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PDCA循環在手術部位感染(SSI)控制中的應用效果。 方法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進行目標性監測的外科手術患者1 761例,應用PDCA循環法,對影響SSI的術前、術中、術后各環節和過程進行全面質量管理。 結果經過2~4個循環的管理后,Ⅰ類手術切口預防性用藥率逐步下降,該趨勢有統計學意義(χ2=309.513,P<0.001),術前、術中、術后各項預防控制措施落實良好,在大幅降低手術切口預防性用藥率的情況下術后切口感染率無明顯變化(χ2=1.474,P=0.669)。 結論采用PDCA循環管理SSI,能實現過程、環節、結果的全面質量管理,促進SSI控制的持續改進,使SSI管理質量呈螺旋式上升。
目的觀察靜脈注射甲潑尼龍(IVMP)沖擊治療總劑量對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相關視神經炎(NMOSD-ON)患者最佳矯正視力(BCVA)、治療后復發次數的影響。方法回顧性臨床研究。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山西省眼科醫院檢查確診的NMOSD-ON患者23例27只眼納入研究。所有患眼均采用國際標準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所有患者采用基于細胞檢測技術的間接免疫熒光法行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體(AQP4-IgG)檢測。依據中國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診斷與治療指南(2021版)給予患者IVMP沖擊治療。其中,給予1 000、500 mg/d的IVMP沖擊治療分別為18、5例,連續3~5 d,其后酌情減量為500 mg/d或250 mg/d,連續2~3 d。治療過程中IVMP沖擊總劑量平均為4 500 mg(1 500~5 250 mg)。將初始、治療后BCVA分為≤0.1、>0.1~<0.5、≥0.5三個區間,觀察治療后1周及1、3、6個月不同BCVA區間的變化情況。年齡、病程、IVMP總劑量等不同條件下BCVA比較采用Mann-Whiteney U檢驗。不同復發次數者之間BCVA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IVMP總劑量對治療后6個月隨訪期間復發次數的影響行χ2檢驗。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IVMP治療6個月后BCVA≥0.5的影響因素;Spearma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ΔlogMAR BCVA與IVMP沖擊總劑量的相關性。結果23例27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年齡中位數35歲;發病時間中位數為5 d。AQP4-IgG陽性、陰性分別為21(91.30%,21/23)、2(8.70%,2/23)例。初始為首發病程者3例(13.04%,3/23)4只眼(14.81%,4/27);復發病程者20例(86.96%,20/23)23只眼(85.19%,23/27)。患者初始至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干預時間中位數為7 d。治療后6個月隨訪期間,復發5例(21.74%,5/23)6只眼(22.22%,6/27),均為初始復發病程者。其中,復發1次、≥2次分別為4(66.67%,4/6)、2(33.33%,2/6)只眼。初始、治療后6個月BCVA≤0.1、>0.1~<0.5、≥0.5分別為20、4、3只眼及3、13、11只眼。初始、治療后不同時間BCVA≤0.1、>0.1~<0.5、≥0.5的眼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72,P<0.001)。女性患者治療效果優于男性患者,初始BCVA≥0.1者BCVA提高眼數較BCVA<0.1者更多,首發病程者BCVA提高眼數優于復發病程者,IVMP總劑量>4 500 mg者BCVA提高眼數較總劑量≤4 500 mg者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2.449、?2.904、?2.485、?2.286,P=0.014、0.004、0.013、0.022)。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初始BCVA≤0.1、IVMP沖擊總劑量越高,治療后獲得BCVA≥0.5的可能性更低(比值比=0.069、0.899,95%可信區間0.010~0.463、0.798~0.998,P=0.006,0.020)。Spearma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ΔlogMAR BCVA與IVMP沖擊總劑量呈負相關(rs=?0.472,P=0.013)。不同總劑量IVMP沖擊治療后,復發次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與IVMP總劑量>4 500 mg比較,IVMP總劑量≤4 500 mg能獲得更好的BCVA預后;IVMP總劑量對治療后復發次數無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