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急性A型主動脈夾層(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術后早期急性胃腸道損傷(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的危險因素及其預后,并構建AGI發生風險列線圖疾病預測模型。方法納入2016—2021年在蘭州大學第一醫院行ATAAD體外循環手術患者,并將患者分為AGI組和non-AGI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使用R語言構建列線圖并驗證模型的預測能力。結果共納入188例患者,其中男166例、女22例,年齡22~70(49.70±9.96)歲。AGI組60例,non-AGI組128例。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兩組患者的主動脈夾層(aortic dissection,AD)危險評分、腸系膜上動脈(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灌注不良、主動脈阻斷時間及術中輸注紅細胞均為AGI的預測因素(P<0.05)。兩組在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住ICU時間、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腸外營養、院內感染以及術后30 d死亡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經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的預測因素建立列線圖,C指數為0.888,通過內部驗證C指數為0.848。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評估模型區分度,曲線下面積為0.888。結論ATAAD術后AD危險評分、SMA灌注不良、主動脈阻斷時間及術中輸注紅細胞均為AGI的預測因素,建立的預測模型具有良好的預測能力。
目的比較經皮同軸大通道內鏡下腰椎椎間融合術(percutaneous coaxial large-channe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與微創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融合術(minimal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療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的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134例單節段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患者臨床資料,其中PE-LIF組52例,MIS-TLIF組8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手術節段及術前腰痛、下肢痛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術前1 d及術后1、3 d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評估術中肌肉損傷情況;采用Brantigan標準評價兩組椎間融合情況;記錄并比較兩組術前1 d及術后3 d、3個月、1年的腰痛、下肢痛VAS評分,術前1 d及術后3個月、1年ODI評分。 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E-LIF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顯著低于MIS-TLIF組(P<0.05)。術前兩組患者血清CK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E-LIF組術后1、3 d血清CK水平均顯著小于MIS-TLIF組(P<0.05)。所有患者均獲1年規律隨訪。兩組術后各時間點腰痛、下肢痛VAS評分及ODI評分均較術前明顯下降(P<0.05);各時間點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年PE-LIF組48例椎間融合成功,MIS-TLIF組77例椎間融合成功;兩組術后3個月及1年的椎間融合分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PE-LIF組和MIS-TLIF組分別有2例和3例發生下肢麻木,1例和3例發生神經水腫性疼痛,1例和1例發生Cage移位,1例和1例發生椎弓根螺釘松動,兩組均無感染及硬膜囊撕裂發生;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9.6% vs. 9.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1,P=0.979)。 結論在治療單節段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時,PE-LIF能達到與MIS-TLIF相似的臨床療效,且術中出血更少、肌肉損傷更小。
目的系統評價無縫合主動脈瓣置換術(sutureless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U-AVR)和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治療主動脈瓣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計算機檢索知網、萬方、維普、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Web of Science,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4年3月。由2名研究者獨立篩選文獻,提取數據,使用Cochrane偏倚風險評價工具對納入研究進行質量評價,使用Stata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結果 最終納入17項研究,包括6 630例患者,其中SU-AVR組3 319例,TAVI組3 311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SU-AVR組1年死亡率[RR=0.58,95%CI(0.38,0.87),P=0.009],2年死亡率[RR=0.61,95%CI(0.43,0.85),P=0.004]和5年死亡率[RR=0.63,95%CI(0.50,0.79),P=0.000]明顯低于TAVI組。SU-AVR組在新的永久起搏器植入[RR=0.75,95%CI(0.58,0.98),P=0.037]、中至重度瓣周漏[RR=0.20,95%CI(0.12,0.32),P=0.000] 、心肌梗死[RR=0.30,95%CI(0.11,0.80),P=0.017]以及輕度以上的殘余主動脈瓣反流[RR=0.29,95%CI(0.17,0.48),P=0.000]等合并結果中風險比均低于TAV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此外,SU-AVR組術后平均主動脈壓差[SMD=0.39,95%CI(0.17,0.62),P=0.000]高于TAVI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與TAVI相比,SU-AVR的早期和中期臨床結果優于T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