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冠狀動脈凍結技術(SSF)在改善較高心率患者64層螺旋CT冠狀動脈圖像質量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3年8月-2014年2月行CT成像檢查過程中平均心率≥70 次/min的患者98例,排除其中有呼吸運動偽影者38例,最后納入60例患者的冠狀動脈圖像進入分析研究,分析其標準重建圖像及基于SSF平臺的運動校正后圖像。將圖像質量分為4級,按美國心臟協會冠狀動脈分段標準評價冠狀動脈各個節段以及各冠狀動脈分支圖像質量,比較運動校正前后冠狀動脈各分支及各節段出現偽影數及圖像質量評分的差異。 結果共評價180支血管,795個冠狀動脈節段。運動校正前共有133支(73.89%)血管,287個(36.10%)節段出現運動偽影,運動校正后共有89支(49.44%)血管,150個(18.87%)節段出現運動偽影(P<0.05);右冠狀動脈出現運動偽影的比率高于左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別是91.67%(55/60)、60.00%(36/60)、70.00%(42/60),運動校正前評分也低于左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別是(3.32±0.40)、(3.69±0.42)、(3.44±0.55)分,特別是右冠狀動脈的S2段,校正前出現偽影的比率是90.00%(54/60),圖像質量評分為(2.45±0.85)分。經運動校正后冠狀動脈各節段及各分支出現偽影數均較前減少,圖像質量評分也高于運動校正前,特別是右冠狀動脈及其各節段圖像質量改善明顯(P<0.05)。 結論SSF在改善較高心率下冠狀動脈圖像質量中有價值,特別是對右冠狀動脈,圖像質量有明顯提高。
目的分析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使用高分子聚乙烯假體在術后隨訪15年以上的骨溶解發生情況。 方法回顧分析2000年6月—2004年4月日本金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收治且符合選擇標準的84例(105髖)行THA治療的髖關節疾病患者臨床資料。男7例,女77例;年齡41~75歲,平均56.4歲。繼發性髖關節骨關節炎94髖、骨盆截骨術后4髖、原發性髖關節骨關節炎2髖、創傷性髖關節骨關節炎2髖、股骨頭壞死2髖、類風濕性關節炎1髖。Crowe分型:Ⅰ型79髖、Ⅱ型19髖、Ⅲ型6髖、Ⅳ型1髖。患者均使用第一代高分子聚乙烯髖臼內襯聯合26 mm氧化鋯股骨頭。術后攝X線片分析髖臼假體周圍輻射透光情況及骨溶解發生情況,并于末次隨訪時測量垂直距離(骨盆下邊緣淚滴線與髖關節旋轉中心垂線相交處的距離)、水平距離(髖關節旋轉中心至淚滴下緣淚滴間線與垂直線相交處的水平距離)、髖臼杯前傾角;并行CT掃描及CT三維多平面重建(three-dimensional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3D-MPR)分析髖臼和股骨側骨溶解情況;結合X線片和CT結果,根據Narkbunnam提出的評分標準對骨溶解進行評價。 結果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5~18年,平均15.9年。術后發生髖關節脫位1髖,假體周圍骨折1髖;均未發生髖臼松動或內襯斷裂。除1例術后X線片檢查發現髖臼處有1條可透射線外,余83例X線片未顯示任何髖臼或股骨側可透射線;無1例患者行髖關節翻修術。末次隨訪時X線片檢查示,髖臼杯前傾角?10°~39°,平均22°;垂直距離3.5~47.1 mm,平均24.6 mm;水平距離22.6~48.1 mm,平均31.7 mm。末次隨訪時X線片和CT 3D-MPR圖像示患者均未出現髖臼或股骨骨溶解,根據Narkbunnam提出的骨溶解評分標準示任何區域均為0分。結論高分子聚乙烯假體不會增加THA術后遠期骨溶解并發癥風險。