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關節盤復位錨固術治療下頜骨髁突囊內骨折伴關節盤移位的臨床療效。方法2019年6月—2021年6月,采用關節盤復位錨固術聯合骨折內固定術治療下頜骨髁突囊內骨折伴關節盤移位20例(27側)。男15例,女5例;年齡8~65歲,中位年齡40歲。致傷原因:高空墜落傷3例,交通事故傷 3例,摔傷14例。其中,單側骨折13例,雙側骨折7 例;骨折分型:A型5側,B型22側。單純髁突囊內骨折14側,髁突囊內骨折伴下頜頦部骨折12側、下頜角骨折1例。最大開口度5~20 mm,平均9.7 mm。受傷至手術時間4~20 d,平均11.6 d。術后影像學檢查評價骨折復位及關節盤復位情況。記錄患者術后6個月最大開口度,通過Helkimo指數中的臨床功能障礙指數(clinical dysfunction index,Di)評價顳下頜關節功能。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0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0個月,平均8個月。術后影像學復查示26側骨折達解剖復位、1側達基本復位;關節盤復位達優25側、良1側、差1側,關節盤復位錨固術有效率達96.3%。患者咬合關系穩定程度基本達到傷前水平,切口瘢痕隱蔽。開口度較術前明顯改善,術后6個月最大開口度達32~40 mm,平均36.8 mm;17例最大開口度≥35 mm。末次隨訪時,關節功能評價Di 0級 8側、DiⅠ級18側、DiⅡ級1側。術后出現2例開口偏斜、1例關節彈響、2例暫時性患側額紋消失,經對癥處理后恢復正常。結論 對于伴有關節盤移位的下頜骨髁突囊內骨折,骨折復位內固定同時采用關節盤復位錨固術,可獲得較好臨床效果。
目的探討關節鏡輔助下改良耳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治療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的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22年9月—2024年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30例(45側)顳下頜關節ADD患者臨床資料。其中,15例(23側)接受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全開放組),15例(22側)接受關節鏡輔助下改良耳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關節鏡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側別、Wilkes-Bronstein 分期以及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最大開口度(maximal interincisal opening,MIO)、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指數(dysfunction index,DI)、顳下頜關節紊亂指數(craniomandibular index,CMI)、肌肉壓痛指數(palpation index,PI)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記錄患者疼痛VAS評分、MIO以及顳下頜關節功能指標(PI、DI、CMI),計算上述指標手術前后差值(變化值)進行組間比較。術后1周行MRI檢查,與術前圖像比較評價關節盤復位情況,分為優、良、差,其中優及良判定為有效復位;術后3個月行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檢查觀察髁突骨質修復情況。結果 兩組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18個月,平均8.2個月。全開放組3例、關節鏡組1例出現面神經損傷癥狀,均經理療及藥物治療后恢復正常。兩組術后3個月MIO、VAS評分均較術前改善,顳下頜關節功能指標(PI、DI、CMI)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關節鏡組MIO變化值、顳下頜關節功能指標變化值高于全開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VAS變化值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未見復發病例。術后MRI復查示全開放組關節盤有效復位率95.65%(22/23)、關節鏡組為95.45%(21/2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BCT檢查示早期及時有效復位關節盤有利于髁突修復重建。結論 關節鏡輔助下改良耳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治療ADD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患者恢復快,可獲得較好早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