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蚌埠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安徽蚌埠 233004);
  • 2. 蚌埠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安徽蚌埠 23340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引用

目的 探討關節鏡輔助下改良耳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治療顳下頜關節盤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ADD)的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9月—2024年2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30例(45側)顳下頜關節ADD患者臨床資料。其中,15例(23側)接受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全開放組),15例(22側)接受關節鏡輔助下改良耳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關節鏡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側別、Wilkes-Bronstein 分期以及術前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最大開口度(maximal interincisal opening,MIO)、顳下頜關節功能障礙指數(dysfunction index,DI)、顳下頜關節紊亂指數(craniomandibular index,CMI)、肌肉壓痛指數(palpation index,PI)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記錄患者疼痛VAS評分、MIO以及顳下頜關節功能指標(PI、DI、CMI),計算上述指標手術前后差值(變化值)進行組間比較。術后1周行MRI檢查,與術前圖像比較評價關節盤復位情況,分為優、良、差,其中優及良判定為有效復位;術后3個月行錐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檢查觀察髁突骨質修復情況。結果  兩組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3~18個月,平均8.2個月。全開放組3例、關節鏡組1例出現面神經損傷癥狀,均經理療及藥物治療后恢復正常。兩組術后3個月MIO、VAS評分均較術前改善,顳下頜關節功能指標(PI、DI、CMI)均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關節鏡組MIO變化值、顳下頜關節功能指標變化值高于全開放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VAS變化值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未見復發病例。術后MRI復查示全開放組關節盤有效復位率95.65%(22/23)、關節鏡組為95.45%(21/2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BCT檢查示早期及時有效復位關節盤有利于髁突修復重建。結論  關節鏡輔助下改良耳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治療ADD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患者恢復快,可獲得較好早期療效。

引用本文: 劉森, 張林, 郭梁影, 孟獻斌, 吳志剛. 關節鏡輔助下改良耳屏切口顳下頜關節盤復位縫合術的療效評價.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4, 38(11): 1352-1358. doi: 10.7507/1002-1892.202407071 復制

版權信息: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華西期刊社《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改編

  • 上一篇

    屈膝90° MRI對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臨床診斷價值的研究
  • 下一篇

    胸椎內鏡手術結合戰壕技術行脊髓腹側減壓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