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吲哚菁綠熒光雙顯技術評估胸腔鏡肺段切除術中腫瘤切緣的效果。方法回顧性納入2020年12月—2021年6月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胸外科采用吲哚菁綠熒光雙顯技術進行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齡20~69歲。分析全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吲哚菁綠熒光雙顯技術在術中均清晰呈現出肺結節位置及段間平面交界線,無吲哚菁綠相關并發癥,平均手術時間(98.6±21.3)min,平均術中出血量(47.1±35.3)mL,術后平均引流管放置時間(3.3±2.8)d,術后平均住院時間(5.4±1.8)d,平均腫瘤切緣距離(2.6±0.7)cm,無圍術期死亡,1例患者發生術后持續性肺漏氣。結論吲哚菁綠熒光雙顯技術評估胸腔鏡肺段切除術中腫瘤切緣安全可行,可簡化手術流程,縮短手術時間,保證足夠腫瘤切緣的同時,最大程度保留健康肺組織,為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目的 評估亞肺葉切除術后T1a~bN0M0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遠期生存狀況。方法從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數據庫中篩選出2004—2015年接受亞肺葉切除術的T1a~bN0M0期NSCLC患者,根據切除方式將患者分為肺段組和楔形組。按1∶1比例,通過傾向性評分匹配(propensity-score matching,PSM)后,使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對數秩檢驗和受限平均生存時間(restricted mean survival time,RMST)分析患者的總體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疾病特異性生存期(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結果納入3262例患者,男1321例、女1941例,中位年齡69.0歲,其中楔形組2419例,肺段組843例。匹配后得到843對患者,結果顯示肺段組的DSS死亡風險低于楔形組[HR=0.82,95%CI(0.68,0.98),P=0.030],但O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HR=0.90,95%CI(0.79,1.02),P=0.107]。肺段組的10年DSS率(68.0% vs. 60.6%,P=0.011)和10年OS率(40.8% vs. 37.0%,P=0.049)優于楔形組,而5年DSS率(82.9% vs. 79.5%,P=0.112)和5年OS率(68.9% vs. 64.9%,P=0.09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亞組分析顯示,肺段切除在腺癌(P=0.045)、右下葉腫瘤(P=0.014)和腫瘤直徑≤1.6 cm(P=0.006)患者中的10年OS-RMST更優。結論亞肺葉切除中增加淋巴結清掃可能改善預后。相比于楔形切除,肺段切除可能提高T1a~bN0M0期NSCLC患者的遠期DSS率。
目的比較熒光法與膨脹萎陷法在胸腔鏡肺段切除術中界定段間平面的可行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18 年 2~10 月在我院胸外科進行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 6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28 例、女 32 例,年齡 25~82 歲。術前均采用 三維CT支氣管血管成像技術重建肺血管、支氣管以及虛擬的段間平面。其中 20 例采用熒光法界定段間平面(熒光組),另 40 例患者采用傳統的膨脹萎陷法界定段間平面(膨脹萎陷組)。結果熒光法注射吲哚菁綠(ICG) 可顯示清晰的段間線,持續時間足夠完成標記。與傳統的膨脹萎陷法相比,段間平面顯示所需時間明顯縮短[(10.75±3.78)s vs. (988.00±314.24 )s,P<0.001)],界定段間平面更為迅速,可重復性強,且肺無需膨脹,手術操作便利;手術時間縮短[(108.75±31.28) min vs. (138.00±32.47) min, P=0.002)],未見明顯 ICG 注射相關并發癥。結論相比傳統的膨脹萎陷法,熒光法術中可以快速、準確、清晰地顯示段間線,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時間,為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目的創新性嘗試在胸腔鏡肺段切除中阻斷靶段肺靜脈后應用吲哚菁綠熒光識別段間平面,并評估其可行性和準確性。方法回顧性分析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南京市胸科醫院胸外科同一醫療組采用靶段靜脈阻斷后應用吲哚菁綠熒光顯示段間平面行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肺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術前三維重建辨識肺結節所在靶段及靶段動靜脈、支氣管的解剖結構;術中結扎靶段靜脈后即通過膨脹-萎陷法確定段間平面,等待期間可進行靶段動脈和支氣管的分離但不切斷,出現膨脹-萎陷界線電凝燒灼標記后經外周靜脈注射吲哚菁綠熒光法對段間平面再次識別,最終評估兩個段間平面的一致性。結果納入32例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25~76(58.69±11.84)歲。所有患者靶段靜脈阻斷后均成功觀察到膨脹-萎陷段間平面與吲哚菁綠熒光確定的段間平面基本一致,兩個段間平面高度吻合。3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單孔胸腔鏡肺段切除術,無吲哚菁綠相關并發癥,無圍術期死亡病例,平均肺段手術時間(98.59±20.72)min,平均術中出血量(45.31±35.65)mL,平均術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時間(3.50±1.16)d,平均術后住院時間(4.66±1.29)d,平均腫瘤切緣寬度(26.96±5.86)mm。結論阻斷靶段肺靜脈后吲哚菁綠熒光可安全、準確識別段間平面,是簡化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技術的有益探索和重要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