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過生物力學方法研究脛骨遠端不同程度內外翻畸形對脛距關節接觸情況的影響,以及腓骨截骨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選取8具新鮮下肢標本,通過踝上截骨建立脛骨遠端內外翻模型,包括9種工況:正常中立位(A組),保留腓骨的10°內翻模型(B組)、5°內翻模型(C組)、5°外翻模型(D組)、10°外翻模型(E組),及截斷腓骨后的10°內翻模型(F組)、5°內翻模型(G組)、5°外翻模型(H組)、10°外翻模型(I組)。通過TekScan踝關節壓敏片法測試不同工況下脛距關節的接觸面積、接觸壓強及峰值壓強,觀察脛距關節受力中心的位置變化。 結果B~E組接觸面積、接觸壓強及峰值壓強與A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截斷腓骨時,F、I組接觸面積顯著小于A組(P < 0.05),F、H、I組接觸壓強及F、I組峰值壓強均顯著大于A組(P < 0.05)。脛距關節在正常中立位載荷時,有前外側和前內側兩個主要受力區域;關節整體的受力中心位于前外側象限,接近關節中心區域。保留腓骨時,隨著內翻角度的增大,受力中心向前外側轉移;隨著外翻角度的增大,受力中心則向后內側轉移。截斷腓骨時,受力中心的移位正好相反,內翻時向后內側轉移,外翻時則向前外側轉移。 結論腓骨的完整性對脛骨遠端內外翻畸形的脛距關節接觸情況有顯著影響;臨床中針對不同的畸形特征,應選擇合適的截骨方式。
目的 比較踝上截骨術治療內翻型踝關節骨關節炎時保留腓骨或截斷腓骨對療效的影響。 方法 回顧分析 2009 年 4 月—2014 年 4 月,采用踝上截骨術治療并隨訪達 1 年以上的 41 例(41 足)內翻型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其中 19 例術中保留腓骨(A 組),22 例術中行腓骨截骨(B 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側別、體質量指數、骨關節炎分期、病因以及術前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踝與后足評分、踝關節骨關節炎量表(AOS)疼痛及功能評分、踝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脛骨遠端關節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距骨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脛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脛骨側位關節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術后觀察截骨愈合情況,比較兩組末次隨訪時臨床功能評分以及影像學測量結果。 結果 兩組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6~55 個月,平均 36.6 個月。A、B 組各 1 例因疼痛及活動受限,行踝關節融合術,排除末次隨訪評價。X 線片復查示,患者截骨處均獲骨性愈合,A 組愈合時間(3.6±0.4)個月,B 組為(3.9±0.7)個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61,P=0.12)。末次隨訪時,兩組 TAS、TLS、TT、TC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 B 組 TT、TC 改善程度優于 A 組(P<0.05)。兩組 AOFAS 評分、AOS 疼痛及功能評分、踝關節 ROM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根據改良 Takakura 分期,A 組改善率為 55.6%,B 組改善率為 57.1%,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1,P=0.92)。 結論 對于腓骨相對較長或影響術中脛距關節復位者,踝上截骨術中同時行腓骨截骨后 TT 及 TC 改善程度優于單純踝上截骨術。
目的 在建立內翻型踝關節炎有限元模型基礎上,對踝上截骨術中不同脛骨遠端關節面正位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矯正模型進行生物力學分析。方法 以1例左側內翻型踝關節炎女性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踝關節炎Takakura分期為Ⅱ期,負重位X線片測量TAS 78°。基于踝關節CT掃描數據,采用Mimics 21.0軟件、Geomagic Wrap 2021軟件、Solidworks 2017軟件和Workbench 17.0軟件建立內翻型踝關節炎模型(內翻模型,TAS 78°),并基于該模型模擬斜形開口截骨術建立不同TAS矯正模型 [正常模型(TAS 89°)、外翻5° 模型(TAS 94°)和外翻10° 模型(TAS 99°)]。在各模型脛骨表面施加290 N垂直向下壓力,腓骨表面施加60 N垂直向下壓力,計算Von Mises應力分布及應力峰值。結果 研究建立的正常模型基本符合足部力學情況。生物力學分析示,內翻模型最大應力出現在內側脛距關節面和頂部脛距關節面偏內側處,距腓關節面及頂部脛距關節面外側應力分布均勻;正常模型距腓關節面和脛距關節面應力分布較均勻,未見明顯應力集中現象;外翻5° 模型最大應力出現在距腓關節面偏后側和頂部脛距關節面偏外側處,內側脛距關節面應力分布較均勻;外翻10° 模型最大應力出現在距腓關節面偏后側和頂部脛距關節面偏外側處,內側脛距關節面應力增加。結論 隨著外翻增加,踝關節應力分布呈現外移及逐漸集中趨勢。TAS矯正10° 以內不會出現明顯腓骨阻擋現象,但超過10° 時隨著TAS增加腓骨阻擋作用愈嚴重。
目的評價踝上截骨術(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MOT)治療內翻型踝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分析其治療失敗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回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SMOT治療的82例(89足)內翻型踝關節炎患者臨床資料。男34例38足,女48例51足;年齡43~72歲,平均54.3歲。身體質量指數為20.43~30.15 kg/m2,平均24.43 kg/m2。術前脛骨遠端前側關節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為77.6°~88.4°,平均84.4°。改良Takakura分期:Ⅱ期9足,Ⅲa期41足,Ⅲb期39足。采用Maryland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簡明健康調查12條量表(SF-12量表)進行臨床功能評估;影像學評估包括TAS、距骨傾斜角(talar tilt,TT)、脛骨踝穴角(tibiocrural angle,TC)、脛骨內踝角(tibial medial malleolars,TMM)、踝穴距離(tibiocrural distance,TCD)、脛骨遠端外側關節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及后足力線角(hindfoot alignment angle,HAA)。統計臨床失敗、功能失敗、影像學失敗結果,并進行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結果手術時間45~88 min,平均62.2 min。術中未發現骨折及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術后7足出現內側切口愈合不良,使用外固定架患者中6足出現9處針道感染,同種異體骨和自體骨植骨患者中分別有20足和3足存在影像學骨吸收;除1足嚴重感染使用骨水泥曠置二期植骨外,余88足均一期骨愈合,且骨愈合面積均>80%。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4~82個月,平均50.2個月。末次隨訪時,患者Maryland評分、VAS評分、SF-12量表心理評分及生理評分以及TAS、TC、TLS、TCD、TT、TMM、HAA和Takakura分期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術后發生臨床失敗13足、功能失敗15足、影像學失敗23足。單因素分析示,肥胖、TT>10° 和Takakura Ⅲb期是臨床失敗的影響因素,HAA≥15°、Takakura Ⅲb期是功能失敗的影響因素,TT>10° 是影像學失敗的影響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行logistic回歸分析示,TT>10°、HAA≥15°、TT>10° 分別是臨床失敗、功能失敗、影像學失敗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SMOT治療內翻型踝關節炎中遠期療效肯定,然而對于肥胖、后足內翻嚴重、距骨傾斜嚴重以及Takakura Ⅲb期患者應謹慎使用。
