=0.335,P<0.001)、最大呼氣中期流量占預計值百分比(maximal mid expiratory flow in percent predicted value,MMEF%pred)(r=0.405,P<0.001)、深吸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inspiratory capacity in percent predicted value,IC%pred)(r=0.301,P<0.001)與DLCO%pred正相關;RV/TLC(r=–0.328,P<0.001)、GOLD等級(r=–0.430,P<0.001)與DLCO%pred負相關;然而年齡(r=–0.012,P=0.810)、性別(r=0.076,P=0.117)與DLCO%pred之間相關關系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隨著GOLD等級的增加,DLCO%pred在下降,RV/TLC在增加,RV/TLC與DLCO%pred負相關。相較于常用于評價慢阻肺氣流受限的指標FEV1,RV/TLC和DLCO%pred分別從患者的肺容量情況及彌散能力兩方面進行評估,有助于全方面評估慢阻肺,對現有的評價體系是一種補充,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血漿D-二聚體及B型鈉尿肽聯合檢測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預后的預測意義

        目的 探究聯合檢測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漿 D-二聚體及 B 型鈉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預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預后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5 年 12 月—2018 年 2 月于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住院治療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 565 例,按照住院結局分為好轉組(n=469)和未愈或死亡組(n=96),收集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和入院 24 h 內 NLR、血漿 D-二聚體及 BNP 檢查結果,進行組間比較,分析上述指標單獨及聯合檢測對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住院結局的預測效能。結果 未愈或死亡組患者 NLR、血漿 D-二聚體、血漿 BNP 水平均顯著高于好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單獨預測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預后方面,血漿 BNP 水平的曲線下面積最大,為 0.665(P<0.001),血漿D-二聚體的敏感性最高,為73.7%。與單獨預測相比,各指標聯合預測的曲線下面積提高為 0.681(P<0.001),敏感性提高為 81.1%。結論 聯合檢測NLR、血漿D-二聚體及BNP水平對預測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預后有一定的價值,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過度充氣的研究進展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體重指數與肺功能的關系

        目的 探討成人超重和肥胖患者人體重指數(BMI)與肺功能的關系,并試圖分析極度肥胖(BMI>40 kg/m2)患者彌散功能的改變。 方法 回顧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12月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就診的超重和肥胖患者390例的一般資料和肺功能數據,根據患者身高和體重計算BMI。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肥胖分級,分為超重組(25 kg/m2≤BMI<30 kg/m2,n=37)、Ⅰ級肥胖組(30 kg/m2≤BMI<35 kg/m2,n=106)、Ⅱ級肥胖組(35 kg/m2≤BMI<40 kg/m2,n=110)和Ⅲ級肥胖組(BMI≥40 kg/m2,n=137)。采用方差分析或Wilcoxon配對符號秩檢驗比較根據BMI不同分組間患者的肺功能指標。Spearman或Pearson相關性分析判定BMI與肺功能各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并使用簡單線性回歸或分段線性回歸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 不同BMI分組在超重和肥胖患者中年齡、性別和吸煙史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肺功能數據比較:Ⅲ級肥胖組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VC%pred)、肺總量占預計值百分比(TLC%pred)、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VC%pred)、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呼氣流量占預計值百分比(PEF%pred)低于超重組和Ⅰ級肥胖組(P<0.05),超重組深吸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IC%pred)高于Ⅰ級肥胖組、Ⅱ級肥胖組和Ⅲ級肥胖組(P<0.05),超重組和Ⅰ級肥胖組肺一氧化碳彌散量占預計值百分比(DLCO%pred)低于Ⅱ級肥胖組(P<0.05),FEV1/FVC、峰值呼氣中段流量占預計值百分比(MMEF%pred)在四組之間沒有明顯差異。相關性分析顯示,VC%pred(r=–0.254,P<0.05)、TLC%pred(r=–0.151,P<0.05)與BMI呈負相關。BMI<40 kg/m2時,DLCO%pred與BMI正相關(r1=0.224,P<0.05);BMI≥40 kg/m2時,DLCO%pred與BMI呈負相關(r2=–0.176,P<0.05)。結論 隨著BMI升高,超重和肥胖患者肺通氣功能下降,主要表現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當BMI<40 kg/m2時,超重和肥胖患者彌散功能隨BMI增加而升高,可能原因是其肺血容量增加使DLCO%pred升高;但BMI≥40 kg/m2時,患者彌散功能隨BMI增加而下降,可能原因是極度肥胖時肺泡組織受脂肪浸潤或結締組織沉積導致的擴散障礙。

        發表時間:2024-11-20 10:3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