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放射學自傳入我國以來發展迅猛,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采用這種微創手術來進行治療,但介入手術后感染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潛在的死亡率卻不容小覷。介入放射科的醫生和感染控制人員必須徹底了解這些潛在的感染并發癥,注重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從而控制感染,控制醫療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醫療安全。該文回顧了熱消融術、肝動脈栓塞術、經皮肝穿刺膽管引流術、血管內支架、移植物置入術等常見介入手術的感染并發癥,重點強調了介入手術后感染并發癥的發病率、危險因素以及預防措施,以期降低介入手術后感染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一直以來,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監測始終存在診斷標準復雜、主觀性大、可比性差、歸因病死率低以及很難實現自動化監測等弊端,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 2013 年 1 月開發出呼吸機相關事件(ventilator-associated event,VAE)這一新的監測定義以解決 VAP 的現存問題。VAE 監測具備諸多優勢:較好地預測患者的不良預后、采用客觀的診斷標準、能夠實現自動化監測等。與此同時,VAE 監測也存在一些不足:對 VAP 患者的識別較差、目前為止依然缺乏足夠的預防策略相關證據、在新生兒及兒童群體的應用尚無定論、和 VAP 一樣容易被人為干涉等。VAE 在我國的適用性及其危險因素和預防策略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的 探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期(以下簡稱流行期)較無本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期(以下簡稱對照期)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感染發生率變化。方法 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選擇 2022 年 12 月 7 日—2023 年 2 月 23 日流行期與 2020 年 12 月 7 日—2021 年 2 月 23 日對照期在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接受血液透析的成年患者。觀察比較納入患者的血管穿刺部位感染(local access site infection, LASI)和血管通路相關血流感染(access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RBSI)的發生情況。結果 共納入患者 1 401 例。其中,流行期 737 例,對照期 664 例。不同時期和通路類型患者的年齡、性別、置管時長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流行期和對照期發生 LAS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800,P=1.180)。流行期和對照期發生 ARBSI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610,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 RR)=2.575,95%置信區間(confidence interval, CI)(1.053,6.298),P=0.032]。動靜脈瘺患者、帶隧道和滌綸套的透析導管(tunnel-cuffed catheters, TCC)患者在不同時期的 LASI、ARBSI 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無隧道和滌綸套的透析導管(non cuffed catheters, NCC)患者在不同時期的 LASI[χ2=4.898,RR=3.832,95%CI(1.058,13.885),P=0.027]、ARBSI[χ2=7.150,RR=4.684,95%CI(1.333,16.460),P=0.005]發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動靜脈瘺患者,TCC 患者在流行期可能發生 LASI(P<0.05),在對照期可能發生 ARBSI(P<0.05);中心靜脈導管患者和 NCC 患者在對照期均可能發生 LASI 和 ARBSI(P<0.05)。結論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感染防控措施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尤其是 NCC 患者發生血管通路感染的風險。
目的 初步了解我國醫療機構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相關微生物室儀器設備配置及信息系統功能完善情況,為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推動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專項行動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2022 年 3 月 1 日-6 月 21 日在“國家醫院感染管理專業質控中心哨點醫院信息上報系統”發布網絡問卷,并對二級及以上醫院進行調查分析。結果 共納入 783 家醫院,其中 765 家(97.7%)醫院已在不同程度上配備微生物室儀器設備,且三級醫院配置率均高于二級醫院(P<0.05)。常見病原學檢測項目開展比例前 3 位的依次為需氧菌(98.3%)、細菌涂片(97.6%)、真菌涂片(95.1%),后 3 位的依次為肺炎鏈球菌尿抗原(20.4%)、六胺銀染色(19.0%)、基因測序(8.9%)。不同級別醫院間送檢相關信息系統及功能完善情況的比較顯示,三級醫院均優于二級醫院(P<0.05);在不同地區,除醫院感染信息化監測系統和合理用藥監測系統的配置率外(P>0.05),其他相關信息系統及功能完善情況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醫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獲取指標“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治療前病原學送檢率”“醫院感染診斷相關病原學送檢”“聯合使用重點藥物前病原學送檢率”的醫院分別為 698 家(89.1%)、474 家(60.5%)、337 家(43.0%)。在影響專項行動實施的因素中,454 家(58.0%)認為“信息系統功能不全”,341 家(43.6%)認為“病原學檢測項目開展不全”,148 家(18.9%)認為“微生物室檢驗能力不足”。結論 我國各級各類型醫院尤其是專科及二級醫院需進一步完善病原學送檢相關微生物室儀器設備的配置及信息系統功能,加強微生物檢驗支撐力度,強化信息化管理及監測分析水平。
武漢雷神山醫院是在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期,在 12 d 之內搭建完成的擁有 1 500 張病床的野戰式傳染病醫院。因疫情緊急,該院采用“邊建設、邊驗收,邊培訓、邊收治”的運行模式,高峰時期共有近 3 000 名醫院員工和 13 000 名建設者在同一平面上工作,在 67 d 時間里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2 011 例。通過采取集束化感染預防與控制(感控)措施,該院實現了醫院員工和施工人員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環境物體表面抽樣監測新型冠狀病毒污染低水平(0.3%)。雷神山醫院的集束化感控措施不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國內外其他野戰式傳染病醫院提供了防控經驗,更是為今后其他醫療機構在應對新發突發不明原因傳染病之時提供了感控思路與工作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