目的比較踝上截骨術(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MOT)與踝關節融合術(ankle arthrodesis,AA)治療伴有距骨傾斜的Takakura 3A期內翻型踝關節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OA)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41例伴有距骨傾斜的Takakura 3A期內翻型踝關節OA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分為SMOT組(21例)和AA組(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側別、致傷原因及術前距骨傾斜角(talar tilt angle,TT)、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踝-后足評分、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簡明健康調查量表(SF-36)評分、矢狀面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部分負重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AOFAS踝-后足評分、VAS評分、SF-36評分以及矢狀面ROM評價臨床療效;術后復查X線片觀察骨愈合情況并記錄骨性愈合時間;SMOT組于踝關節負重正側位X線片上測量脛骨側位關節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TT、脛骨遠端前側關節面角(tibial articular surface angle,TAS)并與術前比較,同時行Takakura分期評估。 結果AA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均少于SMOT組(P<0.05)。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4~36個月,平均28.9個月。SMOT組和AA組分別有2例和1例發生切口感染,兩組均無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發生。SMOT組部分負重時間早于AA組(P<0.05),但兩組骨性愈合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AA組VAS評分和SF-36評分手術前后差值均優于SMOT組,SMOT組矢狀面ROM手術前后差值低于AA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AA組AOFAS踝-后足評分手術前后差值略高于SMOT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上述評分均較術前明顯改善(P<0.05);AA組矢狀面ROM較術前明顯降低(P<0.05),SMOT組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SMOT組17例患者(81.0%)影像學分期較術前改善,2例(9.5%)分期無變化,2例(9.5%)分期進展;TLS、TAS及TT均較術前改善(P<0.05)。末次隨訪時,SMOT組2例因疼痛、分期進展行AA,1例骨不連行骨移植手術;AA組1例因距下關節炎行距下關節融合術。結論對于伴距骨傾斜的Takakura 3A期內翻型踝關節OA,采用SMOT與AA治療均可明顯緩解疼痛、改善患足功能及患者生活質量,但AA臨床療效更確切、患者滿意度更高。
目的 評估外側合頁骨折(lateral hinge fracture,LHF)對踝上截骨術(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MO)早期療效的影響,并探究導致其產生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回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 39 例(39足)采用SMO治療的踝內翻性骨關節炎患者。其中男10例,女 29 例;年齡41~71歲,平均57.7歲。Takakura分期:Ⅱ期6足,Ⅲa期19足,Ⅲb期14足。依據術后即刻 X 線片判斷外側合頁位置是否并發LHF,比較發生與未發生LHF患者的截骨愈合時間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美國矯形足踝協會(AOFAS)評分、脛骨關節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脛骨外側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和距骨傾斜角(tibiotalar angle,TT)手術前后變化值。對發生與未發生LHF患者的年齡、性別、側別、身體質量指數、Takakura分期、術前VAS評分、術前AOFAS評分、術前TAS、術前TLS、術前TT、SMO矯正角、截骨撐開量、截骨處內側至踝關節線距離(distance from medial osteotomy to ankle joint line,MD)、截骨處外側至踝關節線距離(distance from lateral osteotomy to ankle joint line,LD)等變量進行單因素分析,并進一步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SMO術中發生LHF的危險因素。 結果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2~54個月,平均27.1個月。術中13足發生LHF(A組),26足未發生LHF(B組)。X線片復查示A組1例合并脛骨關節面劈裂骨折患者出現截骨延遲愈合,予以石膏固定后成功愈合;其余患者截骨均愈合,兩組患者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患者VAS評分、AOFAS評分及TAS、TLS、TT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指標手術前后變化值兩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示,發生與未發生LHF患者的SMO矯正角、截骨撐開量和L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logistic回歸分析示,LD過大是SMO術中發生LHF的危險因素(P<0.05)。結論 SMO術中外側合頁位置過高或過低都可能導致LHF發生,采取合適治療和康復方案,術后可獲得與未發生LHF患者相似的早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