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通過與常規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進行比較,探討改良VSD在骨科創面治療中的優越性。 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4月,共治療37例42處創面,其中17例20處創面采用常規VSD治療(常規組);20例22處采用改良VSD治療(改良組),即在常規VSD敷料中加入1根沖洗管,進行持續灌注沖洗。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創面部位及創面范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 結果 改良組泡沫敷料維持時間較常規組長(t=2.70,P=0.01)。常規組術后15例(88%)進行注射器沖管,改良組僅1例(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80,P=0.04)。改良組術后更換泡沫敷料次數為(1.0 ± 0.1)次,較常規組(2.2 ± 0.6)次少(t=2.90,P=0.01)。改良組費用為(6 330 ± 550)元,較常規組(12 990 ± 1 120)元少(t=2.70,P=0.01)。 結論 改良VSD延長了泡沫敷料使用時間,減少了患者更換敷料的次數,降低了治療費用。
目的 總結距骨骨軟骨損傷(osteochondral lesion of talus,OLT)外科治療方法,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近年相關研究文獻,總結OLT各外科治療方法的優勢和局限性。結果 目前治療OLT的手術方式較多,均能獲得良好療效,但也各有利弊。骨髓刺激術治療損傷直徑<15 mm的原發性OLT能在短期內改善癥狀,但遠期療效欠佳。自體骨軟骨移植(autologous osteochondral transplantation,AOT)、同種異體骨軟骨移植(osteochondral allograft transplantation,OAT)適用于損傷面積較大并伴有軟骨下骨囊變的OLT,然而骨與骨之間不完全解剖匹配可能會形成新的軟骨下骨囊變,其中AOT還存在供體部位并發癥問題。與AOT、OAT不同,同種異體幼年軟骨微粒移植無需進行額外截骨術,且幼年軟骨能向軟骨缺損部位輸送有活力的軟骨細胞,修復組織能力優于成年軟骨。細胞移植術治療OLT可取得滿意療效,但存在需兩次手術、價格昂貴等問題。自體基質誘導軟骨形成技術治療原發性及非原發性OLT、大面積病變和伴有軟骨下骨囊變的OLT都表現出滿意效果,但目前相關研究較少且大多質量不高。生物制劑輔助治療是治療OLT的新方式,但療效缺少高質量研究支持,對比傳統治療手段也未顯現出明顯優勢。結論 OLT外科治療方法的選擇不僅取決于其性質、大小、形態,還應考慮醫療技術水平以及患者接受程度、經濟狀況等因素,以提供個性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