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完全腹腔鏡下低位直腸癌患者預防性回腸造口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的原因。方法選擇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在筆者所在醫院接受完全腹腔鏡下直腸癌根治術聯合預防性回腸造口術的低位直腸癌患者194例為研究對象,根據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情況分為非狹窄組(n=136)和狹窄組(n=58)。比較2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的因素,并采用逐步回歸評估各因素的重要性。構建并評價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的風險預測模型。結果狹窄組的男性、腫瘤直徑 >3 cm、NRS2002評分 >3分、手工吻合、不保留左結腸動脈、有吻合口漏、有盆腔感染以及行新輔助放療和新輔助化療患者的占比高于非狹窄組(P<0.05)。單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女性和保留左結腸動脈是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的保護因素(P<0.05),而腫瘤直徑 >3 cm、NRS2002評分 >3分、手工吻合、吻合口漏、盆腔感染、新輔助放療和新輔助化療是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的危險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腫瘤直徑、NRS 2002評分、吻合方式、吻合口漏和盆腔感染是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的獨立影響因素(P<0.05)。逐步回歸分析發現,影響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排名前3的因素為NRS 2002評分、性別和吻合口漏。多因素Cox風險比例模型分析結果顯示,NRS 2002評分、性別和吻合口漏組成的多因素模型對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風險評估具有較好的一致性。 基于此構建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的風險預測模型,其強影響點分析結果顯示,建模數據中沒有對模型參數估計有很強影響的數據點(Cook距離 <1);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顯示,模型有良好的區分能力,其曲線下面積為0.917,95%CI為(0.891,0.942);校準曲線近似為1條對角線,顯示模型有較好的預測能力(Brier值=0.097);臨床決策曲線顯示,預測模型識別相應風險人群并對其進行臨床干預能獲得更好的臨床收益。結論基于NRS 2002評分、性別和吻合口漏構建預測模型,可有效評估完全腹腔鏡下低位直腸癌患者預防性回腸造口術后結腸-肛管吻合口狹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