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總結胰島素泵在糖尿病患者膽囊切除手術中的應用。方法本組42例,隨機分為兩組,泵治療組24例、皮下治療組18例,術前診斷均為糖尿病合并膽囊結石。泵治療組采用胰島素泵控制圍手術期血糖,皮下治療組每日3次皮下注射胰島素控制圍手術期血糖。結果全部病例手術過程順利,泵治療組術中、術后血糖控制較皮下治療組血糖控制平穩,尿酮監測均為陰性,傷口全部一期愈合。結論胰島素泵用于糖尿病患者膽囊切除手術有利于患者順利渡過圍手術期。
目的 研究早期腸內營養(EEN)在老年食管癌患者術后恢復中的作用。 方法 解放軍第100醫院2006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老年食管癌患者100例,均經術后病理檢查證實。按不同的營養方式將患者分為早期腸內營養組(EEN組)和腸外營養組(PN組),每組各50例。EEN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72歲。PN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69歲。分析不同的營養方式對兩組患者術后腸功能恢復情況、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及術后1周營養狀況的影響。 結果 EEN組肛門排氣時間(45.3±12.7 hvs.73.6±11.7 h)、肛門排便時間(80.5±15.6 h vs. 140.1±13.2 h)和住院時間(13.0±1.8 dvs.15.2±3.3 d)均短于PN組(Plt;0.05)。EEN組肺部感染、吻合口瘺、心臟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PN組(Plt;0.05)。術后1周EEN組的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細胞、轉鐵蛋白、24 h尿素氮均高于PN組(Plt;0.05)。 結論 與PN比較,EEN能促進老年患者術后代謝和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機體康復。
摘要: 目的 探討老年賁門癌患者經腹與經胸切除不同徑路手術的治療效果,總結其治療經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科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對60歲以上賁門癌患者行賁門癌手術65例的臨床資料,按手術徑路不同分為兩組,經腹賁門癌切除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齡74歲;經胸賁門癌切除組:33例,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齡70歲。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和生存率等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經腹賁門癌切除組患者切端癌殘留2例,經胸賁門癌切除組患者手術死亡1例;經腹賁門癌切除組發生肺部并發癥2例,經胸賁門癌切除組發生9例,兩組患者肺部并發癥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4);兩組患者3年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6.87% vs.42.42%,P=0.718)。 結論 經腹徑路切除治療老年賁門癌患者,符合腫瘤根治原則,具有切除徹底,安全有效和死亡率低的優點。
目的 比較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頸部吻合與胸腔內吻合的手術療效。方法 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65例,根據手術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兩組,胃食管頸部吻合組:73例,經左頸、右胸、上腹正中三切口手術40例,經左胸、左頸二切口手術33例。胸腔內吻合組:92例,經左胸或右胸徑路行主動脈弓上吻合47例,弓下吻合45例。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和生存率。結果 術后食管胃頸部吻合組殘端癌、手術死亡率和吻合口瘺死亡率均低于胸腔內吻合組(Plt;0.05);兩組患者間5年生存率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lt;0.05);但淋巴結轉移陰性和陽性患者5年生存率兩組間比較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頸部吻合術治療中下段食管癌符合腫瘤根治原則,腫瘤切除徹底,殘端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低。
目的觀察靜脈注射甲潑尼龍(IVMP)沖擊治療總劑量對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相關視神經炎(NMOSD-ON)患者最佳矯正視力(BCVA)、治療后復發次數的影響。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山西省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NMOSD-ON患者23例27只眼納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所有患者采用基于細胞檢測技術的間接免疫熒光法行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體(AQP4-IgG)檢測。依據中國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版)給予患者IVMP沖擊治療。其中,給予1 000、500 mg/d的IVMP沖擊治療分別為18、5例,連續3~5 d,其后酌情減量為500 mg/d或250 mg/d,連續2~3 d。治療過程中IVMP沖擊總劑量平均為4 500 mg(1 500~5 250 mg)。將初始、治療后BCVA分為≤0.1、>0.1~<0.5、≥0.5三個區間,觀察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不同BCVA區間的變化情況。年齡、病程、IVMP總劑量等不同條件下BCVA比較采用Mann-Whiteney U檢驗。不同復發次數者之間BCVA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IVMP總劑量對治療后6個月隨訪期間復發次數的影響行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IVMP治療6個月后BCVA≥0.5的影響因素;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ΔlogMAR BCVA與IVMP沖擊總劑量的相關性。結果23例27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年齡中位數35歲;發病時間中位數為5 d。AQP4-IgG陽性、陰性分別為21(91.30%,21/23)、2(8.70%,2/23)例。初始為首發病程者3例(13.04%,3/23)4只眼(14.81%,4/27);復發病程者20例(86.96%,20/23)23只眼(85.19%,23/27)。患者初始至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干預時間中位數為7 d。治療后6個月隨訪期間,復發5例(21.74%,5/23)6只眼(22.22%,6/27),均為初始復發病程者。其中,復發1次、≥2次分別為4(66.67%,4/6)、2(33.33%,2/6)只眼。初始、治療后6個月BCVA≤0.1、>0.1~<0.5、≥0.5分別為20、4、3只眼及3、13、11只眼。初始、治療后不同時間BCVA≤0.1、>0.1~<0.5、≥0.5的眼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72,P<0.001)。女性患者治療效果優于男性患者,初始BCVA≥0.1者BCVA提高眼數較BCVA<0.1者更多,首發病程者BCVA提高眼數優于復發病程者,IVMP總劑量>4 500 mg者BCVA提高眼數較總劑量≤4 500 mg者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2.449、?2.904、?2.485、?2.286,P=0.014、0.004、0.013、0.022)。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初始BCVA≤0.1、IVMP沖擊總劑量越高,治療后獲得BCVA≥0.5的可能性更低(比值比=0.069、0.899,95%可信區間0.010~0.463、0.798~0.998,P=0.006,0.020)。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ΔlogMAR BCVA與IVMP沖擊總劑量呈負相關(rs=?0.472,P=0.013)。不同總劑量IVMP沖擊治療后,復發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IVMP總劑量>4 500 mg比較,IVMP總劑量≤4 500 mg能獲得更好的BCVA預后;IVMP總劑量對治療后復發次數無影響。
目的 通過解剖學的研究,探討繞肝提拉法手術的臨床解剖學依據。方法 選用解剖教學的21例成人尸體的肝后下腔靜脈,從腔內觀察尸肝組匯入肝后下腔靜脈的肝短靜脈開口情況,按不同繞肝提拉法的路徑和不同肝后隧道寬度(10 mm、6 mm)統計可能遇到的肝短靜脈數。結果 繞肝提拉法在肝后隧道寬度6 mm時標準路徑遇到肝短靜脈0~3(中位數=1)支,標準右上方路徑(EM路徑,肝后下腔靜脈右緣距肝下緣1 cm)遇到肝短靜脈0~2(中位數=0)支,后者小于前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3)。結論 繞肝提拉法手術建立肝后隧道是可行且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