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ffp3e"><ins id="ffp3e"><ruby id="ffp3e"></ruby></ins></samp>

<menuitem id="ffp3e"><strong id="ffp3e"></strong></menuitem>

    <tbody id="ffp3e"></tbody>

    <tbody id="ffp3e"><bdo id="ffp3e"></bdo></tbody>
    1. <menuitem id="ffp3e"></menuitem>
    2.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bdo></progress>

      <tbody id="ffp3e"></tbody>

    3. <progress id="ffp3e"><bdo id="ffp3e"><dfn id="ffp3e"></dfn></bdo></progress><tbody id="ffp3e"><nobr id="ffp3e"></nobr></tbody>
      華西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金斌" 1條結果
      • 外固定架結合克氏針固定與克氏針固定治療兒童肘內翻畸形療效比較

        目的比較外固定架結合克氏針固定與克氏針固定治療兒童肘內翻畸形的療效。方法 回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7月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36例肱骨髁上骨折術后并發肘內翻畸形患兒臨床資料。其中17例采用肱骨遠端楔形截骨外固定架結合克氏針固定(觀察組),19例采用肱骨遠端楔形截骨克氏針固定(對照組)。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畸形側別、骨折至此次手術時間、健側提攜角及術前患側提攜角、肘關節屈伸活動度、外側髁突出指數(lateral condylar prominence index,LCPI)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記錄并比較兩組患兒手術時間、住院費用、截骨愈合時間、術后并發癥及末次隨訪時患側提攜角、LCPI和肘關節屈伸活動度;術后3個月、末次隨訪時采用Oppenheim評分評估肘關節功能。結果 兩組患兒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3~48個月,平均26.7個月。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發生1例和2例針道感染,均無神經損傷發生,兩組并發癥發生率(5.88% vs 10.5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02,P=0.593)。兩組手術時間和截骨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3個月Oppenheim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但末次隨訪時兩組Oppenhei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時,兩組患側提攜角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0.05);兩組間患側提攜角和肘關節屈伸活動度手術前后差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LCPI手術前后差值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采用外固定架結合克氏針固定及單純克氏針固定治療兒童肘內翻畸形均可獲得滿意畸形矯正,而前者術后早期肘關節功能恢復更好,并可降低術后肱骨外側髁突出的發生。

        發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

      小泉真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