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評價是通過收集、評價和合成日益增長的原始臨床研究結果,得出有關干預措施的綜合效果,為衛生決策和臨床實踐提供真實、可靠的證據.它采用了科學、明確、可重復的研究方法以減少偏倚因素的影響,因此與傳統綜述不同.系統評價特別適用于某一干預措施的利弊,根據單個臨床研究結果難以確定,或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存在較大的差異時.而質量差的系統評價可能誤導決策者和臨床醫師.本文將介紹系統評價的基本方法,以期望對愿意進行系統評價的研究人員有所幫助.
【摘要】 目的 加強輸血管理是保障血液合理利用和臨床用血安全的重要手段。 方法 通過對醫院臨床用血情況的分析,以減少手術輸血為切入點,采取強化意識,嚴控指征,完善術前準備,倡導自體輸血,加強考核管理等方式促進臨床合理用血。 結果 有效提升了醫療服務品質,保障醫療安全。 結論 其方法與措施此方法與措施供大型醫院醫療管理參考借鑒。【Abstract】 Objective Strengthening blood transfusion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sure reasonable blood usage and clinical security during blood use. Methods With reducing surgery blood transfusion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We promotes clinical reasonable blood use and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by strengthening awareness of health workers, controlling indicators strictly, perfecting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initiating 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 enhancing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and so on. Results The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was improved and the medical safety was ensured. Conclusion The experience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medical management in large hospitals.
目的 評價ELISA法檢測血清中抗核小體抗體(anti-nucleosome antibody, AnuA)診斷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的價值。方法 檢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圖書館等數據庫,檢索時間為1990~2005年,收集關于AnuA診斷SLE價值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利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Man軟件進行異質性分析,MetaDisc進行Meta分析及繪制SROC曲線。結果 共納入文獻25篇,合計7 289例,其中經金標準確認的SLE患者2 459例,非SLE者5 030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各納入研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導致各研究間存在高度異質性(Plt;0.000 01,I2=87.2%),合并敏感度為64.9%,95%CI 63.0%~66.8%,合并特異度為92.6%,95%CI 91.8%~93.3%;SROC曲線下面積0.918,SE 0.021 2。結果表明其平均漏診率較高(35.1%),平均誤診率較低(7.4%),有一定的診斷價值。結論 目前ELISA法檢測抗核小體抗體診斷SLE具有一定診斷價值,可作為診斷SLE的診斷指標。
【摘要】 目的 為使輸血管理達到美國病理師協會(CAP)的認可標準,利用實驗室信息系統(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加強輸血科管理。 方法 電子化輸血申請在醫生工作站完成,血型標本、合血標本及輸血申請單送往輸血科后,通過LIS進行標本接收,信息處理(信息處理包括血型結果、抗體篩查結果錄入、交叉合血結果錄入、發血),記費。 結果 實現了輸血申請的電子化,標本的自動接收,血型結果前后自動核對,血液掃描出庫,系統自動記費,血液出入庫管理,信息查詢和統計功能。 結論 建立輸血科LIS系統,能優化輸血科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差錯率,完善管理,保證血液安全,從整體上提高輸血科的工作質量和管理水平。
目的探索利用線上閱片培訓的遠程醫療教育模式對提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下簡稱“新疆地區”)眼科醫師眼底疾病診斷能力的可行性與效果。方法建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系統師級醫院-兵團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三級閱片培訓體系。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連續收集自新疆地區兵團醫院和兵團醫療系統內4家師級醫院眼科的后極部彩色眼底像4 159張。其中,高血壓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滲出型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萎縮型AMD、視網膜靜脈阻塞分別為3 073、651、43、186、206張。圖像按病種比例均分為3輪次(初次、二次、末次)閱片的圖像集。參與培訓(以下簡稱“參訓”)醫師來自新疆地區兵團醫院和兵團系統師級醫院的15名眼科醫師。其中,男性7名,女性8名;年齡(38.1±4.0)歲。職稱正高級、副高級、中級、初級分別為1、6、5、3名;學歷本科、碩士分別為13、2名。從事眼底病專科工作時間(9.6±3.3)年。第一輪標注前進行閱片系統培訓,每輪閱片后由北京協和醫院醫師對閱片結果進行反饋和講解。每輪次閱片間診斷一致率、靈敏度、特異性比較行成對樣本t檢驗;參訓醫師診斷水平提高與職稱、學歷、年齡、眼底病專業工作時間的相關性行Spearman或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所有參訓醫師均完成初次、二次、末次閱片。每一輪次閱片結束后均進行了閱片總結,時間2 h。所有參訓醫師初次、二次、末次閱片的平均診斷一致率分別為53.0%、67.0%、75.0%;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0.38、0.69、054和0.66、0.85、0.96。初次與末次閱片診斷一致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二次閱片靈敏度較初次閱片明顯提高,末次閱片靈敏度較二次閱片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二次閱片較初次閱片、末次閱片較二次閱片的特異性明顯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參訓醫師診斷水平提升與學歷(Rho=0.07)、職稱(Rho=0.13)、年齡(r=0.20)、眼底病專科工作時間(r=0.26)等因素均無明顯相關性(P>0.05)。結論依托三級線上遠程醫療培訓,可提升新疆地區眼科醫師的眼底疾病診斷能力;初步遠程醫療教育模式在偏遠地區醫療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展示了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