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總結實驗室檢查在潰瘍性結腸炎(UC)診斷中的意義。 方法通過檢索國內外相關文獻,從實驗室檢查方面闡明其在診斷UC中的臨床意義并作綜述。 結果對于UC的診斷,在實驗室檢查方面,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ANCA)對診斷UC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其在評價UC活動性方面有所受限。UC患者的抗小腸杯狀細胞抗體(GAB)陽性率比克羅恩病(CD)患者要高,其可以作為該兩種疾病的鑒別指標,但該指標不能很好地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人抗釀酒酵母抗體(ASCA)及抗胰腺腺泡抗體(PAB)主要用于UC及CD的鑒別診斷,因為其在診斷UC方面均無明顯優勢。糞鈣衛蛋白(FCP)在評價UC復發及活動性方面均有著積極的作用。雖然乳鐵蛋白、M2型丙酮酸激酶(M2-PK)及S100A12的診斷效果不如FCP明顯,但若聯合檢測以共同對UC進行診斷與評估,對于指導臨床具有重要的意義。 結論對于UC的診斷,在實驗室檢查相關指標中,FCP在評價UC復發及活動性方面均有著重要的作用。
腦部疾病是神經康復的主要病種,近 30 年來腦科學的研究成果為腦部疾病康復帶來了新的希望,腦部疾病康復策略正在從最初以肢體為靶器官康復(如神經發育療法、功能性電刺激、功能性踏車、機器人等),逐漸過渡到以腦部為靶器官康復(如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虛擬現實訓練等)。目前正在形成一種新的腦部疾患的康復模式,即將腦和肢體作為共同的靶器官,利用各種有效的治療手段,通過同時或有序的不同時間組合,實現腦和肢體的協同調控,提高整體的腦病康復效果。
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是利用磁場或電場作用于大腦,從而調節大腦皮質神經元活動的技術,主要包括經顱磁刺激和經顱直流電刺激。原理是通過改變大腦皮質的興奮性,加速誘導神經可塑性,特點是無創、安全且患者能耐受。該文主要介紹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的理論基礎、作用機制、在腦卒中并發癥、神經性疼痛和癲癇中的應用及安全性,探討了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在不同神經系統疾病中常用的治療方案,以期對神經系統疾病的康復治療提供可能的治療參考。
近年來,非侵入性腦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技術在康復領域發展迅速。特別是在腦功能障礙的康復中,該技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并在多個方面顯現出一定的治療潛力。然而,在臨床實踐中,大多數 NIBS 治療方案的療效有限。NIBS 的起效機制、如何提升 NIBS 療效以及 NIBS 的安全性問題仍需要更多關注。該文將述評近年來 NIBS 在腦功能障礙康復中的研究進展,并對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以期為 NIBS 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關研究以及適宜的康復臨床實踐提供參考。
非侵入性生物標志物因其無創、安全的特點在癲癇的診斷和預后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該綜述總結了癲癇非侵入性生物標志物的研究進展并討論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涵蓋電生理學、影像學、生化、遺傳生物標志物,并討論了特殊類型癲癇的生物標志物,包括結構性病變相關癲癇、感染和炎癥相關癲癇、自身免疫性癲癇、內分泌激素相關癲癇以及代謝性癲癇,以促進非侵入性生物標志物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